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90年代之后,西方理论界出现了一种“文化转向”——文化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整个文化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哲学和文化史学的研究转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在这一阶段,文化社会学本身的两大理论分支——精英的霸权文化取向和平民精神的亚文化取向也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具体而言,就是从注重前者的研究转向对亚文化或弱势群体或大众文化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2.
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滑板运动已从青年亚文化现象发展为奥运会永久参赛项目,成为青年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中国滑板文化社群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滑板亚文化在不断加速的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建圈、扩圈、破圈与守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滑板文化参与者对滑板亚文化风格、商业行为、滑板技巧、创新精神进行动态的亚文化建构,形成与主流文化之间灵活性抵抗的文化实践策略。运用这样的文化实践策略,中国滑板亚文化群体主动参与到滑板商业化、体育化和体制化的过程中。最终,中国滑板亚文化形成了与主流商业和体育文化互为对象、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初,在欧美各国的青年问题研究中,开始注意研究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问题,并把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研究应用到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去。在这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英国的迈克·布雷克是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曾先后从事非技术与半技术性工作以及专业青年工作,从中调查和收集了大量资料。1980年布雷克博士根据多年的工作和研究,发表了在欧美很有影响的著作——《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西方社会学界在经历了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等一系列转向之后又开始了“身体学转向”。“即把身体问题化,成为社会理论的组成要素,同时也认识到身体是当代政治和文化中的一项重大话题”(特纳,2 0 0 3:5 78)。这种理论转向的深层现实背景是对消费、休闲、时尚以及大众文化的关注,并且身体在从生产向消费、从劳动向休闲、从精英向大众、从传统向时尚的视点转移中,也承载着自身的转变。国内学者近年也开始注意到社会理论的“身体学转向”问题,但纯粹在社会学理论视域中就身体论本身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社会学研究》2 0 0 3年第1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Cosplay迅猛发展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从美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Cosplay文化的美学价值、社会化功能、传播特性、文化特征以及流行原因等,鲜有学者研究青年亚文化背后潜隐的权力关系。对比以往现实空间对Cosplay活动的规训,新媒介技术真正改变了青年亚文化的实践空间,拓展了Cosplay亚文化的实践场地。而在Cosplay亚文化内部,依据文化资本的不同,Coser的权力产生差异,积累具体化、客观化以及体制化的文化资本造就了一批意见领袖。通过权力视阙探究以Cosplay文化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有助于了解青年亚文化的权力移交和接替过程。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问题应当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因为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限制,社会学一直未能把语言问题研究纳入自己的视野。直到本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学主流才普遍重视语言问题研究,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关系转为人际关系的后工业社会是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现实基础。处理人际关系、寻求社会和谐成为社会中心任务,不仅突出了语言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且也促进了社会学研究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并实现了社会学研究从本体论向生存论、认识论向理解论、绝对论向相对论,以及科学世界、生产世界向生活世界的理论变革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 ,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 ,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 ,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在社会学研究领域 ,西方学者总体认为 ,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 ,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 ,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 ,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 ,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 ,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青年文化成因与发展的现代生物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年文化是社会亚文化,一些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不同视角广泛研究青年文化的形成动因、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共识.边缘科学的发展为研究青年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正是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对青年文化进行跨学科思考,以期拓展对青年文化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亚文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对一种有别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象的界定,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美国,指的是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本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特别是西方社会青年反叛运动的崛起,青年亚文化又获得了新的内涵,成为“一种与我们社会的主流信念完全分离的反文化现象”,①当然,青年亚文化与青年越轨文化并不是一回事,但从亚文化角度分析青年越轨行为无疑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对此,目前所见的比较系统的资料当推加拿大学者迈克尔布雷克有关青年亚文化与越轨亚文化的研究。②事实上,众所周知,从亚文化角度研究并建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  相似文献   

