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属于“南蛮”各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的民族文学传统深厚。它是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等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根据浙江省丽水、云和、泰顺、文成等地区的初步调查,在畲族文学中,民歌是它的主要组成部份,有长篇叙事歌《高皇歌》、《盘古歌》、《封金山》以及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畲民斗争的《长毛歌》等等,其他民歌皆称“杂歌”。杂歌不仅数量多,并且富有艺术魅力,大部份是即兴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劳动、爱情和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等,文字有长有短,形式多样,如各种情歌、酒歌、山  相似文献   

2.
从畲村田野调查与畲族相关文献资料彼此观照和相互印证这一历史人类学视角来看,畲族乡村经济转型的方向只能是依托畲区现有资源禀赋、改造传统农业,其转型契机则是有效整合区域优势资源,从而逐渐实现畲村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特色产业化农业的转型,进而达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1987年统计,广东畲族人口已超过6000人,是全国畲族人口的1.5%,其中约2/3以上居住在潮州市、丰顺县境内的凤凰山区,其余则散居在海丰、惠来的莲花山区和博罗、增城的罗浮山区。广东畲族尽管人口少、居住分散,但在全国畲族人民的心目中,却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威望,被视为是畲族中的老大哥。粤外畲族的族谱及民间普遍相传,广东潮州市凤凰山区是全国畲族的  相似文献   

4.
叶剑英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仍然惦记着家乡梅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关注着家乡人民脱贫致富的问题,对梅县山区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指示。解放后,叶剑英多次在北京和广州接见家乡干部、群众代表,与他们进行亲切交谈,并先后三次回家乡视察,特别是1980年5月,年届83岁高龄的叶剑英,不辞辛劳,回家乡视察。他老人家目睹家乡山光、地瘦、水恶,人民生活仍然贫困,谆谆教导梅县干部、群众说:“梅县大部分是山,要向山进军,把山区建设好;山与水是辩证的,有山必有水,无水不成山;在山要吃山,吃山养山、治山,搞好造林绿化、耕山种果,种茶叶、油茶、油桐、药材;要发展畜牧业;要利用山区水力资源,发展水电站;交通是血管,要修好公路,建好铁路,山区经济才能  相似文献   

5.
梅县掠影     
《源流》2012,(1):44-45
<正>~~  相似文献   

6.
珍贵的遗物     
《阅读与作文》2009,(3):7-9
外祖母埃尔西去世时,我只有17岁。她是我祖父辈在世的唯一一位,而我是唯一的外孙。直到律师宣读她的遗嘱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她对我的爱有多深。那一刻,我终生难忘——从那天起,我成了城里最富有的男孩子。  相似文献   

7.
父亲的遗物     
站在椅子上打开吊柜寻找东西,蓦地看见角落里那一只手拎包。它是黑色的,革的,很旧的。拉锁已经拉不严了,有的地方已经破了。虽然在吊柜里,竟也还是落了一层灰尘。我呆呆地站在椅子上看着它,像一条走失了多日又终于嗅着熟悉的气味儿回到了家里的小狗看着主人……  相似文献   

8.
人口指标是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传统型民族繁荣是人多力量大,现代型民族繁荣则以现代经济、人口素质等为指针。从明清时期进入定居农业时代以后,畲族人口以不断扩大人口基数的线性上升方式展示民族的繁荣。21世纪以来,畲族人口发展转向现代化演进,民族人口的结构得到优化,人口的质量有了极大改善,人口的寿命大大提高,全新的畲族人口发展趋势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畲族的来源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本上有三种说法:(一)越人后裔说①。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②。(二)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的“武陵蛮”说③。(三)“南蛮”说。持此说者仅仅根据盘瓠传说这一孤证材料,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④,而这与畲族自称“山哈”(意即居住在山  相似文献   

10.
《源流》2012,(1):30-33
1925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派张维来梅,与第二次东征留梅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一起在梅县建立党组织。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粤东地委和粤东支队在梅县周围邻县边界先后建立了5个边县委和武装队伍。经过3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十字"扫荡等。1949年5月22日,梅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相似文献   

11.
借鉴帕累托的剩遗物思路,以神性剩遗物为线索,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倾向,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传统的儒道文化虽有其天道论的遗绪,但却不具有神性剩遗的意味,佛教文化本身以及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对神性剩遗物持否定的态度,宋明理学则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其剩遗即非剩遗的创造性发展,也与神性剩遗物的性格不符。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体精神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存在的某些隔阂  相似文献   

12.
《源流》2012,(1):26-29
梅县地处粤东山区,为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地,是广东革命老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地理位置和斗争的历史渊源,梅县较长时间是闽粤赣、福建省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央苏区管辖范围。1925年在国共合作时期,以共产党骨干为先锋的东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东征军两次东征攻下梅城后,叶剑英兼  相似文献   

13.
畲族与客家文化交融过程中,客家对畲族汉化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畲族对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畲、客之间文化交融是有各自必然的选择,这种选择基本符合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本文从物质文化、规制文化、精神文化三个视角探析畲、客之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在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丰富、翔实的资料论述了畲族人口的现状及演进过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畲族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优化人口构成,改善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正朝着人口现代化方向演进。同时,对畲族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畲族人口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11年8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梅县为"中央苏区县"。革命先烈传承下来的苏区精神正在激励着梅县人民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16.
过去,对于畲族的历史(包括民族起源、迁徒、经济生活、政治斗争、风俗习惯、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虽则在清代的广东、福建、浙江一些地方志及以前少量汉文书笈记载中,有过只语片言附带的叙述,但谬误不少。凡此种种,都给研究畲族的来源问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畲族的历史,和其他各民族一样,有着本民族起源、形成发展、迁徙的过程,它不是某个民族的“干支”。畲族人民世世代代口头流传下来的《高皇歌》(七言诗句)是  相似文献   

17.
湘西位于湖南省洞庭湖和资江以西的地区,即为沅澧二水流域.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区与鄂西、川东和黔东接壤、是我国少数民族——土家族分布的主要地区.湘西、在古代历史上被称为蛮濮之地、而解放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紧密地配合社会主义基本建设,陆陆续续地发现了一批古文化遗存和古  相似文献   

18.
畲族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据1982年统计,全国有畲族368832人,其中福建有208495人,浙江有147573人,江西有7420人,广东有3205人,安徽有1112人,其余散布于西藏以外的各省(区)。 福建约畲族主要分布在闽东宁德地区的  相似文献   

19.
畲族在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创造了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以畲族服饰、刺绣、编织、剪纸等为表象的装饰艺术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畲族发祥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闽浙赣深山峡谷中,居住着数十万畲族同胞。关于畲族最早的发祥地问题,民族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有蒋炳钊教授的“闽粤赣交界地区”说,施联朱教授和徐规教授的“湖南武陵地”说,费孝通教授和张崇根先生的“淮水流域说”,陈元煦教授的“福建土著”说,以及笔者的“潮州凤凰山”说,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