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德育忽视个体,呈现简单化、智育化和非生命化趋势的现实表现,使我们不得不对德育的个体性功能进行理性的审视.为此形成的态度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将学生引向希望和幸福;德育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个体道德生长的价值引导环境;理想的德育个体性功能还要具备超越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论德育功能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现代社会德育领域不断拓宽 ,德育功能全面扩展。重塑德育功能观为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主要功能有三个,即社会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德育与美育关系密切,在美育诸多手段中,音乐教育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艺术形象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对情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情境化德育教学理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当前德育教学知、情、意、行脱节的问题,从解决德育的接受机制和提高德育效果入手,以受教育者的个体道德实践为依据,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价值引导和观念创新,提出情境化教学以及实施情境化教学和对情境化德育教学评价的理论问题,为下一步情境化德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立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在一定时空领域培养了满足各自社会需求的人才。马克思人学思想提出,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结合的实现过程是真正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也是现代德育价值内涵的应有之意。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实质阶段,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培养其道德素质是社会和个人的双重需求。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德育价值内涵,就需要我们实现大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视阈融合,建设兼顾个体实际和社会需求的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现行德育课程内容的实证考察,我们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在价值取向、编排方式和承载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在价值取向上,关注个体发展,开始注重内容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转向;在编排方式上,淡化学科逻辑,开始注重内容编排的生活化转向;在承载形式上,美化承载形式,开始注重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转向。  相似文献   

7.
关注生活: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注人的生活理宜是德育目标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社会目标、轻个体目标,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重理想目标、轻现实目标的误区,应使德育目标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目标制定主体多元化、德育目标实施载体生活化.这对提高广大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注人的生活理宜是德育目标的重要价值取向。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社会目标、轻个体目标,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重理想目标、轻现实目标的误区,应使德育目标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目标制定主体多元化、德育目标实施载体生活化。这对提高广大德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实践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德育的情境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道德教育情境化是我国传统德育的基本特色之一。情境化是指把德育的人际、社会、自然背景转化为个体的生活情境 ,把个体的情感熔铸进人际、社会、自然的背景之中。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解析了传统德育的情境化特点 ,指出情境化德育与民族文化、心理相谐调 ,对当代德育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评价的误区与理性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反思德育过程中针对师生主体的德育评价所体现的价值原则与操作规程,找出在德育教师工作评价和学生个体德育评价中存在的误区,试图厘清德育评价的指导思想与方法论问题,解决"何为正确评价"和"如何正确评价"问题,以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人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性与道德教育是密切关联的,进行道德教育就需要考虑到人性的因素。但现代的道德教育却缺乏人性关怀,未能遵循人性化的原则。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指导,建立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论德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内容表现出结构性失衡,这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影响力,因此,应当对德育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优化的德育内容结构应包括基本内容、一般内容、新生内容和特殊内容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德育实效性不高问题的关键不是道德理论问题,也不是教育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对象或者从根本上说国民有没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意愿的问题。重树道德社会氛围,激发国民的道德需要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根本措施。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心理基础,是道德增长的内部动力,直接决定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需要决定于社会生产需要,并且随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断更新发展。可实践性是道德的基本属性,从一定角度看道德选择就是发展策略的选择,只有“有利”于国民生产和社会实践的行为准则才会被接受,才会被内化为国民的道德需要。我国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不重视道德需要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此,政府和管理当局只有营造良好的能使道德行为受到及时的正面激励和非道德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惩处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囚徒困境”,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才能树立起来,德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才能根本解决。高校应始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制高点,要敢于打破旧的道德观念,树立新的道德标准和理念,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积极引领道德观念的变革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新道德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德育场力及其整合与优化机制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场力是指德育工作者为实现德育目标而采取的各种德育方式交互作用于德育对象所产生的向德育场“场源”运动的力量。德育场力是一个矢量,它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其整合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影响德育场力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师素养、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德育空间和德育时间等。应通过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切入学生道德经验系统、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优化德育环境等途径来整合和优化德育场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审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道德教育缺失的生态困境,中国道德教育要建构科学的道德教育生态系,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致力于道德教育生态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西南石油大学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创新德育教育思路和方法,认为重视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述了大学精神的时代特征,即强烈的民族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坚定的科学理性和勤勉的务实作风,指出大学精神具有导向、陶冶、激励和凝聚等德育功能,应始终注意发挥大学精神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运用专题比较的方法,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特点以及教育途径等环节进行比照研究,力求辩证地剖析海峡两岸青少年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各有其特点,在教育途径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性。从而给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以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使青少年道德教育内容更加生活化;二是提倡隐性课程,重视德育课程的渗透性,提高心理辅导地位以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和谐配合,以此促进大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道德教育,必须在方法上实现更新。文章认为,传统的显性教育在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已显示出某些不足。为强化道德教育的效力,应当在德育教育中引进隐性教育,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应当是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这一模式在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品德培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要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主体模式的前提下,努力进行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能优化教学环境。但许多教师在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设计或使用程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误区。应该针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点,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共有特点和自己教学班内学生的特点提出的新要求,结合目前多媒体的运用情况,寻求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