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强 《晋阳学刊》2005,(4):94-98
明清时期的"以时文为古文"即"以八股文为古文".其理论概括指向三个方面一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八股文写作要素有助于古文,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技巧;二是从"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出发,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为古文树立了征圣宗经的榜样;三是从功能和价值判断出发,认为时文有害于古文,降低了古文的品位.对三种不同的理论指向应给予辨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孙彦 《船山学刊》2013,(4):148-151
明代唐宋派领袖唐顺之不仅以古文创作享誉文坛,亦是明代最为著名的时文大家之一。作为明代“以古文为时文”的开创者,其时文创作善于借鉴古文散体单行的文体形式以及错综变幻的篇章结撰之法,对明代时文的八股既有体式发起了巨大冲击,开创了明代时文写作的新局面,为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繁盛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明初越派文人对台阁体文学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台阁体作家继承了越派文人文以载道和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专注于发挥诗文歌功颂德的功能,创作了大量应制颂圣之作;越派文人文法韩欧、师崇盛唐的复古观念影响到台阁体雍容纡徐、平易正大的文风的形成;越派文人坚持台阁与山林并举,后期则偏爱台阁诗文的文学倾向,为台阁体的产生提供了理论纲领和创作典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北宋古文理论与创作为对象,探讨中国古代经学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宋初文人的 "尊经"观念对古文理论产生不同导向,一些古文家在理论上为古文的发展开拓空间,在创作实践层面,文人对经典的体认深入古文创作,而古文技艺之进展,又反过来推动释经活动.当一家经学成为官学之后,古文家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文格,并未完全屈膝于国家意识形态之下.文本最后对"经术派"是否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程度极强的考试文体。明清两代,从形式、写作内容及文章风格上都对八股作了严格的要求。八股文的程式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合逻辑性,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不仅大大提高了考官的阅卷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了明清文人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的建构与形成。但高度的程式化也限制了文人的创造力,八股文不可避免地随科举制度的结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6.
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09,(4):104-109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小品,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游戏八股文从正宗的八股文中衍生出来,但又与母体有着不同的品貌。按照不同的标准,游戏八股文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独特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形象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和对自我孤愤的倾吐等。重新“发现”游戏八股文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伟 《北方论丛》2015,(1):42-47
清代古文选本的编选和评点活动极为兴盛。从编选来看,提高八股文写作水平是古文选本编选的最终目的;崇尚理学,发挥教化作用是古文选本编选的重要宗旨;古文选本的选家普遍具有教师身份,选本具有便于初学的特点。从评点来看,清代古文选本的评点符号具有特定的形态及涵义;评语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历史背景与思想内容的阐释,对文章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文章的鉴赏品评。清代古文选本的文学批评意义主要表现为,古文选本表达了对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认同;对于认识清代古文宗尚有一定意义;促进了清代古文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时文"以古文为法"肇始于宋代科考改革,并成为科考制度下历代士子的共识.这种时文法古思潮和创作实践成为古文得以复兴与繁盛的最根本因素,尤其是适应于应试技法的实际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古文文法的探讨与总结,促进了古代文章学的兴盛.尽管科考时文屡遭历代学者文士的诟病,但倘若没有科考时文实际需求的催动,古文的复兴与繁盛将会较为滞后.  相似文献   

9.
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所具有的抑扬开阖、庄严整饬的结构形式具有抑制个性表现的浓重的古典色彩,是正统道义的合适载体;与之相比,晚明小品结构秩序的开放、灵活和结构组合的多维、场型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能够更加自由活跃并更为丰富地表现个体性灵,从而使被以唐宋古文为代表的传统古文某种程度地忽略了的个体情感表现,重新置于创作的中心地位,并为“五四”白话散文的结构形成创立了一定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八股文是一种相当僵化的文体,自明代开始,对八股文的批评几乎无时或息,但它为什么能够长期沿用达五百多年之久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这种文体用于科举考试体现了统治者巩固体制、维护道统的需要;二是用这种特殊文体试士,对选拔人才有一定作用;三是长期形成的八股文化学术体系,对这种取士制度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并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元祝尧站在古赋立场提出并抵牾宋人以文为赋,致使后来赋学批评家对这种赋学创作手法和艺术现象误解颇多。宋人以文为赋,吸取了古文的抒情因素,丰富了赋体文学的审美质性;但是由于受实用性古文的理性因素影响,也使赋体文学显现出学术化和道德化倾向,从而淡化了宋赋的文学趣味。  相似文献   

