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正> 世界本没有神.有了人类,神才站了出来.人类创造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出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主宰自己命运的神的世界.各种各样的神,伴随着人们对幸福与功名的渴望,对灾祸与失败的无奈,应时而生.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度,曾为人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脚步,——辉映千古,百世传颂.但中国又是一个富有造神传统的国家,历史悠久,神类诸多,品种齐全.诸神的起源、形成、演变,非常复杂.有土生的,也有外来的,有从  相似文献   

2.
论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及现代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理性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必然蕴含的理论内容 ,更是当代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导致的一系列反主体性效应暴露了以往实践理性的缺陷 ,引发人们对以往实践理性进行反观与反思。本文着重考察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 ,认为实践理性的历史形态有三种基本类型 :诸神神谱型、经验技能型和科学技术型 ,并分析了实践理性在现当代的形式和特点 ,以及它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实践理性历史形态进行反思 ,于找准当代实践理性存在的缺陷 ,建构新形态的实践理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价值世界的过程中,作为"类活动"的实践使人以自为的生存方式成为主体。自由是自愿与自觉的统一,实践在本质上体现着对于自由的追求。人文精神是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出来的"世界精神",是人类实践在意识中的历史积淀。人文精神通过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体现,使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过程"。人文精神通过意志的中介体现为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主体在构建价值世界的活动中发挥能动性。因此既不能抬高价值理性而贬低工具理性;也不能把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等同或与科学精神并列。人类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把握,体现了人文精神对构建价值世界活动的"实践阐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有可能陷入异化,但价值理性的异化更为根本。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对实践中由自发性而引发的盲目性的批判,转化为对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的批判,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使客体发生与主体需要相适应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象化的结果也不断影响、制约并规定着主体,使客体不断变为主体的内容和存在方式,这里,客体又非对象化为人的本质力量。这种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矛盾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矛盾①.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实践的研究非常重视,但从总体上看,人们似乎更偏重研究实践的对象化一面,而对非对象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实践的非对象化的基本特点的阐述,来揭示其实质内涵──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研究成果的考证分析,毋庸讳言,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在考察历代贤哲对理性探讨的基础上,从理性自身、理性对人的功能、理性与实践的关系、理性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在人与自然之关系的作用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理性也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指出了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理性力量的结果,并用人类“两次提升”原理说明之。因此,笔者的结论是,研讨人的本质不能忽视对人的理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主体精神终于跨越表象,以思维着的头脑逐步地展开着认知世界的漫漫历程。单一而又初级的原始思维,便随着人类主体的不同实践方式,进而发展成四种思维类型,并以这不同的方式掌握着世界,也对象化着主体思维自身。这四种类型就是马克思所说:理性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通常我们在谈论艺术思维时,只是将理性思维与之作比较,其实这是偏狭的。理性思维解决对世界的认知、艺术思维实现情感的渲泄、宗教思维探寻人生的归附,而实践—精神的思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界,理性似乎已是一个用滥了的概念,梁漱溟将儒家学说的“仁”界定为理性,有人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也称为“理性的觉醒”。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对其内涵、外延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所说的理性,既非指传统意义上控制人的行为的理智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科学理性,而取启蒙主义跨文化语境中的理性之意。不过也不能把理性理解为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或者是存在着等待人们去发现的精神宝库。它既包含了人们认识社会、自然及人类本身的能力,又是指引导人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及确定真理的具…  相似文献   

9.
康德与谢林同处于启蒙时代的思想氛围之中,但他们对上帝问题却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康德那里,理论理性无法认识上帝,上帝也并非万物的创造者或本原,而只是作为一个道德公设存在于实践理性之中,它的最大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证道德主体配享相应的幸福,同时为伦理共同体的建立确保一个标准。在谢林那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上帝也不再被保留于信仰领域,而是"重新回到"哲学思考的主题当中;人类可以通过"理智直观"来认识上帝,伴随着对上帝的"理智直观",灵魂的本质得以被思索,德行与幸福也获得统一。康德与谢林上帝观的不同不仅反映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也折射出西方历史中哲学与宗教的内在纠葛。  相似文献   

10.
信仰决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我认为,美的特质在干,它是一种为人所创造并为入而存在的现象。美的真正蕴含和人的本质具有本体意义上的高度同一性。人正是在创造和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同时永恒地创造着美。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创造和发展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而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正是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途径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人类创造着美。如果认为创造美的活动即是一种艺术或具有艺术性质活动的话,那么,可以说,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及精神生活活动都具有艺术的性质。当然,…  相似文献   

11.
理性和信仰的合力与张力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与信仰是人生态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如何调解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中外各种人生哲学的主题.联系精神生活的内容和要求考察理性和信仰的本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理性的批判精神与论证功能对信仰既有消解作用,也有强化意义;信仰的价值定向与意志整合既确定了理性的思索方向并提供动力支持,但也对理性实施有力的规范与监控.就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理想境界而言,社会应保持理性和信仰两者之间合理的中庸,这需要维护两者之间必要的合力与张力.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后人学对人本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中,人的王位是从神那里夺回来的。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换,标志着异化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中世纪结束,打倒上帝,就有了现实工业王国之上的人类霸主。知识就是权力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般理性与人的无声的类本质是以启蒙思想为核心的古典人本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3.
朱海棠 《理论界》2009,(3):156-157
在小说<玛拉与丹恩>中,莱辛对人类对上帝的信仰进行了解构,但是解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处于一种没有信仰的精神荒芜的境地中,也不是过度地凸显理性的力量,而是让人类对上帝的信仰由外而内地转到对个人内在生命力量上,用"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推动人类前行.  相似文献   

