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帝国乡土服务中心"是魏玛共和国"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和实施机构,受一战后魏玛共和国特殊的政治、社会局势的影响,"帝国乡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集中于重建德意志的国家主义和民族精神,而对民主政治文化的培育存在极大忽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魏玛共和国的灭亡和纳粹的崛起,也成为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反思对象。  相似文献   

2.
杨振威 《中华魂》2011,(5):32-32
一则《共和国总理首次与来京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的报道无疑是这个寒冷春节前送给民众的最大"温暖"。有了总理的"示范",各级领导可能也会效仿总理与群众"面对面",但更应学会和群众"心贴心"!所谓"心贴心",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动下,美国社会初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型,并由此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在众多海内外女性移民涌向城市以及经济压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女性迅速进入不断扩大的劳动力市场。然而,由于当时美国社会传统的家庭观以及"共和国母亲"等妇女观对已婚女性的严重束缚,最终形成了美国转型时期以未婚女性为主体的女性就业高潮。  相似文献   

4.
方舒 《山西老年》2014,(10):20-21
《开国大典》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是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但《开国大典》的命运却异常坎坷。它与共和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一次次的运动中,数次被迫修改。这在绘画史上是少见的。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并成功地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建立"民主"与"宪政"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孙中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革命后建立的民国的政治建设过程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支撑着他的三阶段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知难行易"学说。  相似文献   

6.
张贤倩  包晓红 《中华魂》2012,(14):59-61
在红军队伍中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生前被称之为红军中的"活菩萨",死后被共和国元帅誉为"无名英雄"。他非凡的业绩与短暂神奇的一生,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流芳千古、永载史册——他就是红军无线电通讯及技术侦察战线上的"无名英雄"——蔡威。  相似文献   

7.
古罗马共和国的城市被释奴占古罗马共和国被释奴的绝大多数,是古罗马共和国被释奴中极其重要的部分。鉴于古罗马共和国城市被释奴问题直接涉及到对罗马奴隶制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研讨古罗马共和国城市被释奴的产生、正确评价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已成为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长期以来,囿于史料的匮乏,资料的欠缺,对古罗马共和国城市被释奴问题,国内史学界很少有人向津,有关此问题的著述与论文至今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英文对应词都是civil society,但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不同的组织和领域。在当今中国,公民社会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指向政治领域;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指向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民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转型,扭转了许多现代作家的生存境遇和艺术轨迹,改编自己的代表作成为一种"集体行为",改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压力和价值取向?通过《疲惫者》与《运秧驼背》的文本对读,解析巴人努力适应共和国文学语境,不断消减"个人伤感"因素,增强"集体话语"成分,从"五四"文学话语向当代文学话语转型的文本策略和心理动因,揭示巴人自觉的政治迎合与无奈的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0.
"七大"是中共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筹备这次大会,党中央筹划和准备了14年,仅会址的选择和筹建几经变动,前后进行了近四年。会场的适当选址和完满建成为"七大"的胜利召开提供了物质条件。"七大"会场因大会的伟大历史使命而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史册。  相似文献   

11.
张群 《华人时刊》2007,(7):22-26
她是一位退休女职工,没有任何特殊社会背景,一个偶然的机缘,却使她与百名共和国将军结下书画缘。仅仅6年时间,就收藏到这些当年驰骋疆场、指挥千军万马的共和国将军们的书画作品160余幅,并与共和国元帅、将军、老红军及他们的夫人合影100多次,创下  相似文献   

12.
1935年-1949年间,毛泽东曾依据事态变化,先后提出过六种不同的建国口号或方略。依次是:人民共和国、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民主联合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毛泽东最后敲定的新民主主义建国方略,同时也为后来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早期,西欧城市受到来自民族国家的普遍威胁,陷入衰落危机。但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则是个例外。它在发展和调整其贵族统治结构的基础上,对贵族政府的运作方式和贵族阶层行事作风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规范,成功地使共和国克服了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危机,不仅对外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对内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还使共和国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的中世纪城市向近代社会的过渡。它的这套贵族政治的运转体制和原则对近代西欧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上东西方社会对人性的不同认知,解读东西方社会对治国模式的不同制度设计。西方社会基于"人性恶"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法治"的制度安排,而东方社会基于"人性善"的认知在治理国家的策略上采取了"人治"的治国安排。本文通过论证"法治"与"人治"的不同渊源得出结论: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法治"和"人治"是殊途同归的制度设计,然而在当代社会",法治"是更具理性与稳定性的制度安排,是和谐、繁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认为,社会现实总是在意识形态幻象建构的作用下形成,即现实就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而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但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存在并不等于社会现实本身,因为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即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分裂"。这种"分裂"主要是指意识形态与经济、政治现实的分裂,并且这种"分裂"是不可弥合的,它只能通过"社会征兆"观察到。  相似文献   

16.
1953年版的人民币5分纸币正面右侧,印着一艘巨轮,它就是共和国成立前夕起义并升起五星红旗的第一艘商船"海辽"号。前不久,曾参与"海辽"号起义的汪更生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当年"海辽"号起义那段惊心动魄的航海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主流话语规训下,"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几度变形:上海被赋予道德外衣而恶魔化了,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恶之花"和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改造的上海遵循主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的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同时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形。在共和国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言说自己,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1]  相似文献   

18.
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农村学习型家庭都是为了民族兴旺、国家兴旺、人们幸福安康。农村成人教育学习型家庭教育同属于终身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条件。"农村两种教育"的"两张皮"现象影响了二者的发展与结合。正确处理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的关系,使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农村两种教育"都迈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史中,辛亥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时期、抗战胜利初期先后产生过三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三个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三次努力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程。三个方案的实施与实践均未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能彻底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三个方案的失败,充分说明了旧民主主义不适合中国实际,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是技术社会需要关注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处理和解决技术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一直存在着"社会的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对立和争论。文章对这二种理论分别进行了哲学的解读,并分析和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和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