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地定义“阶级”一词,为后来的多种阐释提供了可能。后来的思想家主要从六个方面来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概念,这些从不同角度的阐释有助于对当代阶级问题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分析在当代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3.
《青海社会科学》2019,(5)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哲学阐释如果忽略了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易出现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而如果否认它的实存性,尊崇个体作为唯一的真实主体,又容易走向历史经验论和实证主义,这两者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阶级"范畴,关键在于认识它在个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解析"阶级"概念作为抽象规定与实体指称的双重所指,理清"阶级分析"与"分析阶级"的不同维度。进而,通过剥离"阶级不是什么",可以将"阶级"界定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历史主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阶级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与马克思的阶级观,在阶级界定的基点上,有"多元"与"一元"的差异;在社会动力承担者的指向上,有中间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阶级观差异成因,是资本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和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现实导致的社会阶级内在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重读马克思,可以看到,与列宁国家学说不同,马克思国家学说的深层次本质是新社会观.马克思以充分认识到社会决定国家作为起点,而在终点上通过主张国家将会消亡,他最终推崇的是社会的本源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终点意义上的社会有别于最初决定国家产生的市民社会,它以实现了无冲突的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特征,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终极目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论衡>形容词统计、归类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衡>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分析论述.将这一词类活用现象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主语和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宾语两个部分,并且对每一部分都做了具体的举例论述. 相似文献
7.
8.
9.
重返阶级:“世界工厂”的必然逻辑——兼述近年来的阶级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冲突理论对辩证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达伦多夫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达伦多夫处在自由主义立场,在冲突的形式与根源、冲突的功能、冲突的调节与化解诸方面都与马克思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思想的同时,也可以借鉴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解释和解决当今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如环保组织的斗争、为儿童争取权益的活动、动物保护组织的活动之类所引起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简单化是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一个基本判断,但对阶级对立简单化的具体所指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清楚地说明.一些论者认为简单化是指对立的阶级结构简单化.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简单化不是阶级结构简单化,而是两大基本对立阶级间的关系简单化,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简化. 相似文献
12.
13.
周梅玲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2):101-106
寻根究底的超越本性驱使人们不断寻找现实存在的根基,引发哲学对于"存在"本质的探讨,开启了哲学追寻本体论的漫长征程.西方哲学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对终极存在的探索.然而,超越性的理性思维逐渐将人们带入了忘我之境,构建了脱离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实体本体论,超越本性丧失了原始的"生活"根基,传统哲学最终陷入自我封闭的魔咒中无法自拔.马克思则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以人的感性生存活动为人的存在根据,以人的现实生命为思想主题,以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为终极关怀,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未来指向性的"生活"概念上升到本体论的境遇中,阐发了"生活"作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可能性,实现了本体论的革命性转向. 相似文献
14.
生产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拓展和丰富.马克思所阐释的生产劳动概念反映了新兴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的特点,当代劳动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而赋予了生产劳动新的质态.因而,我们应依据当代经济活动的客观现实,重新审视生产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观的讨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简单的名实之争。然而,在名与实之间。概念框架问题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环节,讨论没有在这个角度给予必要的分析和反思。本文通过对概念框架意义的突显。克服传统哲学观对唯物主义概念框架的简单理解,并指出当下的各种哲学观理解是对马克思哲学概念框架的二级构建。而在各自的概念框架内的言说是无法在逻辑上论证其合理性的。因此,必须超越在二级框架构建上的过于执着,重寻恰切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未来"概念的现实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对未来的探讨容易遭到误解.我们总是太过于在某种"科学"意义上带有某种预言性的因素来看待它.在现实性面前, "未来"是否定性的.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乃形而上学之一切,他那向后看的、回忆的历史主义,矛盾地表现为未来没有任何本体论地位,在对现实性和哲学真理的历史性的理解面前,由于黑格尔与感性活动以及感性直观这个哲学前提条件的决裂,终于导致关闭未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大门.就此而言,马克思根据感性活动和现实性概念来确定自己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而马克思这里,未来既是历史的结果,也要开创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17.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特征的一大词类。本文归纳了俄语中形容词与形动词、名词的相互转化。旨在分析词性转化时在意义、形态特征和句法功能上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考察了1947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以党一国家——社会关系作为连续谱,分析了两种西方立场下看待土改运动的观点。其次,分析了土地改革如何从外部进行制度性植入,进行阶级再造与社会结构的重塑。尽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也不同于西方的阶级制度,共产党将“阶级”的概念输入给农民,实现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持续介入与动员,在运动中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秩序。再次,分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阶级划分并不具有社会分层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而是为运动政治服务。最后,早期农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促进了“全能主义政治”的推进。国家采取的二元对立的治理技术与民间社会互构,自上而下的运动政治培育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他们继承了阶级斗争的遗产,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掀起了运动政治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青年马克思的道德哲学受到康德伦理学的强烈影响,但马克思自由概念的提出,使马克思实现了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一个具有现实历史性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超验的形而上学范畴.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在价值论的本体根据上扬弃了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而在价值目标上超越了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 60年代 ,弗罗姆最早明确指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他以青年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 ,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本文集中讨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中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并对其基本理论意向提出了批评性评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