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正> 为配合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央党校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干部培训读物和理论研究著作。这些书主要有:《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学习纲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明读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这些著作在内容上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 以邓小平论著为依据,以党的十四大文件为线索,全面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编了邓小平同志从1978至1982年间的有关论著60篇,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关于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9,(11):10-1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百年文化史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史上,“古今之辨”、“中西之辨”此起彼伏,“新学旧学”、“中学西学”碰撞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景观。中国文化在曲折中发展,在黑暗中酝酿着黎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构筑和建造起来的。不能全面地、正确地了解这一切,便不能科学地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条件。近几年来,中国近代文化史  相似文献   

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败的大问题。十三大报告提出的基本路线,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即对中国社会本质特色的深刻了解基础上的。不了解中国社会本质特色,就不可能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所以,对中国社会的性质或者说对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地位的正确认识,乃是建  相似文献   

5.
李明锋 《学术交流》2002,2(2):136-140
大的文化转型过程中总是渗透着阶段性文化转型。通过对近代以来的两次阶段性文化转型的比较可以看出,极度封闭的社会之后必将是文化的开放,文化发展的自身过程是由硬文化到软文化,其结果是从根本上拯救民族事业。今天的文化转型所承担的任务、自身的性质、引起的原因与五四运动时期有着根本不同。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精华,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邹谨 《唐都学刊》2015,(2):118-1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系统具有层次性,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及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奉行矛盾法则、自然选择法则及生态位法则。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实现其与政治生态环境的协同进化,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输入—输出模式,提高效率,并维护其微观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它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决条件,也是形成和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回答。本文作者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伟大事业,因此应该从世界历史的高度上来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文章从民族特色的世界历史性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定位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再思考吕文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立足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这些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既是中国宪法理论与实践的焦点和发展目标及方向,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内容和重要突破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宪政建设的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与亟待推进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决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应该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浅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意义刘延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旗帜和纲领,是中国在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里程碑,这一理论成为当代社会主义的旗帜。本文拟从三方面来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民主社会主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社会主义本质是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民主社会主义中的许多进步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的再思考──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杨耕任何一个伟大的学说,都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如此。从根源上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60年的实践,为普遍意义的宪政文明提供了一条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新路,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这在全党内外、全国上下已形成共识。怎样才能正确认识国情呢?笔者认为,必须深入不断地研究我国的社会结构。这样,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才能认识和体现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我国的社会结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探求》202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很深的"中国烙印",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一致性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为人类社会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参考模式,为破解困扰人类社会的种种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展现了新希望,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