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论周作人与郁达夫五四散文观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与郁达夫以散文家的资质解读五四散文。作为五四文学的在场者与创造者,周作人注重散文主体的“性情”与“趣味”,郁达夫则瞩目文本中人性与社会性的“调和”。这不仅凸现出他们操持的散文观念的差异,而且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散文因其开放而得的多元品格。  相似文献   

2.
黄昌勇  郅庭阁 《河北学刊》2002,22(3):97-100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时期文学观念变化过程的描述,展示出他从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到转而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复杂历程。既反映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显示了五四时期相关文学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及相关作家的文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散文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与倡导者 ,对他的散文研究从五四时代开始迄今已有近 80年的历史 ,但对这类研究的整理往往混杂于周作人思想、人生道路研究的整理之中。本文从散文创作研究与散文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入手 ,将周作人散文研究划分为解放前 ,194 9年到 80年代末 ,90年代迄今三个阶段 ,对每个阶段尤其是三次高峰 (即 3 0年代、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 )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并指出其成就与不足 ,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书话散文创作在周作人的中后期散文创作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隐藏着他一生中一以贯之的两个主题:"爱智"与"别择".这两个主题的贯穿与发挥,造就了周作人书话散文的独特魅力,也开出了20世纪主流散文之外的另一支脉,使得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发展更趋向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有关"平民文学"的争论,其实质源于"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表面上使用的都是"平民文学"概念,其实际所指各不相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是指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平民精神的文学,胡适的"平民文学"是指古已有之的来自民间的文学,而鲁迅的"平民文学"则是指革命胜利、工农解放后真正体现工农思想的文学."平民文学"概念的歧义孕育了五四"平民文学"的争论.然而这是一种错位的争论,它没能使五四"平民文学"主张的探讨深入下去;不过又正是这种错位的争论,带来了五四"平民文学"复杂丰富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五四"平民文学"争论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在政治上,他曾是“五四”时代冲锋陷阵的战士,但后来却成了万人唾骂的汉奸;在创作上,他最早提倡现代白话的文艺性散文——美文,并身  相似文献   

7.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8.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于五四,先声却在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译介。鲁迅是从反封建政治要求出发引进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第一人,他不仅为人本主义及其文学观念的拿来中国厘定了基本的价值取向,更创作了中国人本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篇章。周作人从主张"人的文学"到对文学应是"人间性"、"个人性"、"人类性"相统一的揭示,再到倡导儿童文学,呼唤女性文学,使中国有了较完备的人本主义文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在冲淡闲适的散文中抒写了人生的苦与乐。这种苦是现代人在世俗社会平淡人生中所感受到的痛苦。"苦中作乐"是周作人对待人生之苦的态度。在周作人的散文中苦多是作为底色和背景而存在,在苦味之外,还有乐的存在。一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给人以欣喜。  相似文献   

11.
在相同的历史语境中,未经更多观念揭示,未经更多倡导试验的五四散文,其成绩却超出了作为文学革命先锋的诗歌以及小说、戏剧。个中原因,历来有多种解释,最普遍的就是散文有悠久而优秀的传统,五四散文植根于传统之上,受外国的影响最少。也有一些史著从散文文体特性角度进行阐释,但往往限于篇幅或并非行文重点所在,还不够深入具体。五四散文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散文自由自在的抒写形态、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表达的直接性、文化本体性等文体特征深深地契合了五四追求自由、个性的时代精神,更加适合于思想启蒙的需要;而五四时期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相对自由的言论、出版空间则为散文的发展繁盛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散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共生文体,尽管在各个国家的文学中都有散文诗文体的萌发情况,成熟的散文诗文体却首先问世于法国,波德莱尔成为世界散文诗的鼻祖.这与法国的国情相关,它是反抗古典主义的文体规范的结果,也是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在文体革命上的胜利,是法国诗歌走向"自由化"、"散文化"的现代化道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二十世纪中国大众文艺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军 《齐鲁学刊》2005,2(1):95-99
20世纪中国大众文艺延续着晚清通俗文艺方向,承继着传统通俗文艺的模式和内容。五四新文学确 立了启蒙主义的精英文艺立场,此后的启蒙主义文学与大众文艺相反相成,构成一个互动的矛盾体系。20世纪中 国大众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观念和形态,当代文艺美学应该对此做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马志强  刘歆立 《兰州学刊》2006,(8):52-53,63
“五四”是一个张扬激进主义的时代。它以思想启蒙为指归,但为什么它没有沿着欧洲式的启蒙道路走,相反却采取苏俄式的激进方式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在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观以及现代文学史叙述作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沉浸在历史的具境中的角度真实地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发展轨迹和在历史上的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5.
唐代河东柳氏古文家辈出,其古文理论与创作十分丰富。河东柳氏有重视史学的家学传统,以及重礼法、尚质实的家风,学风家风与古文运动的实质颇相契合。唐代河东柳氏与唐代的礼法高门山东士族有密切关系,与古文家过从甚密。河东柳氏参与并影响了古文运动,柳宗元正是在家族文化土壤中成长并成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话语的增殖与误读:对"民族文学运动"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杰 《学术探索》2007,(5):138-141
"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四个人文学及普罗革命文学进行了尖锐批评,极力倡导盛世文学。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民族文学运动"曾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种种质疑和误读,甚至被扣上法西斯文艺的帽子。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由此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而文学话语的增殖效应也在这场文艺论争中得到深入体现。  相似文献   

17.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当大部分知识分子努力将"神台"上的古文推翻在地时,周作人却因为不满当时白话文的浅白与简单而出人意表地主张把古文请到白话文中,成为国语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他对五四白话的改造意见,同时隐含着他的启蒙思想,即改变普通民众的落后心理,而随着社会思想的转变,它也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田建民 《河北学刊》2001,21(3):47-51
用“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文学的概念不如用“中国五四新文学”更为科学和合理。考察现当代作家作品 ,都要把其放到五四新文学这个大的源流中来分析和定位。文学史可以有普及型和研究型的两种类型。评价一部作品 ,应主要从审美、价值和道德三个方面来衡量 ;评价一个作家 ,应该和同时代作家来做横向比较并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应属广义的议论 ,与议论性文章中的狭义议论有着显著的区别。文学作品中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 ,不仅要注意到这种区别 ,而且还要恰当把握发表议论的时机 ,以使文学作品中的议论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