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论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危机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发现了失地农民在人际认同、生活适应、以及身份适应方面存在的认同危机,并分析了这种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本文认为实行公正的征地方式、征地制度以及征地补偿制度和措施,有利于消除失地农民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拉开帷幕,宁夏城市化进程加速,回族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笔者基于198户回族失地农民家庭从收入、支出、居住及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回族失地农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接近于"入不敷出"状况,居住小区环境恶劣,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处于模糊状态。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城市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南京市A区村改居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以及这一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特征.并就促进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公民身份及其社会保障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身份是社会保障的政治前提,也是保证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价值基础.探讨公民身份必须以特定社会群体具体实践来考察其公民身份的具体形态.目前失地农民公民身份缺失导致其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究其原因主要是立宪中的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思想忽视了对人权的保障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国家本位的集体主义观念惯性致使农民个体权利被长期忽略以及农民缺乏主张自由的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保障失地农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就必须确认其土地产权,使其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畅通社会保障诉求渠道.失地农民获得公平的社会保障必然是一个进行社会抗争和政府赋权相互融合的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认同问题成为公共政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主流的“制度建构”研究范式在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问题上渐现偏颇与不足.实现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的前提并不是“制度建构”研究范式所诉求的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变革,关键在于通过强化既有内群体身份或创生新的“共享内群体身份”,实现其自我及社会的现实认同.相关研究应由“制度建构”范式向“文化实践场域”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市民化身份转换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相伴而生的是失地农民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受到制度性认同模糊、乡土情结浓厚、文化适应滞后、社会保障缺失、就业空间狭窄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只有真正落实失地农民的城市身份,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注重人文关怀,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8.
徐强 《山东社会科学》2023,(11):113-119+144
从实体到虚体的转换,是人从现实空间进入赛博空间的前提。然而,虚体指称的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生命实体的新身份。它是身份虚体,而不是数字主体。对虚体身份特性而非主体特性的指认,恰恰是理解数字化生存的关键。由于数字技术的中介,人类借助虚体制造了新的身份景观,实现了数字化生存。同样,只有从虚体自反性地回归生命实体,在虚实相生的基础上完成人的新身份认同和生命主体的人文重构,个体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生活,塑造有责任的“数字人”。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本底支撑。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着如下困境:被动城市化滋生了失地农民对城市化的拒斥性认同;集中安置解构了失地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比较产生的挫败感消解了失地农民的城市认同;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阻碍了失地农民对城市的情感认同。破解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困境急需建构失地农民对城市的社会认同:一是要千方百计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安置;二是要加强对失地农民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三是要建立失地农民心理疏导机制,重构失地农民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网;四是要多措并举重构失地农民新的社会交往网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三大学科视野统合了“身份认同”研究概况。身份认同是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连接点。在心理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强调独特的个体认同与鲜明的群体认同。在政治学学科应用中身份认同先是表现为族群文化身份,而后在民族国家中出现了公民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又在全球化浪潮中遭遇多重身份困境。在社会学学科中身份认同研究重视“身份”这一外在化标识,进而从制度安排与社会流动两个角度探讨面对社会身份系统的剧烈变化,群体如何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中回应身份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阶层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区分通常是以一些客观社会经济指标来加以确定的,但这种指标在中国近几十年所发生的结构变动中,阶层利益和阶层意识却表现出不明确的,或有待发展的特征。为了检验当代中国社会是否出现了阶层分化的现象,以及阶层结构化的程度,我们进行了考察,并希望依据客观经济指标来划分出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当代犯罪学极富生命力的学术前沿领域,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同生群体的犯罪生涯研究。这一研究,突破了传统犯罪学研究样本的离散性及研究主题的单一性,纵向性长期追踪同生群体中犯罪人的犯罪参与、频率、持续性、严重性及终止,进而全方位地对比、融合、分析犯罪机制使之得以充分展开。同生群体效应还以个人行为与重大生命事件的关系这一独特的分析机能,将同生群体的犯罪生涯研究推向新高度。美国著名犯罪学家沃尔夫冈等的费城出生同期群研究,可谓当代犯罪学的经典范例。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同生群体犯罪生涯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14.
北京话儿化问题,一些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如儿化现象呈衰减趋势、对儿化现象的态度由崇拜转为贬低、儿化词有可能消失等。我们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采用录音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北京话儿化的使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儿化非但没有呈现衰减的趋势,反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儿化现象不仅广泛见于当地居民的口语,而且还扩散到移民群体,两类人群对儿化的积极认同占主流;外来移民中存在过度使用儿化的现象。上述情况的发生与北京话儿化日益凸现的身份认同功能密切相关,儿化已经逐步成为融入北京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预示北京话儿化未来会继续保持活力。  相似文献   

15.
陈琼 《学术探索》2007,(3):63-66
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作家的方言写作呈现出地方认同和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特点.语言表现形式具有融共同语、方言和作家个性语言于一体的混杂特征,目的 则在确认知识分子个人写作的合理性,即借由差异再现的方式表达其对个人、地方、民族、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这些具有特色的方言写作,一方面是对中国地域文学的发展和补充;另一方面又与以往方言写作不同,既非为了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也非为了起到教育和普及作用,而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对长春三类失地农民的调查表明.失地农民在失地初期的认同失衡而后期出现认同分化。实施养老保险、加大征地政策的基层落实组织的监管力度、改善安置小区的不良区位距离、及时完善安置小区的配套设施,开展经适房与安置小区相结合降低回迁房价格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对征地政策本身的认同和对政府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7):238-242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人口的流动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人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身份变得更加复杂。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认识到社会性别与身份的动态性和可塑性特征,促使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和社会身份认同研究由本质论向社会建构论转向。语言在人的社会身份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社会性别和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建构而成的。身份的动态性和多元化可以通过交际中的语码转换来实现。针对社会性别和身份的动态特征,可以尝试运用动态系统理论对语言、性别和身份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作家的方言写作呈现出地方认同和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特点.语言表现形式具有融共同语、方言和作家个性语言于一体的混杂特征,目的 则在确认知识分子个人写作的合理性,即借由差异再现的方式表达其对个人、地方、民族、世界及其关系的思考.这些具有特色的方言写作,一方面是对中国地域文学的发展和补充;另一方面又与以往方言写作不同,既非为了走向大众化和平民化,也非为了起到教育和普及作用,而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区域和平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揭示文化与观念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能够凭借共有观念塑造国家行为体身份,在明晰互构身份的演进中确立利益秩序,进而完成无政府状态下的集体身份建构。东亚集体身份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在区域层面的关键环节,集体身份认同对东亚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东亚国家集体身份认同及区域合作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亚存在构建一体化、区域化的先决条件:文化共性和共有观念。如何超越现实发展困境,实现对东亚政治文化的重构,建构由地域共同体到以集体身份认同为前提的命运共同体的飞跃,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