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透过李白和杜甫涉及“携妓”的诗,具体分析李白杜甫对待女性的心态,进而指出在女性观方面,李白杜甫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李白是放诞、浪漫甚至不“雅驯”的;杜甫虽然也不乏浪漫,总的是拘谨和严守礼法的,并有“女性主义”的萌芽。两人都有同情女性的一面,但杜甫优于李白。  相似文献   

2.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3.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中国盛唐时期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两人之间的友谊也堪称千古佳话,但学术界在评价李白与杜甫友谊时却始终存在着一些传统的偏见: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关系不对等、李白与杜甫友谊关系是“互粉”关系等,通过严密的考据和客观的分析,对李、杜的友谊关系给予了新的界定与评价:杜甫对李白应该是仰慕,而李白对杜甫应该是赞赏.  相似文献   

4.
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国的双子星座,其诗歌不仅众体兼备、题材广泛,而且匠心独运、各领风骚。李白诗体多学古,杜甫诗体多新变;李白擅长古体,是集成,杜甫演化近体,是开派;李白诗体,代表了初盛唐诗歌体裁古体诗多的发展实情,杜甫诗体,开启了中晚唐近体诗多、诗变的先河。李白、杜甫站在时代的分水岭上,其诗歌分别代表了初盛唐向中晚唐诗歌嬗变发展的关节点,也即李、杜诗体的不同,正透露出唐诗转关的深层内涵。初盛唐是以李白古体诗为主流、为正宗的"李白时代",中晚唐是以杜甫为开派、为发展的"杜甫时代",他们是唐诗总结前人、转折启后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1980年第3期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分析郭沫若同志所著《李白与杜甫》的文章后,引起了各地学者、专家们的关注。笔者也不揣谫陋,略抒一得之见,以就正专家。 一 在1962年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时候,郭沫若同志曾誉李白、杜甫是诗歌创作中的“双子星座”。而十年之后,却一变自已的观点,从肯定杜甫到否定杜甫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一打开《李白与杜甫》,把《关于李白》和《关于杜甫》每节的题目比较一下,就明显地看出作者的倾向性:评李白重点是  相似文献   

6.
李邕为李善之子,是开元天宝中颇负盛名的作家。两《唐书》文苑中有传。李白、杜甫、高适等大诗人有都曾与之交游;晚年被奸相李林甫嫉恨,杖杀于齐州任上,李白、杜甫都有诗作悼念他。李白何时与李邕交游?这涉及李白的《上李邕》诗的系年。钱谦益《少陵先生年谱》在天宝四年下注云“李邕为北海太守,陪宴历下亭,李白、高适俱有赠邕诗,当是同时”。据此,  相似文献   

7.
文革中的郭沫若写作《李白与杜甫》的动机是复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欲通过李白、杜甫的研究来舐舔心灵的伤疤,宣泄感情的伤痛。《李白与杜甫》的缺陷突出地体现在机械地使用阶级分析法,主观随意地扬李抑杜等多个方面。文革这个特殊的写作背景,是造成上述缺陷的主要原因。《李白与杜甫》也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作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史料、史实的考证上。  相似文献   

8.
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以卓越的诗歌成就树起了两座丰碑,更以早年建立的情若手足的交谊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但在晚年,李、杜之间产生了情感隔阂。其表现是杜甫对李白之死漠然视之,令人感到蹊跷。其中原因主要是杜甫对李白的不满直至失望。因为杜甫怅怨李白恃才傲物,得罪玄宗,不辩忠奸,附依永王,被定罪附逆做乱。  相似文献   

9.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而李白的主导思想却是道家,这是二者思想信仰最根本的区别,也正是由于这一区别决定了李白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不如杜甫那样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10.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上的两位巨人,合称为"李杜"。本文从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对二人进行比较,认为二人在诗歌创作的贡献与影响上,杜甫略高于李白。  相似文献   

