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5):25-29
先秦诸子根据自己学派思想而各有理想社会说。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包括理想天人关系、理想帝王、理想政府、普通百姓的理想生活等内涵。庄子及其后学既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说,又因学派内部思想分歧而使他们对理想内容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不过他们都认同"至治之世"天、人关系极其和睦;理想的帝王有的重视内圣,有的兼重外王;他们有的认为政府存在犹如不存在,有的主张无政府;有的认为理想社会里的百姓无知无欲,有的认为有知有欲。论述庄子学派的理想社会说,同时比较先秦道家其他学派的相关说法,一方面能彰显庄子学派理想社会说的特色,另一方面能看出先秦道家对理想社会说既有共识,又有纷殊。  相似文献   

2.
庄子蔑视儒家等因热衷功名而为名所累,主张"绝圣"、"忘物",做"乱世"的旁观者;感慨栎社树等因"无用"而可以尽享天年,主张"无用"、"顺人",做"游世"的自保者;不满足于大鹏等"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3.
庄子慑于社会普遍运用知识带来的消极后果,主张弃绝包括科技在内的一切文明,回到不受科技文明染指的"至德之世"。与此类似,卢梭也认为科学是无用的,科学家都是些空谈家。科学有害于德行,技术使人退化,因而欣赏没有科技文明的"自然状态"。他们都是在社会转型期提出反科技思想的,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在“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庄子是最富生命体验的诗人哲学家.他的哲学主题是超越现实,放歌心灵,神游无限.<人间世>的宗旨是用"虚"的心态把"形"即生命的外在形态寄存在人与世之间."虚""安命""无用"是经历汲汲用世的迷茫、身在局中的煎熬之后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至德之世"是庄子基于"道"的整体性视角建构的理想社会,建构的原因是现实社会"道"的缺失。人们对仁义道德、技术知识的过度推崇和依赖,导致了道"德"的衰变和社会的混乱。为使道"德"能复其初,社会整体能归于素朴和谐,庄子提出了丧我以明的齐物论、虚静待物的心斋论和离形去知的坐忘论三条解决路径。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接近于"道"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自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判定幸福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来意义上的"自足"强调以自身为目的的完满状态,但"属人的自足"离不开外在善的支持。与柏拉图、犬儒学派、庄子以及康德自足观相比,亚里士多德的自足观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他主张在城邦的共同生活中积极奋斗,实现人生的自足、幸福。在物质方面过度消费、精神家园失却的现代社会,亚里士多德的自足观启示着现代人探求幸福的路向:在拥有中等财富的基础上,追求严肃而有闲暇的沉思生活,抑或第二好的合乎德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自晋人庄子隐藏在谐谑之言背后的愤激与冷峻.笔者认为庄子精神的浪游绝不仅是飘然无待的逍遥游,而是对现实绝望产生的无根的虚无.庄子生于乱世,带着与社会无法化解的矛盾,去抒写他心中的不平之鸣.书中辛辣的讽刺,至美的形象,表明庄子并没有"忘情".  相似文献   

8.
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庄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学习,由得道而得真知,从而超越异化,实现人性本真的回归。在庄子的求真思想中蕴含着真性合理的人性论内涵。庄子呼吁人类真性回归,目的在于改造现实社会,主张以真性个体去打造一个舒宁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9.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人间世》中,庄子道出了世事的三种典型艰难,即止恶之难、行事之难与守中之难,虽然充满无奈和痛苦,但他以内心合"道"力量将之化解,其应对之策具体表现为"心斋"之策、"游心"之策与"就和"之策。庄子对人内在力量的肯定和探求,为身处困境之人提出了新的视角,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意蕴是人存在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单纯从学理上去阐述"道术"与"方术"的内涵,会与《庄子·天下》文本产生诸多的矛盾冲突,其实"道术"与"方术"主要是学术分期的概念,《庄子·天下》作者根据他所接触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史材料总结提出了这一创造性见解,而且在这一学术分期的背后实际上对应着思想史的真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因此,这一学术分期的提出并不是《庄子·天下》作者的凭空杜撰.《庄子·天下》实乃我国先秦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一篇极重要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庄子本原>一书前言的第一部分.首段简介庄子的生平,对<庄子>书中有关庄子的传说加以分析,勾勒出庄子生平的大致情况.二、三两段揭示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生于战国后期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庄子书中有大量材料揭发这个时代统治者的残暴与黑暗,他忽视了时代辉煌前进的一面,因而极度的悲观.他一方面采取"以无厚入有间"或者追求"无用之用"的消极应世的态度,一方面强烈地向往自由,幻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试图寻找一种哲学来求得心灵的归宿.  相似文献   

14.
尽管庄子于在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很少,又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但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仍然树立了很多伦理学方面的论题。庄子采取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上极显虚无这种过于深刻的价值规律,从而使人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在道德思维和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往往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所著<大同书>中,最关键处在于其"去家界"的主张.他逐一列举了"有家之苦"与"去家之益",将"家"视为进入"太平世"的重大障碍.康有为深受西学"天赋人权"观念影响,认同人的自然欲望及自由、平等,极力主张免除掉礼法传统强加在人身上的道德枷锁,并提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充满了人性关怀和空想性质的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16.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美学论著,但是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道之心的抒写,提出了修道的途径,这也就通向了审美。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人于内要加强内心修养笃守虚静,于外要无为,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超脱世俗功利,只有这样才能入道的自由境界,才能"逍遥"而"以游无穷",在审美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18.
庄子逍遥的另一面,是面对人间世的种种不幸时所展现出来的困苦.这种困苦是因为出于对世间的无奈之情.世间的无情、命运的冷酷在人间世一一展现.对此,庄子是困苦与无奈的.在庄子的哲学中,"曳尾之龟"这一意象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困苦与无奈,而从对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庄子困苦是隐藏在其逍遥之下的,故此这种困苦又往往带有一种深沉的意味.这是庄子狂狷的一面,而这种狂狷之气,使得庄子以一种游戏的态度面对世间.这是庄子用以消弥生命与世界鸿沟的审美力量,而在此意义上,庄子哲学中体现出一种困苦之美.  相似文献   

19.
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之世,战争四起,人人自危,尔虞我诈,希望泯灭,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绝对化地对立起来,挣扎其间的人们不仅身陷世俗之困而且也陷入精神之困。现实生活中没有希望,庄子将目光投向遥远的过去与浪漫的想象,追慕遥远的"乌托邦"成为其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从历史的维度看,"乌托邦"情结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从"人"的维度看,"乌托邦"情结不仅给苦难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希望,而且也给个体自我生命力的拓展与精神之路的展开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庄子"自然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从自然万物的本原出发,认为人与万物的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分的。现实世界的"天人相分"是矛盾而又混乱的,使人类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而丧失了本性。因此,人类应认知"天人"本体,领悟自然之道,最终超越人的现实处境,复归本体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