12.
论截搭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06,(4):130-134
截搭题是指割截经文而成的八股文题目,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文体。截搭题的命题形式在北宋时已经萌芽,宋代出现的春秋合题也与截搭题的产生有一定关系。在正规的考试中,截搭题的题目必须在经文中相邻的句子或章节之间截取。截搭题可分小题和大题,小题注重技法,讲究提挽钩渡,境界逼仄,纤巧伤道,大题则必须正面发挥圣贤思想,不屑于技巧上逞能。截搭题的一些技法对后来的古文写作产生过一定影响,像诗钟这类文体也是从截搭题中生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八股文内部存在高下不同的品住,是明清相当一部分文人反复申明的事实。王夫之在把握八股文高下不同品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八股文要在“代圣贤立心”的基础上“代圣贤立言”:肯定了认题对畅发文题意蕴的重要性;反对八股文的过分格律化;在八股文的章法上,抨击“死法”。提倡活法。他的这些观点对令人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学是八股文的主旨要求,也是众多小说作者的文化取向.小说作者在借鉴八股笔法进行创作时,儒家理学尽显其中,这使得明清小说在许多场合下与八股文一样,成为阐释儒理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的理学主旨在明清两朝发生了变化,由正统浑厚变得积重难返,小说作者的理学意识和作品的理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尊儒重道走向儒理叛逆.  相似文献   

15.
两汉是经学的昌明时代,经学思想在汉代是官方的正统思想。经学中的礼法思想与汉代政治紧密结合,成为汉代法律思想的主流。西汉后期,随着古文经数量增多,古文经学逐渐形成一种同今文经学抗衡的学术和政治势力。而这一变化与汉代古文经学重视礼法建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郭树伟 《中州学刊》2012,(4):166-169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其古文创作思想中宗经明道、师法汉代文章创作的主张及其关于志、言、文等论述是唐代古文运动文学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古文创作中诸如论说文、传记文和山水游记等作品的多方面创新则昭示了中唐古文发展的路径;其开帐讲学、奖携后学的社会活动则直接培养了大历贞元年间的一批古文作家。独孤及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对大历贞元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台阁体作为明初的一种文学思潮和重要样式,在永乐迅速发展,宣德、正统两朝繁荣,其后便日渐式微并趋向末路。叶向高作为万历后期的馆阁文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上,都呈现出明确的台阁体取向和追求。在文学创作上,其作品在具备台阁体特征的同时,结合晚明社会状况与自身经历,减少了粉饰雕琢、多了反映现实和活泼自然的新成分;在文学观念上,他在沿袭了台阁体的基本主张的同时提出反对雕琢粉饰、重返朴质、自然和谐的文风,表现出对台阁体的反思与新变。通过叶向高的努力,台阁体得以复振;随着叶向髙的去世,明代台阁体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8.
马琳萍  朱铁梅 《河北学刊》2006,26(4):127-130
在嘉靖三十八年《南词叙录》成书的特定语境下,“以时文为南曲”具体指“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前场”是明清科举考试中考八股文的第一场,“前场语”即以“四书五经”和朱熹传注为主的八股文语言。这一论断揭示出明代中后期传奇创作对于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借鉴,其实质是戏曲与八股文两种文体间的影响与移植。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晚清终结,历时几百年,此间批评亘续不断,如说八股文亡了国家,扼杀思想,戕害了文学.但八股文毕竟首先是以一种考试文体形式而存在,在大规模的选拔性科举考试中,在规范竞争、检测知识、检测智力、防范舞弊、方便阅卷、文有定评等方面,八股文已经很好地履行了其考试功能.对八股文只有多一些宽容,我们才可能理解其产生和存在的价值,才可能对其有一个理性、公正的评价,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可以分为正文古文和重文古文,而部件古文则是正文古文的其中一类.前人对部件古文的研究甚少,主要只是进行零星的订正.文章拟对所有部件古文(共计48例)进行全面的统计和分析,对部件古文诸疑作出一个较统一的解释.为此,文章将采取以下三种比较方法来研究部件古文,即:1.比较部件古文与重文古文;2.系联合该古文部件的所有字,对比其字形说解;3.对比大徐本、小徐本的部件古文.通过比较,文章指出:所有部件古文都非许书原有,而是后人根据许书重文妄加附益而成,其中偶有二徐注语误入正文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