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恢宏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文化建设更不应当割断历史。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全盘西化”、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一股“传统文化热”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反思我国经济已经“入世”,而文化却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一现实,在全球化语境和后现代思潮的洗礼下,如何重新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梳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发挥传统文化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应有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与其他西方文化思潮一道“东渐”并汇入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存在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原点——“天人合一”观具有价值关系的契合性。首先,从本体论层面观之,“天人合一”观与存在主义具有异中趋同的相容性。其次,在认识论上,两者之间同样具有求同存异的对话关系。其三,置身于中国古代与现代之交的王国维是存在主义“东渐”的承前启后者,他直接汲取存在主义前期思想家的精神资源,并将其与“天人合一”融合后熔铸为“境界说”,从而为现代中国文化与存在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对当代中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启示了中国的环境外交;“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指导了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领事保护工作;“刚健有为”的进取观激励了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贵和尚中”的中和观是胡锦涛同志建设“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5.
剖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宗法家族伦理观念和“家国一体”观念对台湾经济的影响,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虚无主义是近代中国文化思潮演进过程中的一种以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它滥觞于“五四”时期,喧腾于二三十年代,余绪不绝于当代。它的误区在于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这一根本特性.且以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表现出一种完全的西化价值取向,是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轻视。  相似文献   

7.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 ,深刻地影响着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 2 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唯物史观诸派文化哲学的影响以及“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撒播带来的 2 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 ,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 2 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评论界对先锋文学的误解使得先锋几乎成了“反传统”的代名词。时至今日,重新进入余华的小说,可以发现“先锋”小说中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主要体现在“性恶论”、“神秘主义”、吴越文化以及鲁迅传统等方面。这些中国传统的边缘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否定性力量,扮演着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角色,这也是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锋芒所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正面论述了五四“反传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然后强调指出 :所谓“全盘反传统主义”并不是五四的基本指导思想 ,而是五四以后从俄国传入的一种极左思潮。这种极左思潮曾经产生过一定的消极作用 ,但是五四“反传统”思想在中国的主要影响是积极的 ,健康的。它并没有使中国文化“经历一场灾难性的语言破坏”,而是开辟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航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如何正确对待我国历史文化时指出:当前“要特别注意反对那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在这个问题上,近年来法学界里有一些人,言必称“英,美”.对所谓“蓝色文明”的西方法律文化长跪合掌。崇拜得五体投她,而对自己的祖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否定的多,弘扬的少,甚至说得一无是处。对西方法律文化的顶礼膜拜,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虚无主义,其最终用意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全盘西化”.这些论调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曾在法学界泛滥的组成部分。为了在法学领域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繁荣马克思主义法学,有必要阐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本文就此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由儒、释、道三家揉合而成 ,看似多有分歧、对立之处 ,实质上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统一 ,即在思维的最高层次上都强调“一”和“中”的理念 ,“一”与“中”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东西方文化相比较 ,中国传统文化偏于向内的阴性思维模式 ,重觉性 ,带有艺术特征 ;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的阳性思维模式 ,重理性 ,富于科学品味。觉性与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双腿 ,中西文化互补、融合、汇流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自信,但重点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央文件的正确指引,都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炎黄崇拜、圣贤崇拜、君子崇拜、道德崇拜,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们要坚定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信和正确方向,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大众化、公益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传统方化的主体,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如李锦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学基本上居于主干地位”。二是传统文化以儒道两家为主体,如赵吉惠“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由儒、佛、道三家综合而成,葛荣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佛、道三家构成的综合性文化”代表了这种观点。上述说法对于我们认识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都有借鉴意义,但是从传统文化更深层的意义上来看,又都有片面之嫌,或囿于文化表面形态,或忽视了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甚而至于局限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中难以自拔。其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是有其不同的主体特色的。在社会历史中,文化有其独具的发展曲线,这条曲线不仅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可以作定性的断面分析。作为传统的任何文化形态,都是当时客观的社会存在,并且在文化的有机构成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先存在的后来会消亡,原先没有的后来会出现并加入。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决定某个时期文化面貌,影响社会各个文化层面,决定社会心理结构与价值取向并显示一定特色的主流文化,包括社会思潮与政治思想等方面。本文基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义利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义利之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思想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人非利不生”,二是“制礼义以分之”,三是“见利思义”,四是“计利富民”。中国传统义利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的内核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传统译论的“模糊性”、“艺术性”及“人文关照”等文化视角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价值探究,彰显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独到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成果及效应 由孙金荣教授主持的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于2010年6月结题,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构建》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课题成果顺利通过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结项验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 ,较深层次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更新。文章通过论述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 ,从而说明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 ,应坚持科学精神 ,才能完成社会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