14.
冰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创作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学精神,其不朽的文化价值在于:冰心不仅为人们刻录了20世纪中华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百年生态史和精神史,而且为人类找寻到健全合理的存在方式;她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深度发现与把握,丰富了中国文学人性史和中华民族精神史;她对于爱的元语言的揭示和对于爱的本体论的演绎,为人类建构相互沟通的爱的一元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她将五四现代理性精神灌注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中,建立起20世纪人类新的人文理性精神。她的文学精神体现了与进步人类永远相伴同行的和谐的东方文化精神的崇高理性与深邃智慧,尤其是她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选择,更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对于曾经被极端化的对抗欲念遮蔽了理性的中华民族,对于21世纪全球化浪潮下的人类,冰心的人文理性都不啻一部精神文化启示录。  相似文献   

15.
杜娟 《河北学刊》2005,25(2):127-131
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是"间性"关系的诉求之一,文学的意义可以在文本之间的交往对话中予以呈现,不同文 本之间可以互为他者,于一个共生的平台凸显各自的文本意义。就美学意义而言,《红楼梦》与《浮士德》都是包孕着形而 上终极意义的人生悲剧,浮士德与贾宝玉都以肉的解体实现了生活的最高意义,证实了现实人生中对情感世界或理性精 神的永恒追求,体现了灵对肉的超越本质。当处于灵肉相搏的困境时,二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话语形式,这个困境对宝 玉来说是奇与正的二元悖反,对于浮士德来说则是自由灵魂和自然欲求之间的两难选择。就文本的现象层面而言,前者 体现了清纯柔弱的"女儿情结",后者彰显的是成熟有力的男子汉精神。前者留恋于静止的空间,敌视时间的变化:后者 追索于时间的隧道,拒绝空间的驻留。二者都以各自的精神理念,于灵与肉之间互斥而又互补的巨大张力中证实人类对 情感世界或理性精神的永恒追求,显示人类文化的共通本质。  相似文献   

16.
论悖谬美学     
以理性的方式探讨感性,形成事实真理与逻辑真理之间的悖反,使美学自源起处就必然构成悖谬。中国美学中的"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与"不易"的并立,正是感性精神与理性原则的矛盾,形成了悖谬情境和悖谬思维。老子充满的悖谬论断,实质上是精神的不同力量在面对"易"的世界时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庄子的彼此皆一是非的"两行",则天才地发挥了老子的悖谬思想,体现了"自由"与"自然"的鸿沟。"易"、"老"、"庄"与"禅"均有"彼岸"、"此岸"断裂生存论意义上的悖谬美学精神。儒家美学则以对两个极端在同一事态中相伴而生的惊惧,体现出对于人类心性的悖谬意识。西方美学的源头古希腊和希伯来精神传统中,苏格拉底的"反讽"和"思想接生术"以悖谬的方式思索幻象与真理,体现西方美学的根本关切;希伯来宗教哲学的"原罪说"与"道成肉身"的隐喻,则表现了美学既是"现象学"又是"本质学"的悖反。悖谬美学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基本问题的框架。美学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审美与审美创造,艺术品及其接受,都可以在"悖谬"这一核心概念中得到新的照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了神对人类精神发展、优化的价值:神给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抽象思维的集中点;神使人类精神自由的本质得以想象性实现,又得以在现实中规范和确定;神既契合了人类的信仰本性,又是人类精神对兽性的超越和人性的追求的一个寄托点。但“神”作为一个虚幻、荒诞的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已经历史地贬值了  相似文献   

18.
自然法理论及其在西方文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史上,自然法思想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士,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那里。作为古代人类所特有的世界观,在希腊神话中,其主旨是认为一切都具有神的起源和旨意,人世间的秩序是整个宇宙秩序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神话所特有的人本主义倾向。希腊神话的诸神不仅具有神的伟大,而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像凡人一样任性、享乐、虚荣、嫉妒……,凡人所有的习性他们同样具有。当我们认真分析赫西俄德的神统系谱的构成和其关于人类生活五个“时代”的描述时,甚至会发现构成其后自然法理论的具体要素:作为体现神圣、至上力量的宙…  相似文献   

19.
在神话的崇高原型中,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确立,人作为主体已初步意识到同客体自然的分离和对立。人意识到自然的异己性,认识到后者对自己的威胁,二者力量对比的悬殊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求助神以超越自己的渺小,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这就形成了原始崇高.崇高原型的实质就是人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因此,原始崇高并不是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而只是想象状态中崇高主体人对崇高客体自然精神上的超越。神话中的崇高原型演变为近代崇高.近代崇高是在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的力量,人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附而成为了后者的主宰.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确证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崇高,这种崇高不仅是精神力量方面的,而且是物质力量方面的,并且精神力量的崇高是通过对自身实践力量的自信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马克思坚持真理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但在活动的主体上变黑格尔的"理性、精神"为"现实的人",在活动的内容上变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为"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变黑格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的系统化的哲学系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理论为把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真理观的"理性"本质时所实现的并不是从"理性"到"物质"的变革,而是从"理性"到"实践"的变革。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真理论的实践本质与人性特征,对于合理解说当前真理问题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