11.
题目作者  期号专题研究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 ———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翟学伟    ( 1 )自家人、自己人和外人 ———中国家族企业的用人模式张 强    ( 1 )市场、政府、共同体与全球化管理阿尔伯特·马蒂尼利    ( 3)全球化与不平等 :概念化与解释的论题格兰·瑟本    ( 3)艺术世界的文化社会学分析周 宪    ( 4 )文化社会学的转向 :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周 怡    ( 4 )互联网与虚拟社区刘 瑛 杨伯溆    ( 5 )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白淑英 何明升    ( 5 )计算机犯罪的多因素分析与犯罪社会…  相似文献   

12.
缘J.C.亚历山大关于强弱文化范式的理路,本文在陈述概念、回溯文化思潮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一段历程:文化在社会学领域从非主流趋向主流的努力,伴随"文化的社会学"向"文化社会学"视角的转向而发生;亦伴随"弱文化范式"向"文化范式"思潮的变动而发展。文化解释力因此在亚历山大的理想型下由"边缘"到"相对自主"再走向了"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13.
青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已纳入西方学者研究的对象,随着青年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的种种关于青年的理论模型。了解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发展中的青年研究事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本文按照西方青年研究大体发展逻辑,简介青年文化学和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理论。一、青年文化学理论青年文化学是把青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利用文化人类学知识对其进行研究,旨在指示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并起作用的规律。首先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青年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祖安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兴起和发展于网络空间的低俗亚文化,"祖安文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青年盲目从众致使话语偏差、丧失公序良俗价值判断、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拓展新的滋生土壤进而侵蚀现实空间.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够对"祖安文化"的起因、特点、生成逻辑和动力机制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情感社会学"的典型,契合"情绪"和"情感能量"优先的网络空间场域,能够为网络空间亚文化的作用和引导机制提供可行性理论指导路径.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少年犯罪受到社会学学科的持续关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主要从社会控制理论、社会失范理论、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亚文化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等理论视野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路径进行了深刻的理论解读,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深入发展与规范前行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准备。未来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理论阐释将朝着坚持理论自觉、理论整合、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力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剖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影响与防治路径。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朋克养生"作为一种悄然兴起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以矛盾综合体实践表现,将抵抗与妥协的文化斗争运用在真实世界中。为探究青年亚文化的现实转向,借助亚文化的研究范式,确定了以"认同与迷失"的悖论般的无限循环,明确了通过矛盾表征实现娱乐、立异和权力等意义上的复制,以持续且温和的反叛造就了欲拒还迎的牵扯力,这是对主次结构矛盾的一种印证与解构,也是青年想象性解决矛盾的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8.
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把已有的知识社会学划分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三种范式或三个阶段 (郭强 ,1 999a)。每一个阶段或者每一种范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演进过程。本文重点讨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几个问题。一、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形成的思想依赖我把从知识社会学的创立到默顿知识社会学转向这一个时期称之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确立时期。(一 )古典知识社会学思想的哲学影响古典知识社会学的哲学思想来源主要是哲学认识论或者是哲学中的知识学 (知识论 ) ,“在西方古典哲学里 ,知识论的发展不但历史悠久 ,而且…  相似文献   

19.
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芝加哥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两个时期,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青年亚文化和主流文化逐渐告别了抵抗/收编的二元对立,青年亚文化研究已融入了新媒体、消费文化以及全球化等语境。引入"地方"的概念到亚文化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纪录片《城市之光2.0》的文本分析以及被拍摄对象的深度访谈,发现亚文化的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吸收地方文化,融合地方文化的亚文化实践会催生出青年群体的地方认同,而这些地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产业之间存在互构与辩证勾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亚文化风格的形成不仅是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产物,也深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援引伯明翰学派所提出的"亚文化风格"这一理论,以网络恶搞配音团队"胥渡吧"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创作者使用拼贴的手法来呈现娱乐、抵制以及颠覆的亚文化风格。然而,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之中,亚文化风格在不断消解。风格的形成是外部关系和亚文化群体的自身取向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不会在风格形成之后销声匿迹,而是作为一种限定性的构成要素,在未来走向中持续发挥作用,反映出中国语境之下亚文化风格的建构与消解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