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作为一个意向性过程,沉淀了丰富的社会心理文化内容。而由示众向戏剧的转化,更是集中体现了"看"的意向性转化,折射出一种社会心理与创作心理。现当代文学对观众如何"看"示众的描写的发展,深入挖掘了"看"的丰富内涵,继承并发展了国民性改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典型的“看-被看”结构,示众凝聚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在示众的看与被看之间,存在着“政权-群众-个体”的博弈空间。从“五四”文学对示众的戏剧结构的解构,到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权力结构的颠覆,再到新时期文学对示众价值结构的重建,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角度揭示示众的“政治-文化”意义,解构示众中“看-被看”的暴力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树人之会成为鲁迅,是发端于他在仙台医专的教室里看到了一幕惊心动魄的“示众”:那幻灯上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体格是如此强健壮实,而精神又是多么麻木愚钝,这给了他以莫大的刺激,而这莫大的刺激又给他带来了年青时候的“好梦”:“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种为救国救民而抉择道路的崇高愿望,终于使本应成为医学博士的周树人成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这个促使他奋袂而起,弃医习文的场景是如此深烙在鲁迅的心灵之上,以致他的作品中“示众”也成为反复出现的生活画面。在小说《药》和《阿 Q 正传》中写过“示众”;在杂文《铲共大观》中也写过“示众”,但这几个“示众”场面都是刑场斩决。被示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意向性涉及心灵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被看作认知内容的来源,人工智能经常面临缺乏意向性从而没有语义内容的指责。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意向性不是认知过程的本质,也不是行为的原因,它只能在语境整体中呈现,因此意向性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建构。虽然维氏否认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但其建构的思路却为AI意向性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前提。我们可以基于句法建构整体性的语境和语义,并通过节点的权重来突出意向性关系。语境是人类的“生活形式”的体现,因此AI的意向性是派生性的,它只有在人类的“生活形式”中才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不仅需要追逐自由,而且需要追逐管理。自由和管理的制约和平衡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当下,由于社会对“以人为本”的大力倡导,追逐管理已经达到一个追逐心理管理的阶段。心理管理就是对心理的管理,以此角度切入管理的内涵、过程和特点,是对“如何管理”的一个新的探索。本文对“自由”、“管理”和“心理管理”进行了一些哲学性的思考,希望能从中找到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打下思想、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理查三世》是英国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文对剧中安夫人的形象进行解析。从表面上看安夫人具有“红颜祸水”意象,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厌女情结”的认识倾向。但通过对安夫人形象的深层分析和重新构建,不难发现安夫人形象其实暗含着另一种“替罪羊”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安夫人成为“替罪羊”的原因以及理查寻找“替罪羊”的心理动机论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学贯中西,思想博杂,但在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中,始终凸现着“自任以天下之重”的公共关怀精神,毕生为学术和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这是傅斯年思想中“一以贯之”之道。可以说,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傅斯年就是一个范本,他代表了他那个时代一个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看虹录》颠覆了传统女性的形象,写了一名“闺房新女性”。小说在将女性和动物相关联时,表现出了作家的潜在的创作心理。实际上,作家的文化心理和作品表达出的内蕴,造成了对小说新的认识。小说传达出了对于生命的理解,也透露出了浪漫的诗意和感伤的情绪。  相似文献   

11.
从《动物凶猛》看顽主之“来历”姚晓雷一、从“来历”看顽主群像之心理顽症“我知道我是有来历的,当我混在街上芸芸红尘中这种‘卓尔不群’的感觉比独处一室时更为强烈”①。王朔作品,主人公一开始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表白。近几年王朔的确贡献给人们一群“卓尔不群”的形...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韦勒克文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论是20世纪著名文论家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整个文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核心。韦勒克依据现象学哲学和文论对意识对象的四种划分,将文学作品的本质认定为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具有“本体存在”和“经验存在”的双重性。一方面,作品具有主观性、多样性,必须通过意向性的心理经验才能得以存在,另一方面,它又有客观性、统一性,不能等同于任何一次主观体验,而是一个先于主体经验的“符号结构”。  相似文献   

13.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将意向性刻画为意识的本质特征,并对意向性结构进行了详 细分析。最为重要的是,他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进行了区分,从而为我们理解现象学的 “存在论” 与 “认识论”的关系提供了关键线索。胡塞尔在 《逻辑研究》中的 “本质直观”的方法及其理论困 难,体现在对意向本质与认识本质的分析以及意向对象的分析中。而这样的困难使得胡塞尔在 《大观 念》(《纯粹现象学通论》的简称)中重新对意向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向行为 (Noesis ) -意向 对象 (Noema)结构,其中将意义与存在问题相关联,深化了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从而为我们理解胡 塞尔的存在论与认识论 (存在与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神仙传》可以称为上古至北宋间神仙事迹之集大成者,同时也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资料。基于此,从《神仙传》中的“和”这个词出发,对《神仙传》所体现出的当时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作一初步探讨。最后发现,“和”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而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孤独”这一拉美民族心理,反映了作者的民族观。从《百年孤独》中,可以看到它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全文化研究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种风险因素不断增加,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此,本刊特推出学科交叉栏目——“安全文化研究”。该栏目对各种不安全因素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寻求各种不安全因素产生的机理以及规避风险的机制、政策、对策和方法,探索建设安全文化的实现途径。这个栏目既有宏观的学术理论探讨,也有就某一现象进行微观分析的实证研究。政治心理与政治发展本栏目主要探讨“政治心理”与“政治发展”之间相关性的问题,其核心是“政治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现代语言学而不是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回指重现视角下的《菜根谭》“顶针”辞格,追溯了在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二者融合互补的学派发展背景下,回指研究由唯形式论、语用认知观到回指重现观的发展轨迹.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顶针”辞格的回指重现观则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回指重现视角下的《菜根谭》“顶针”辞格研究注重从“形”向“神”的转化与飞跃,这种由表层向深层的根本性转化因而具有其本质的动态意义.重现观作为综合可取的客观标准,对“顶针”辞格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强调了“顶针”辞格是一种社会产物,而不是一种语言能力;强调对主体思想的提炼和创新空间的延展,具有很强的张力和动态潜能.回指重现视角下的“顶针”辞格无论从形式和内容而言,皆为完美无缺,其精湛的创意形式和丰厚的思想内容相映成趣,其精巧简练的结构和聚焦的主题概念相契融合,能够与读者的审美心理和认知心理相吻合,因而,能够产生绝佳的读者反应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阐发的“意向性”思想;海德格尔由“意向性”到“超越性”,实现了从先验现象学到解释学现象学的发展,其真理观也达到了胡塞尔真理观不曾到达的高度;马克思的“实践”是海德格尔的“此在”实现“超越”的坚实基础,而海德格尔的“超越性”思想则客观上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马克思的“对象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