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联合青海和硕特部进军西藏,成功驱逐在藏准噶尔军队,西藏纳入清朝版图。事后清朝谨慎探索治藏政策,西藏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清朝深知西藏达赖喇嘛对蒙古部落的重大影响,因西藏长期置于青海和硕特部控制而无法直接管制,驱准保藏的成功则给予清朝难得的机会。为使西藏免于准噶尔的再次侵扰,清朝先是巧妙安排废除汗王制,打破达赖喇嘛与青海和硕特部汗王协同管理西藏的结构,代之以噶伦管理藏务直接对清负责,之后扶持康济鼐代清主政西藏。  相似文献   

2.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军队远侵西藏、占领拉萨,终结了青海和硕特汗庭对西藏的统治。青海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在西南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为实现"驱准保藏",清朝两度派军远征在藏准噶尔军队,其中青海和硕特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西南边疆局势及清朝与青海和硕特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海和硕特的内争及其影响,可以厘清清朝如何争取、拉拢青海和硕特联军进藏,实现西藏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17世纪青海蒙藏民族与内地贸易交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是青海蒙藏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的频繁时期。文章围绕漠西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着重论述了1642-1677年间青海蒙藏民族与中原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4.
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尔是18世纪在青藏高原享有盛名的大学者。对他的族属及其出生地问题,学界尚无定论。该文在考证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认定益西班觉尔是青海蒙古巴特德部落人,出生于青海和硕特右翼部政治活动中心托勒地区,即令责德县河东乡之南的贡巴寺附近。其父亲是著名的四卫拉特巴特德部贵族多尔吉扎西,母亲是卫拉特准噶尔部人扎新措。  相似文献   

5.
十七世纪中叶,西蒙古和硕特部,由其首领固始汗率领南下肯海,进兵西藏,用武力统一了青藏高原,占据了整个卫藏地区,并在西藏建立起和硕特蒙古族汗王的统治。对这次和硕特蒙古南下事件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和硕特蒙古是为了摆脱准噶尔部蒙古的排斥和压迫所致。近年来通过各地挖掘整理出的许多新史料证实,此次事件不仅有它本身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和当时西藏佛教格鲁派为翦除敌对势力,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政治邀请是密切相关的。笔者就以和硕特部南迁青海及其与格鲁派的关系略谈浅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清朝初年,中央政府为了巩固对西北的统治,加强了对青海的治理。笔者认为,清朝初年政府分三步把青海置于其直接管理之下:第一,与青海建立羁縻藩属关系;第二,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削弱青海和硕特部在西藏的影响;第三,设置西宁办事大臣,把青海完全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8.
1656年,统一青藏高原的原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去世以降,青海蒙古各部便失去了统一的约束力,诸子相互独立割据。不久,有些青海蒙古部众,即“频犯内地,劫夺马牛”,拒阻官兵。甚至“率领番彝,威胁抢掠”。当然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是少数个别人干的,  相似文献   

9.
明末以后中甸地区隶属沿革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为滇藏交通之要道,“茶马互市”之中转站,明末以后,其行政隶属关系曾随着南江木氏主司、吴三桂势力的消长,西藏达赖集团与和硕特蒙古汗内部宗教教派和政治纷争的起伏,清廷经营滇藏策略的回应,而三度更易。  相似文献   

10.
和硕特部本漠西蒙古四卫拉特之一,至顾什汗兄弟时始强大。顾什汗兄弟六人:1、哈纳克土谢图;2、拜巴噶斯;3、昆都伦乌巴什;4、色稜哈坦巴图尔;5、顾什汗:6、布雅鄂特欢。顾什汗兄弟中惟昆都伦乌巴什,布雅鄂特欢留居天山旧牧,拜巴噶斯袭居西套,余皆随顾什汗徙青海境。时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既徙牧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其叔父卫袞察布察齐留天山旧牧外,另二叔父保兰阿噶勒琥及莽海,并从祖父翁贵又具随顾什汗徙青海。故顾什汗在青海建立政权,非只籍和硕特一族的势力,尚有土尔扈特族为之助也。  相似文献   

