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因隐私及基因隐私权的民事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基因草图的完成和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揭示了人与人在基因上的不同 ,因此人类的隐私也就到了基因的层面。为此 ,我国民事法律应明确基因信息属于隐私 ,并应该对基因隐私权进行严格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
简论中国人的隐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非常看重隐私,尤其是看重群体隐私,这是其隐私观念独特的民族性。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隐私观念与西方人的异同,批评某些论者否认中国人有隐私的论点;指出中国人隐私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圈内外和圈外人的二分法是确保群体隐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隐私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私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各自独特的隐私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人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中国人的个体隐私意识比较薄弱,在个人隐私维护方面没有太大的期望。相反地,个人主义取向的西方人崇尚私有和个体隐私,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要极力保护的隐私。  相似文献   

4.
随着元宇宙在游戏与社交领域的发展,隐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元宇宙的数据运行机制不同于互联网,隐私数据的共享会进一步模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同时还会产生社会工程攻击和骚扰等新的隐私风险。面对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风险,本文对比分析了隐私的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结合元宇宙的技术逻辑,探讨了消极隐私应对元宇宙隐私风险的不足,积极隐私在元宇宙隐私保护中的优势与必要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利于平衡隐私价值和数据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消极隐私保护为基础,以积极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元宇宙隐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5.
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是20世纪哲学反思的重大课题。当前,人处于技术化生存状态,作为人的自由、尊严和存在价值体现的隐私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和技术的关系。本文从哲学、文化角度对“隐私”进行了全方位的学理分析,探讨了技术化生存对隐私的影响,并认为应正确认识技术的价值,保护隐私主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经济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政府运用数字资源开展经济社会治理愈加广泛。与此同时,数字治理也意味着公众个人信息的部分让渡,对公民数字隐私带来了挑战与风险。为应对政府处理公民数据过程中的潜在不当行为,亟须完善政府数据治理的隐私监管体制。加拿大率先设立了隐私专员机构规范政府的公民信息处理行为,负责受理与调查政府侵犯个人信息的投诉,审计政府机构的隐私保护措施,接受政府机构关于隐私问题的咨询并提供建议。加拿大隐私专员制度对规范联邦政府数字治理,推动隐私立法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个人隐私保护的立法与制度设计,建议中国政府数字隐私治理在理念上更加重视公民隐私保护,建立以责任为本位的政府管理制度;在职能上,完善政府隐私侵权行为的调查、约谈制度,开展隐私审计工作,就审计结果向政府提供改进建议。同时建立明确的评估标准,为风险评估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帮助部门识别和化解潜在的隐私风险。  相似文献   