11.
在雅、俗两种文化中 ,李白和杜甫的影响显然不同。居室文化 ,大致属于雅的范畴 ,其中杜甫的影响较大 ;酒文化 ,俗的成份较多 ,其中李白的影响较大。相形之下 ,李白比杜甫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是被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应当说,把唐代称做诗歌的黄金时代,它是当之无愧.唐代诗人多,作品多,唐诗把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发展到了顶峰,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又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与杜甫.尽管李白生前已经煊赫一时,杜甫在生前反而不大为一般人所重视,随着历史的推移,杜甫的名声愈来愈大,研究注释杜诗的人愈来愈多.从清代仇兆鳌以后,注释、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一位极重友情的诗人,他平生对社会一般人,尤其是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是极富同情心的,对待他的朋友,就更不待说了。在盛唐诗人中,如王维、高适、岑参诸人,几无不是杜甫的朋友。杜甫素日与他们唱和的诗,是很多的,而在所有朋友当中,与杜甫关系最密切、且交情最深的,就数李白了。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是杜甫平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进入“金闺”,但在天宝三年春就被“赐金放逐”,他只有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生活。他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汴州又遇见诗人高适,三位诗人一同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等地。这使杜甫长久不能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全世界历代诗人中的巨星.韩愈《调张籍》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万丈光焰不仅照射到子孙万代,也照射到普天之下.使世界各国无不宗仰.李白、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宋朝以来的统治者和封建文人,虽然特别推崇杜甫,而李白却是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爱戴.李白所到之处,无不有文物古迹,而且广泛地流传着李白的遗闻轶事.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诗歌文学理论批评园地里,论诗诗是一种别具新貌而意义独特的诗评样式。李白与杜甫的论诗诗堪称代表。他们都极其敬慕陈子昂的革新精神与“风骨”之作,都有很深的《风》《骚》情结,认真汲取六朝优秀诗人的创作经验,推崇清新自然与雄健俊逸的诗歌风格。然而,在具体对待齐梁文学的态度上,较之于李白,杜甫的是非观更明确,接受之方法更辩证,既有“恐与齐梁作后尘”的否定,又有“清词丽句必为邻”的肯定。在讲究诗歌的“传神”论、“声律”论等方面,杜甫也有突出的贡献。杜甫创造的论诗绝句组诗体式,影响后世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6.
李白乐府诗中感事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乐府诗,王世贞《艺苑卮言》称:“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尚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也。”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侧如见。”这里讲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不同,李白的乐府诗用古乐府旧题,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像李白的《蜀道难》《远别离》都是古乐府的旧题,是拟古乐府而作。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写当时情事,题目也是新的。李白的乐府诗,有摹仿古乐府而别出新意的,有借用古乐府来感事的。前一种是摹仿,自然比不上杜甫的写当时情事;后一种借乐府旧题来感事,有写得极为深刻的,它的思想的深度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较杜诗更为突出。前一种像《乌夜啼》,《乐府诗集》列入《西曲歌》中。李白的一篇是仿照庾信的,把两篇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曾立专章考证研究杜甫的生活。他认为:“杜甫的生活,本质上,是一个地主的生活。他有时也穷,但是属于例外。” 郭老此说,在近几年内,著文反对批评者确实不少。肖涤非先生留给人们约印象是深刻的。他在《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见《文史哲》1979年第3期)中,批评郭老是很尖锐严厉的,他说郭老是在“斤斤计较,拐弯抹角,寻章摘句来证实杜甫过的是一种‘地主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二年,郭老的《李白与杜甫》发表后,在学术界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对其中的一些论据和论点,特别是对该书杨李抑杜的基调,以及对杜甫作为“人民诗人”的否定,人们是有不同意见的。最近在重读《李白与杜甫》和看了一些同志的有关文章后,想就上述两个问题,点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已故著名杜甫研究专家和中国古代文学欣赏理论家傅庚生教授的《杜甫诗论》、《杜诗散绎》、《杜诗析疑》、《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文学析赏论丛》等专著,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教授,先后出版《李白纵横探》、《李白年谱》、《李诗咀华》、《李白传》、《李白诗新笺》、《李白研究》等专著,  相似文献   

20.
元代文坛“中流一柱”胡祗遹对李白、杜甫是并尊的。他一方面尊崇杜甫的诗艺和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客观指出杜诗雕鑴作为的瑕疵;他一方面尊崇李白的高蹈奔放和自由浪漫,另一方面也对李白雄放其词而忽略政教的诗风略有微词。不过在胡祗遹的内心深处,更向往李白超逸脱尘的生活,有一种明显的“谪仙”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