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能源消费急剧增长 中国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原材料消费大国。尽管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仅为美国人的十分之一,但是在消费总量上,中国早已是一个重量级国家。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了日本,占世界石油总消费的10%,居世界第二位。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将增长三分之二,而中国则将在2020年跃升为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2.
正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二季度GDP增速为7.5%,上半年增速为7.4%。数据显示,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在经济增长放缓同时,以电力、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产品需求减弱,表现为社会用电量低位增长、煤炭需求疲软、反映工业景气度的柴油消费负增长。社会用电量低速增长国家能源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62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增速与  相似文献   

3.
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2009年1~5月,中国经济增长同比大幅放缓。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0%,外贸出口同比下降28%。此外,全国规模以上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开发已成各国发展战略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世界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以目前的消费速度,不到100年,世界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终将枯竭。  相似文献   

5.
突出的能源供求矛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这段时期内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需求不断呈阶梯式递增。1980年以来,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5年内(1992-1997年),中国日均石油需求增长120万桶,占亚洲需求增长的28%,这段时期内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为11%,其时,国际原油平均价格为17.54美元/桶。亚洲金融危机后的  相似文献   

6.
白晨曦 《城市》2008,(12):34-35
2007年10月27日,全球石油峰值研究会主席谢尔·阿列克列特在第2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到2015年左右.全球石油产量将达到峰值,石油的“辉煌时代”即将过去,人类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善能源利用结构、考虑可替代的能源战略。  相似文献   

7.
过去的10年,关于全球能源体系的预期已经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在经历了长期的产能过剩之后,从2001年开始,全球能源市场中大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急速上升,能源供应链也极不稳定。全球油价在持续上升18个月之后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后下降了2/3。此后,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之下,油价再度上扬至令人担忧的水平。事实上,令人担忧的远远不只油价上扬。例如,欧洲各国政府担心天然气供应的安全,印度等  相似文献   

8.
1月12日,煤矿瓦斯防治协调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后一段时期煤炭需求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有可能放缓。1月16日,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公布了月度报告预测,全球经济下滑程度超预期将导致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同比减少0.6%。预计今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将为8530万桶,比2008年减少1005万桶。而2008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也比2007年下降0.3%。2008~2009年,世界原油需求可能经历自1982年至1983年以来的首次连续两年收缩。  相似文献   

9.
韩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过去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的奇迹之一,快速、平稳、几乎不曾低迷。自1980年以来,韩国经济增长了30倍。2010年,韩国GDP跃居世界第12位,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在电力消费和生产中排名全球第10位,同时也是第10位天然气进口国、第9位石油消费国和第4位石油进口国。  相似文献   

10.
享受了近1个世纪石油所带来的便利,以目前全球发现的石油蕴藏量估计,在需求量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大约再过40年,地球的石油将被全部耗尽。石油危机迫使人类更积极地寻找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或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譬如风力、潮汐、太阳能等。风力发电由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上能源零污染,在过去10年,受惠于欧美等先进国家支持,加上环保、干净等能源政策抬头,每年几乎以20%到30%的速度增长。此外,风力设备机组不断朝大型化发展,单位投  相似文献   

11.
能源在阿拉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并形成了阿拉伯国家独特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发展道路。然而,阿拉伯世界以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凸显了资源导向增长的经典困境,阿拉伯产油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高度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和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多元化水平低下。石油财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成就的有限性,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公三大问题,凸显了阿拉伯世界以能源为主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和深层危机。“阿拉伯之春”对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强烈要求,对以能源为主的阿拉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严重挑战。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稳定将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最终取决于阿拉伯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前,能源问题与气候变化问题高度融合,全球能源系统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加剧了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和石油市场供需失衡的影响,世界能源前景面临巨变.高度依赖石油财政的海湾国家亟需寻求适应性战略,以应对经济难局.财政紧缩政策和产油国联合减产等纾困措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压力,但要实现经济自主和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快重塑地区国家经济结构.长期来看,经济多元化仍应是海湾产油国应对全球能源变局的战略方向,而重视发挥石油产业在转型期间的战略作用,将碳循环经济作为多元化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石,依然是海湾产油国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3.
魏安学 《城市》2013,(11):31-34
经过2000年以来持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态势,辉煌难再。笔者试以址海年鉴2011》、《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13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发布的数据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00年以来持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风云变幻的态势,辉煌难再。试以《上海年鉴(2011)》、《上海统计年鉴-2011》、《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2013年6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发布的数据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1990年至2013年间俄罗斯一次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运用ADF平稳、JJ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石油和天然气依赖性的,而水电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依赖性的。  相似文献   

16.
田志友 《科学发展》2014,(4):109-115
2008年以来,受页岩气等新型天然气开采量激增的影响,北美地区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并有可能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的"新中东",这将对世界能源市场乃至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2012年5月,哈佛大学贝尔佛科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能源专题研讨会,探讨北美地区页岩气与页岩油等新型能源资源储备、开发前景及对美国国家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发布研究报告《北美石油与天然气储藏:前景与政策》。本刊现刊发一份该研究报告的编译稿,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以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但从增长方式来看,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就是低成本优势,实施能源价格补贴从而扭曲能源价格就是例证。然而从200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开始,能源价格已经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模式,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可以说中国经济对石油价格非常敏感。而2008年能源价格飙升,必然造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在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和国际能源价格来断上涨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讨论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增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讨论外部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石油、天然气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0%、33%。中、日、韩是能源消耗大户,三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第六大石油消费国,占据东北亚地区油气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为了保证本国的能源安全,中日韩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能源战略选择投向邻国俄罗斯,三国都渴望与相邻的俄罗斯加强能源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