11.
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对于清朝不许他干予西藏的控制权和族内混乱方面的规定深感不满,遂掀起叛乱。这次叛乱的结果,不仅加强了清朝对青海以及包括喀木(康区)在内的藏族地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事件成为该地区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和硕特蒙古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驻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据不少史籍记载,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期,卫拉特蒙古由于内外各种矛盾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最后导致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分裂。1637年,继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之后,和硕特部又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大部南下青海,袭杀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击败四万部众,占据其地,分部駐牧。随后又于1639年出兵喀木(即原西康地区),经过一年奋战,征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及其反佛势力。1641年顾实汗进军西藏,平定藏巴汗。到1642年,青康藏地区大部已处于顾实汗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3.
蒙古和硕特部南征康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领地 ,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这一军事行动持续时间较长 ,可分为三个阶段。和硕特部击败木氏土司 ,在川滇边藏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沙克都尔曼济,和硕特台吉.其祖昆都伦乌巴什,号都尔格齐诺颜,为顾实汗长兄.①明末,顾实汗徙牧青海,昆都伦乌巴什仍游牧准噶尔."时准噶尔稍强,和硕特族惧其威,咸奉令"②,遂为准噶尔重要组成部分.瞎尔丹策临时设二十一昂吉,沙克都尔曼济为二十一昂吉之一.③1755年,清军征达瓦齐.沙克都尔曼济见准噶尔人民纷纷走向内地,投奔清朝,人心思向统一,也率部众数千归附.8月,阿睦尔撒纳叛乱,沙克都尔曼济在承德避暑山庄受到乾隆接见,被诏封为和硕特汗,授盟长职.  相似文献   

15.
一 1717年,准噶尔军攻入西藏,废黜西藏王拉藏汗和因拉藏汗擅立而没有得到青海和硕特部支持的入世达赖喇嘛.夺取了西藏地方的政教之权。当时与准噶尔部处于敌对关系之中的清朝为了将准噶尔部的势力从西藏驱除出去,于1718年派遣色楞、额伦图率所部军队入藏,但不久便在准噶尔军的攻击下败北。消息传来,康熙帝惊愕不止。同年  相似文献   

16.
麦力干部属于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是清初活跃在青海祁连一带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本文通过对《秦边纪略》的再研究,对麦力干部的牧地范围作了初步界定。进而对“大通河源”及“三角城”两个重要历史地理概念进行考辨,认为《秦边纪略》所说的“大通河源”即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永安盆地和浩门盆地。三角城是麦力干部的辖区之一,不是其政治中枢所在。三角城居住的是反清起义失败后逃入麦力干部的一批回族官兵,今门源旱台乡红山三角城乃其遗址。  相似文献   

17.
堪布诺门罕出身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王族,进藏修学成就高僧,被布达拉宫授封名号,先后担任西藏嘉美朵塘寺和青海塔尔寺的法台(堪布),并且加入甘南藏区拉卜楞寺寺籍,是该寺八大堪布当中资历最深的堪布之一。他发挥自己王族成员、堪布地位的优势和佛教文化的学识特长,为上述各寺的硬件建设、教务管理及甘青藏蒙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多有贡献,但是晚年不幸在罗卜藏丹津掀起的反清事变中身亡。  相似文献   

18.
和硕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①。土尔扈特作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写的《卫拉特历史》一书认为,和硕特这个名称是瓦刺部的托欢太师赐给的②。有的学者据此断定,和硕特加入到卫拉特里面大约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事情③。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和硕特的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图鲁拜琥等都曾相继担任过卫拉特四部的盟主(达尔  相似文献   

19.
清道咸年间,青海藏族又再次掀起第二次返牧河北的浪潮,清廷以血腥的手段屠杀过河的藏族各部,藏族各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终以咸丰年间清廷被迫承认藏族各部在河北居住的权力而结束  相似文献   

20.
论和硕特蒙古扮演西藏归清纽带角色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元、明二朝不同的是,清朝初年对西藏统治权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讲,是通过与满、藏民族皆有着密切关系的蒙古和硕特部的牵线搭桥来实现的。致之之由,除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初期疲于应付国内变局的近因之外,满、蒙、藏民族间在历史上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文化联系,致使蒙古和硕特部在西藏归清过程中扮演着纽带角色,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