7.
社会建构在其传统的价值观上,价值取向是隐私观形成的根源。集团主义是日本固有的价值观念,同时,西方的某些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日本也备受推崇。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交织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隐私观:他们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也非常重视个体隐私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也愈加注重,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隐私权随着隐私伦理的发展而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障。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使得隐私伦理价值因虚拟空间的存在而失去了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而我国目前在隐私保护的相关研究,以及对隐私伦理价值的研...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数据在变得更易获取、更有价值的同时,也比以往更加脆弱。相应地,有关消费者隐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相关研究依然较为零散,一系列关键问题亟须探索。通过阐述消费者隐私悖论的形成与化解,梳理消费者隐私保护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探讨顾客、技术、企业和政府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问题,构建了消费者隐私保护研究的整合框架,并揭示出未来的七个重点研究方向:(1)辨析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构建隐私应对行为合理性的评价标准;(2)基于多个视角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隐私悖论的成因及化解策略;(3)加强对消费者隐私担忧影响隐私保护行为的条件及情境范围的深入考察;(4)进一步深入研究消费者隐私素养的衡量、形成及培育机制;(5)深入考察消费者隐私疲劳的前因与影响机制;(6)综合考虑各方责任与利益动态平衡,突出协同作用,深入挖掘多元主体协同的消费者隐私保护路径;(7)扩展消费者隐私保护的跨文化与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隐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个体隐私是通过隐私权得以实现的。隐私的特性具有哲学与文化意蕴,隐私分类的多样性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多元性。隐私体现了人的个性、自由、人权和价值,也具有深厚的哲学与文化渊源。社会价值观的冲击使隐私出现商品化和异化现象,社会道德与法律界定了隐私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论博客中共同隐私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作为新兴的一种网络事物,引发了不少的法律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博客对共同隐私的侵权行为?尤其在牵涉到与公众人物有关的共同隐私时,公众的知情权又会与共同隐私产生冲突,本文对博客中共同隐私问题的探讨也分为公众人物的博客和普通人的博客这两部分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智能社会隐私关注与数据挖掘之间的博弈值得关注,而目前尚未厘清隐私类型、隐私采集主体和个人隐私关注之间的关系。通过一项针对160名大学生的4(个人信息类型:数字足迹信息、数字生活信息、人口统计信息和自我披露信息)×2(主体类型:人类和人工智能)混合实验发现,受试者最为关注个人数字生活信息隐私,对人口统计信息隐私风险的关注最弱。此外,受试者更信任向人工智能主体而非人类主体披露个人隐私信息。根据研究结果,从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宣教、督促企业履行法律和伦理义务、应用联邦学习和区块链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建立隐私侵犯事后救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隐私是一种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对性、非关联性、非褒贬性四个特征。认定隐私的标准是是否与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相关,这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并不包括权利主体“不愿公开”的主观因素。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四项权能。坚持隐私认定的客观标准,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这一现代信息通信新技术为人们创造了联系密切、信息量大的社会交往与资讯获取的平台,形塑了人际交往新形式。但社交媒体引发的隐私问题日益严重,隐私悖论问题接踵而来。文章在社交场景化隐私定义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隐私悖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在社交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自我表露心理、隐私关注以及风险感知因素相关,然后以使用者视角对隐私悖论当前所面临的公私边界矛盾、数字化记忆和删除矛盾、传播情境和社交身份矛盾、感知风险和利益影响矛盾等两难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文章结尾对社交媒体中隐私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隐私计算,在利益驱动下,对于多数隐私信息,中国公众隐私敏感度有所降低;基于隐私忧虑,即使存在利益诱惑,中国公众对某些隐私的敏感度反而有所提高。对无利益模式下隐私和有充分利益吸引力模式下的隐私认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12种敏感隐私,并将其他17种一般隐私划分为较为关注、一般关注和不关注3种。中国公众对通讯隐私、生活隐私和人身隐私敏感度较高,年龄、学历、性别对隐私敏感度产生影响。对于敏感隐私,采取严格的事先同意原则;对于一般隐私,采取选择退出原则。应该在隐私相关立法和自律规范上给予弱势群体柔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隐私保护越来越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亟须破解的问题和议题。智慧城市数据隐私保护困境主要体现为:数据收集的过度化、大数据处理的加密缺失化、大数据交互的泛滥化以及大数据隐私侵犯的可及化。智慧城市中的数据隐私保护困境的生成逻辑主要源于:城市全景监控与数据资源商品化的负效应、智慧服务吸纳隐私与数据处理黑箱化的压力、异构稀释隐私保护与数据隐私边界模糊化的挑战、隐私观念流变与数据保护基础空洞化的阻滞。走出智慧城市中数据隐私保护困境需要推进数据隐私保护法治化,健全智慧城市隐私保护的法治之维;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创新,建构智慧城市隐私保护的技术之维;打造多元共治的数据隐私保护体系,深化智慧城市隐私保护的制度之维,消解“知情—同意”框架异化的困境;夯实智慧城市的数据隐私保护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网络隐私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相关立法机构已出台具体法律、法规保护网络隐私,判例法也得到相应发展。尽管如此,公众目前可能并不清楚如何进行隐私保护,同时也会忽视网络隐私保护。至今,中国起诉网络服务提供商(OSPs)隐私侵权的案例数量有限,身份披露的保护规则也相当分散,不同领域的网络服务提供商遵循着不同规则。  相似文献   

18.
信息隐私领域的“自决”与“控制”理论影响隐私权研究,并体现在法律文本中。然而,个人信息与主体之关联性及隐私之重要性绝不意味着隐私权的主观化。通过对隐私的个人维度和社会维度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隐私权的研究进路是个人主义的,研究起点和终点都落脚于个人,但关于隐私标准、公民隐私期待的合理性判断以及隐私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与调和却都体现社群主义的观点。说到底,隐私权是一个彰显“程度”判断的问题,它并非“全有”或“全无”。个人隐私要上升到隐私权保护,需要与社会隐私观相契合,同时在多元价值间作出精心安排,才能预期自由、开放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肉搜索只是一种搜索方式,但因为其对隐私的揭示使之成为暴露隐私的专有名词,这是一种误解,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赞扬或讨伐.侵犯隐私和人肉搜索并不存在对等关系,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对普通人来说,其隐私理应受到尊重,但对公众人物合理介入隐私也可以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实行舆论监督之功能.  相似文献   

20.
包之隐私说     
赵抒说自己平时很呆板,包里放置的东西也比较简单。其实,在这个标榜自我的时代里,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私宠。除了这小部分,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相当的生活模板或者说私生活。其实,无论学习、恋爱、婚姻、事业、生活等一切与人有关的隐私和经验,都看似苍白的雷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