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体现着一个政治的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文化的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社会,一个在集体的共同奋斗中,充分容纳个人的创造力的社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西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构建和谐哲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谐、和合哲学既是辩证方法论,又是创新哲学体系,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的构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公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支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本文阐述了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政治关系和谐的保障,是经济关系和谐的基础,文化关系和谐的支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我们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环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实现文化公平,开创和谐文化;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在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社会和谐涵盖的内容和标准是很不相同的.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和谐观.构建和谐社会,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是一个重要支撑点."三农"问题是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重点内容之一,和谐社会的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相比较,处在更加高端的位置上.只有稳定农村,反哺农业,善待农民,中国才会有一个和谐与繁荣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旋律,也是当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又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笔者从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国内诸多矛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四个方面,论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并着重探讨和谐农村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地位与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特征的三个原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突出地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大量矛盾和问题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吸收和继承了人类文明中有关和谐社会的先进成果,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智慧与成熟的高度体现,也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高度总结。和谐社会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和中国现实发展提出的创...  相似文献   

11.
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它纯粹由人与人关系组成,在本质规定性上与自然世界无涉。现代性社会这种与自然世界分裂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反自然、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类社会本身所蕴涵的这种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改造人类社会,并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相似文献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在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中,主要涉及小康社会内部、和谐社会内部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骚体在北宋中期兴起,经世致用的精神被发扬光大,屈骚发愤抒情的传统被很好地继承。随着党争的加剧、变法的失败,文人们的心态发生了极大倾斜,爰时进取、兼济天下的热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逐渐被消磨殆尽,他们走上了理性反省的道路。郭祥正的骚体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他的骚体表现仕与隐的矛盾心理,雄豪之气与隽逸之气并存,具有极为明显的新旧丕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创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是一个国家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育等,努力创建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从根本上讲是父权制社会,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这个父权制社会。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父权制,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即后父权制社会。它强调内在联系、重视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和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一种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无等级的理想社会。追求后父权制社会成为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学习型社会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型社会思想自196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并且已经从理论形态走向了实践.其思想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主要包括关注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关注知识技能更新的思想以及关注社会道德和价值重建的思想.学习型社会思想内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上的新生的社会因素和社会制度在不断地生发和成长.这些变化说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需求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形式或生活样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和文化维度是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在个人的行动和观念的领域.但是,这种新的社会形式或生活样式不应是消极地保护私域免遭国家(政治)权力侵害的"市民社会",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市民社会的概念已经无法涵盖社会发展对它的要求,而应是建立相对独立于国家和政府,以市场经济充分发展,以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倡导公民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社会。公平社会体现在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复杂的原因,如政策导向、制度漏洞、体制弊端等等。社会不公有很多危害,如扩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危机、影响政权稳固等。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关键是深化各项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尽管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不同,奋斗目标不同,但它们的历史过程是同一的,而且奋斗目标和发展要求具有互补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