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秩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法律秩序多被作为一个法律术语使用,而将其作为法学的一个研究对象,则备受冷落。其实,法律与秩序的联姻完全符合社会演进的逻辑:组织——规则——秩序,法律秩序在中西法学著述里还存在着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概念分野,法律秩序内在结构包括行为秩序和关系秩序,法律秩序的变革必然是从稳定完善的秩序到民主自由的秩序  相似文献   

2.
国际体系的演进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内在包含了秩序逻辑。国际法作为国际体系的规则载体,既是体系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也是调整、促进体系发展的制度性工具。国际体系演进与国际制度调整之间存在一种日渐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发展规律:大国在体系演进与秩序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国际体系政治经济互动的一体化、机制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共同体观念和法治意识渐次加强。把握体系演进与秩序发展之间的互动机理,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均衡、普惠、包容、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社会,法律秩序与道德秩序是约束、规范人们日常言行举止的两大秩序范畴,而道德秩序最有力的武器便是通过社会舆论建构起来的媒介秩序。媒介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法律秩序,但它更主要地是体现道德秩序。分析媒介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和协调,可以充分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思路,也可以充分促进人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及法律意识增强,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秩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律秩序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我国法学界对它的探讨却不尽人意。本文初步就法律秩序之概念及其法理特征做了专门探讨。文章认为法律秩序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化、条理化、规范化、模式化和权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法律调整是法律秩序的前提,有序的社会关系是法律秩序的本质,规范化的人类生存方式是法律秩序的目的。法律秩序的外在特征是适时性、文化性、稳定性和公共性。其内在特征有五个方面,即法律规范性、社会动态性、实践条理性、模式性以及权威性。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法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法是调整国际金融关系的法律部门 ,是有关国际金融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和 ;是国际金融关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保障国际金融秩序、安全和发展的法律工具。  相似文献   

6.
2003年3月20日的伊拉克战争不仅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律准则、践踏了伊拉克的国家主权,而且损害和削弱了联合国的权威及其作用。战争过后,国际社会必须理性地审视并积极应对这场战争给国际法律秩序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研究国际私法在国际和平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国际私法与国际公法一样,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和平发展环境下,国际私法具有解决国际民商事纠纷的功效、协调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功能以及构建国际民商事秩序的功用.国际私法在自己所属的国际民商事领域发挥着其他法律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责任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律制度,是维护国际法律秩序、维护正常的国际关系的有力手段.主要阐述了国际责任的理论、实践的历史演进及20世纪以来国际责任制度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转型在知识理性主体和法律文化结构两个方面亟待重建,前者表现为公民民主观念、法治思想和人权意识的缺失,后者表现为法律制度文化不够健全和法律精神文化比较淡薄。在全球法律文化撞击下,现代法律秩序的变革使法律文化的解释理论既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矛盾,又面临着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正确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转型以及现代法律秩序的时代走向,必须协调处理好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和法律角度对绿色壁垒定位,认为绿色壁垒即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一种特定行为规则。在国际秩序既定游戏规则下,要跨越绿色壁垒滥用对本国造成的不利,首先要读懂规则,依规则行事;其次要抓住规则体系中导致权利被滥用的法律空隙,利用规则应对冲突和维护国家权益;还要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完善国内立法,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抵制假“绿色”之名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寻求国际秩序与国家主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