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在青春年华的我们就像是五线谱,谱写着人生的酸甜苦辣;谱写着生活的巧妙绝伦:谱出了我们自己的一方天空。有时我们也会有“创作”的瓶颈期。每当此时,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你的目光,然后打起精神重新起航。  相似文献   

2.
似乎悲哀指示了庐隐的一切。她曾说:“我无作则已,有所作必皆凄苦哀凉之音。”悲哀,象血液,流贯于庐隐的整个创作,她自称是“悲哀的叹美者”。 庐隐在回顾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过:“有时是为了回顾既往的生命伤痕,不知不觉发生感喟与悲叹的呼声;……有时为了一种同情而悲哭而狂呼……”。她始终没有摇脱悲哀的氛围,在人生的愁河恨海里,“负着悲哀的重担,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尽头”,无怪乎被冠以“感伤派女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童心做事,喜欢脚踏实地,从剧本写作到影像编排,她喜欢一步步走。 她有时也发点脾气,因为下属剪坏的一条片子,但很快她就会自我反省。她说,人最不明白的就是自己,就像那些客户,看到“影像日记”中的自己时,总是会流露出疑惑和反省的态度来。 她随时与自己的“影像志”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4.
时间取向一是自然顺序法则,二是生命趋势法则,即“过去取向”是与时间流向一致的顺势思维,是下意识的思想行为,含有消极、被动的思想意识;而“未来取向”是符合人生趋势的有意识的,带有主动性的逆势思维,含有积极意义。汉、英文化都有“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言语者有时可以根据思想意图进行概念转换。  相似文献   

5.
本文细致比较了汉语的“了”与俄语的“л”的异同。指出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表示过去。也指出了汉语的“了”在体方面表示完成或变化,有时不表示过去时。  相似文献   

6.
进退人生     
人生就像一块布,生活就像一把剪刀,在进退之间,剪出完美人生。但不幸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看重“进”,而忽略了“退”,使得各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有时“退一步”便显得“必要”。退让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不容,其为过也,终不解矣。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但利益的驱使和有色眼镜的配戴,使心灵的天平往往不自觉地扭向自己。退让是心灵的清洗剂,让心灵的眼睛不再模糊,恢复它本应有的纯洁和公正,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退让也是一种策略。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雄厚的实力,更需要机会,适时退…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还是国内阶级矛盾?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存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对于推动“九·一八”事变后历史的研究是很有益处的。一、近代中国处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阶级的双重压迫之下,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呈现着复杂的情况。有时主要矛盾是中外民族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有时相反。引起两种矛盾主次地位转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阶级压迫中  相似文献   

8.
年轻人语录     
自信能给自己力量。一个自信的人做任何事都比平常的人多一分勇气和果敢。自信能通往成功。一个“三好生”脑海中总有一种“我能行”的信念。自信能掩埋失意,欧阳修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来感伤于人生亦老;李煜面对亡国之痛,借“落花流水春也去,天上人间”来悲叹自己无法挽回的命运。所以,人是因为自信而美丽的,生命总是因为自信而精彩。诚信,她像一股活力,逐渐浸润,深入人心;诚信,她又像一缕清风,吹过田野,吹开人们心扉。让我们共同行动——自信与诚信!  相似文献   

9.
艾镜如 《老友》2012,(7):28-29
如果把人生比作太阳升落.那么人生在青年时像八九点钟的朝阳,生机盎然,光芒万丈;老年时,又好似绚烂的晚霞,美不胜收。江西省地矿局物化探大队高级工程师、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陈锡宗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夕阳无限好”的斑斓画卷。  相似文献   

10.
博客经典妙语:●人在订计划时,像被终极催眠一样,变得不清醒而激动,体内流淌着一股新鲜的血液,以为自己是假面超人。就像我们订“新学期新打算”时一样,在打算里,自己过的是干净用功的生活,于是,我们便真的以为自己的人生可以从此“翻开一页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与《易》学有较深远的渊源关系,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生观深受《周易》思想的熏陶。禀承《周易》的人生观,司马迁对待人生,提出“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人们应当“自强不息”,能够“见几而作”。同时个人必须具有谦逊、礼让的品质。再者,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物盛则衰思想的影响,提出个人应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处在人生的巅峰,必须及时引退。人生不应太沉迷于权禄,应视之如浮云。  相似文献   

12.
人生小提醒     
犁航 《百姓生活》2010,(8):18-18
学会道歉 人生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诚心地说“对不起”。道歉是人生的处世艺术,不会说“对不起”的人,必定是孤家寡人。有时一声“对不起”,可以消去对方莫名的怒火,而刻意去狡辩的话,则可能爆发剧烈的争吵。  相似文献   

13.
人生就像我们蹒跚学步一样,每一次尝试,每跨出一步都是一种改变,都是一种新感觉,都会有一种意外的收获和喜悦。有句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无非就是穷人的孩子尝试的机会多,因此学到的东西也多。“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爱因斯坦在劳作课上交上了一只租陋的小板凳,令老师很不满意。而爱因斯坦却举着另两只小板凳说:“这两只,是我前两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不令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些。”有时,失败和否定会接二连三地到来,也许每个人都会产生对自己的怀疑,但是最终获得成功的人只是多坚持了一下,再尝试了一次,结果他们征服了命运。亲爱的同学,当你心灰意冷,想要放弃时,不妨对自己说:再试一次,希望就在前面,成功就在前面!  相似文献   

14.
怀念老儿歌     
马卫 《社区》2011,(33):59-59
城市里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新鲜元素不断涌现。而那逝去的事物构成了记忆中的“过去”。这些“过去”的逝去,有时却让我们生出无穷的感伤。本期“居易茶座”的一组怀旧小稿,也许会让读者回想起更多美好的过去。  相似文献   

15.
飘逸而行     
《阅读与作文》2008,(3):13-13
行路难,但人生之路谁都要走,有的人在赶路,心急切利,步急匆匆,眼中只有目标却忽略了风景。可路迢迢不知哪儿是终点,有的人如游客,不急不慌,走走停停,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有时也在风中走,雨中行,心却像张开的网,放过焦躁苦恼。  相似文献   

16.
繁漪是《雷雨》中具有“雷雨”性格的悲剧性人物,而繁漪的人生悲剧又是一出性格悲剧,她性格中强烈交织着的封建与反封建、勇敢与软弱、崇高与自私促成了她的极端行为,以致把剧中人物包括她自己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像繁漪一样人性张扬的女性形象在曹禺的剧作中还有陈白露、金子、愫芳等,这一系列繁漪式女性形象无一不折射出曹禺崇尚个性解放、关注人性张扬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7.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18.
翟铭 《社区》2011,(13):32-33
“一居一品”是社区服务的高标准,其目的是以不同的服务“风格”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天津市滨海新区古林街道工委、办事处在社区服务中,以你无我有的创新意识,在探寻“一居一品”的发展模式中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月夜情怀     
近读《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记忆很是深刻:“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说的是,在经过狭窄的道路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的滋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若是人与人都如此相处,这个世界不是更加温暖和美吗?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中华魂》2014,(15):32-32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将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