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两篇艺术珍品,都以其独创的典型艺术形象,列入了世界文学的画廊;都以其强烈的呼喊和反抗,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本文仅就这两篇同名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谈谈鲁迅在创作他的《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同名的作品,这是因为已经有了的书名,如果再去沿用,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鲁迅不避这样的嫌疑,他在果戈理写出了《狂人日记》八十多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狂人日记》。无疑,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某些方面是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在题材、体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些相同或相似,一点也掩盖不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和独具的思想光芒。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就曾十分客观地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仁学本体论立场出发,对李泽厚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与《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及其情本体论进行了分析评述。一方面,作者所持的仁本体论与李泽厚的情本体论都坚持儒学立足生生不息的日用常行之传统来谈论本体,从而两者有内在的共通性,但另一方面,李泽厚的情本体论往往还未能摆脱从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来考察本体的倾向,因而未能从审美层面的情本体进入道德层面的仁本体。仁本体论是对情本体论"下一转语",使仁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得到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6.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是一个老问题。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两篇《狂人日记》的异同。但无论是直接的论述、还是间接的生发,都似乎不能抓住异同的本质问题,而停留在外围的感性观照层次,致使前些年竟有人提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则纯粹是“剽窃了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此案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最后基本是用政治手段作结,理论上的探讨并未深入下去。笔者在这里旧事重提,绝非想重复前人的观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果戈理的《死魂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果戈理即已进入他的艺术视野。不独鲁迅的创作深受果戈理之影响,而且在他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中经常引用果戈理,并致力于翻译果戈理。他以中国没有《死魂灵》译本为耻,在晚年以健康与生命为代价译成此书,成就了"艰苦的奇功,不朽的绝笔"。他之所以如是为之,不仅因该作巨大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更因鲁迅认为它对于中国当时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作为中国人认识自己社会的参照。鲁迅还高度重视《死魂灵》的插图,为搜求各种插图而不遗余力,并自费出版了《死魂灵百图》。鲁迅认为这些插图能使中国读者更明白19世纪上半俄国社会情形,又可给中国的插画家提供借鉴。《死魂灵》中译本与《死魂灵百图》均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果戈理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他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新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特别多。……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果戈理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撕毁贵族官僚社会的假面具,暴露了专制农奴制俄罗斯的一切黑暗,同时也就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一切黑暗。鲁迅一直很重视果戈理的创作,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短篇小说《鼻子》和长篇巨著《死魂灵》,并汇编了一本《死魂灵一百图》。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是受到果戈理影响的。果戈理的创作也引起瞿秋白同志的注意。瞿秋白同志早在一九二○年就翻译了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虽然本体论一词近代才使用,但本体论思想却自古以来就有。从历史上考察,可以把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本体论的现代意义表现在:变"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为"本体应该是什么",变描述本体的存在状况为评价本体对人的活动的意义。所以,本体论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只是思维的逻辑前提,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合理性与非实体性是其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