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表现了黑人在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现象,表达了对因双重身份(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而产生异化感的黑人的同情。本文探讨了《看不见的人》中人物的异化感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黑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下的生存困境,是一幕探索自我和实现自我的道德悲剧。主人公通过探索自我的艰辛历程,确立了黑人只有遵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扬黑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道德秩序,才能在白人的主流社会中找到自我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进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借鉴艾里森的道德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主动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同时又能发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流浪汉文学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 (RalphEllison)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艾里森通过一个黑人流浪汉在寻找自我的流浪中 ,审视自我 ,探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来反映美国社会中现代人的自我异化和生存困境 ,以及民族岐视和压迫 ,隐喻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通过《看不见的人》与《小癞子》等经典流浪汉文学的比较 ,可以领略艾里森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语言选择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标志性作品。小说中,埃里森并没有像以前的黑人小说家一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剖析现实社会,而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抒发主人公对人生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并以此来隐喻现代社会里个体的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手法及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综合运用也是该书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显示了作品的后现代性。此外,小说虽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事,但它并不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也和绝大多数的黑人小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作为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看到了理性的强大以及理性能够足以导致对个体人格泯灭的现实,于是把确立个体人格的独立性看作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较之康德的主体性原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在延续了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每一个个体在存在意义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从个体存在的此在上对人的生存给予充分的关照,从而使人的存在获得了一种对未来的永恒的希望。然而,存在主义的个体人格仍然是一种沉浸在孤独的存在或此在的"在世界之中"的思辨游戏之中,在他们看来,只要确立了个体人格,就可以实现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存在,如果没有"对象性存在",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彻底改变,就仍然无法挣脱来自于个体之外的宰制,也就根本谈不上个体人格的独立。马克思认为,造成人受奴役、受压迫的不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本身,也不是类似于"理性"或"原则"抽象的外在于自我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于现实的、与自我本质相关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6.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苹  骆洪 《学术探索》2007,(6):134-13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本文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文化身份探寻的历史和思想历程,这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让——保尔·萨特尔(1905—1980年)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其哲学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关心着人”的哲学。自认为其哲学把人作为研究中心,提出了一套存在主义“人学”理论,用存在主义观点分析了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责任等伦理问题。萨特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就系统而集中地阐述了他这方面的观点,本文主要对该书中几个基本观点作简略的评论。  相似文献   

8.
拉尔夫.艾里森的巨作《看不见的人》于1952年出版,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为了突出对自我的寻求与发现这一主题,作者针对分析自我经历和生存社会,提出了主人公追寻自我的过程,也正是他的梦想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1,(1):141-144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戏剧也贯穿着自由之存在的哲学观念。以《禁闭》为例,萨特不仅提出"他人即地狱",更加认同一种自由意识冲破他人禁锢的存在方式。《禁闭》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戏剧观,关键在于在场之自由和行动之自由,只有达到两种自由,才能实现个体之自由和人类之自由,最终无限地趋近于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美国作家中,伊什梅尔·里德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国"文学"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家和支持者。自19世纪早期以来,美国就信奉"一个永不分离、全民共享自由与正义的国家"这样的政治神话,以此弱化其多族裔、多文化的特性。里德有效地挑战了此类神话的可信度,在论争性的杂文、作品选集和小说中都坚持最大限度地确认美国文学和社会进程中多元文化的交互式存在。本文简要论及里德与国家的"论战式对话"可能表明了什么,认为他的《由此的19位巫师:1970年代美国原著集》(1970)、《卡拉菲亚:加利福尼亚诗歌》(1979)、《多元美国:文化战争与文化和平论文集》(1997)、《从图腾到嘻哈文化:美洲多元文化诗集,1900-2002》(2003)、《议事会:美国经历的错误描绘——由彼及此的短篇故事》(2009)等系列著作为美国和全球语境中关于"文学"多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等持续的争辩既提供了论题,也献上了证词。  相似文献   

11.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非裔美国神话故事“柏油娃”被作者巧妙地运用到结构当中,借助故事深刻的寓意来反映黑人不仅处在社会边缘,而且还不得不运用智慧改变被束缚、被追逐的现实生存状态,以及黑人甚至现代人面临的“无形”的困境。本文从埃里森对神话的具体运用入手来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进而挖掘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看不见的人》描写了天真的黑人青年在美国社会中追求理想、渴望自我实现过程中的苦闷、迷惘和失落感。为了表现其主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包括运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黑人民间文化等手段。这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陈琳 《琼州学院学报》2010,17(1):76-77,80
本文意在从黑人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探讨艾丽斯·沃克小说《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即黑人女性为了追求自我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15.
易立君 《云梦学刊》2006,27(1):109-110,136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以“柏油娃”的神话故事作为他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基本结构来反映黑人以及现代人类面临的“无形”的真实困境。作品内涵深刻,艺术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黑人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重大的问题之一,而且两百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19世纪开始,黑人的命运开始受到美国作家的关注,从早期白人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当代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根》等一大批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不公正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与种族压迫,尤其是《根》发表以后,一股黑人寻根的热潮在美国崛起。到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日益觉醒,他们开始为争取自由平等,反对种族歧视而斗争。这一切,为黑人文学的日趋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黑人问题就是美国社会最重大的问题之一,而且两百多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19世纪开始,黑人的命运开始受美国作家的关注,从早期白人女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当代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的《根》等一大批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描写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和不公正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社会无处……  相似文献   

18.
人何以在生存?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回答。意志主义认为是“自由意志”,存在主义认为是人的“自由选择”。他们都是把人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个人内在情感体验,在论证的过程中都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唯有马克思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关联的“自由劳动”出发,才真正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的存在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健 《兰州学刊》2010,(Z1):1-4
旧唯物主义者将"人的自由"理解为物质欲望在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并依此观点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为经济决定论。要彻底清算这一观点的谬误,就必须从存在论的根基之处就人的生存方式加以阐明。文章通过梳理自卢梭到马克思的哲学历史,尤其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中"他者"环节的分析,阐明人的自由的精神本质和实现途径。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马克思从生存论的视域全面阐释了"感性活动"这一基本概念,并建立了全新的"人的自由"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哲学作为几千年西方哲学的注脚,造就了本质主义一派,即认为"本质先于存在";相反,存在主义则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两者各执己理,但都从不同的侧面割裂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皆沦落为形而上学.立于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主义通过感性还原,在劳动的层面实现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辩证统一,从而真正恢复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