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开拓者。他放弃了对资本主义宏观的历史必然过程之科学分析,而凸显了现代性日常生活这个微观的主体批判角度。他认为资本主义对社会统治的重心不再是生产而是消费,不再是经济与政治领域而是日常生活领域。这便出现了所谓现代日常生活的“恐怖主义”现象:有形的、局部的、外部的、直接的物质统治,被隐形的、内在的、无孔不入的抽象统治所取代,外在的压迫被自我压抑所取代。这种恐怖主义与当代西方强势意识形态所渲染的“恐怖主义”无任何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kfeb-vre)的研究方法曾受到法国结构主义的极大影响.尽管对索绪尔(F.saussure)、列维·施特劳斯(C.Levi-Strauss)、阿尔都塞(L.Althusser)等人的结构主义方法持一定批判性态度,但列斐伏尔仍将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运用于对社会文化现象条分缕析地剖析与批判之中. 相似文献
3.
场域与空间异化批判——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场域的空间问题研究有三个主题:空间自身的形塑,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以空间为载体的符号与思想文化再生产之间的共时循环关系.寻根究底,马克思和列斐伏尔都为我们指认了空间中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幕后推手作用,准确地分析了由于实践的异化所带来的差异性出场与断裂性在场的历史根源.列斐伏尔在继承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所开创的哲学革命内核基础上,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准确对焦资本主义制度的商品与符号的景观社会,创造性地阐释了空间中的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异化本质.他将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了嫁接,完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在新时代更为细微而完整地阐释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思与史的辩证关系的指认.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把城市组织及其形态的变迁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空间的生产及其历史条件的一把钥匙。他认为,都市规划是二战后新资本主义进行空间生产的战略工具。都市在传统城邑瓦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它不是一种本质,也不是一种实在,而是全部社会生活的要素汇合与集中的形式。新资本主义的空间实践通过都市形式的建立使历史城市变成了具有几何性、视觉化和生殖崇拜特征的抽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亨利·列斐伏尔明确区分了工业化与城市化,提出城市的权利和城市革命,指出全球化的实质是城市化,认为城市是全球空间的脉络背景,城市空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开创性意义,填补了以往社会理论对空间研究的空白,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和说明意义。但是,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具有抽象思辨性和乌托邦特点。 相似文献
6.
"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一种后马克思的都市化乌托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斐伏尔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所谓"后马克思哲学思潮"的不自觉推动者。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的以现代都市日常生活为平台的文化革命概念。他认为,马克思哲学基本上是"过时了"的工业主义、生产主义话语;马克思的经济、政治与文化革命宏观构想仍是一种理性设计范畴。但问题在于,列斐伏尔的总体性文化革命理想却是没有经济基础的"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普遍的都市化,都市作为社会关系的构成中心,影响和塑造了现代生活方式与形态,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重新构造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图景。根据列斐伏尔的理解,现代都市生活既带来了生活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引发了现代生活的复杂化与多变性,加速了现代生活的商品化与消费化,造成了现代生活的碎片化与个体化趋势,加剧了现代生活的庸俗化与虚无化,呈现出丰盛与贫乏、永恒与短暂、多变与压抑等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我们既要吸收与借鉴列斐伏尔对现代都市生活全面批判与反思的思想,也要从新时代中国现实出发,重新审视现代都市生活的历史趋势与可能前景,建构以美好生活为取向的现代都市生活。 相似文献
8.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1927―2009)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史专家。其《自由、名誉、欺骗和背叛——日常生活札记》一书,展示了丰富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通过细致入微的哲学思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总体图景和意义。1.在哲学主题的转向中凸显日常生活的独特价值。20世纪以来,哲学主题的生活世界转向已成为一个趋势,并逐渐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构建路径和价值取向。一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认为日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9,(4):10-19
列斐伏尔的城市思想是其日常生活批判的有机延伸。通过建构社会空间的三元辩证法,他试图从"它者"或"第三项"的元哲学语境中,诠释以"差异空间"为前提的现代城市乌托邦,对以"抽象空间"为座架的资本空间再生产机制的消解作用。其理论始基,则是在"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象征空间""抽象空间-空间矛盾-差异空间"以及"资本-土地-劳动"三组三元辩证体系中,对资本主义缘何长期幸存这一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对日常生活-城市革命的激进展望。据此,列斐伏尔在空间辩证法的开放视域中,重新定位了马克思实践理论同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内在统一;进而,以城市为切入点,勾勒出在资本剥削方式已发生转向的情境下,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当代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列斐伏尔在晚年由对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研究之先河.列氏在他那具有巨大理论效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开篇就批评了近代以来将空间理解成一种严格的几何学概念这种笛卡尔主义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十分庞杂,然而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却始终体现着他对人类生存现状尤其是人的日常生存的忧虑.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批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他转向技术探求人类异化的根源,认为正是现代技术制造了常人,导致了人在日常共在中越来越远离他的本真存在.进而,海德格尔提出了解决这一困境的道路诗与思,主张通过诗意的栖居破除常人的统治,回到一个澄明、无蔽的本真存在的源始世界.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全球化与文化自觉——对传统日常生活的双重批判及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0世纪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危机几乎都是由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的。如果说中国的自觉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是对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自我实践性批判 ,那么相对而言 ,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 ,以及目前正在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化进程则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对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新世纪的中国必将承载着这样一种双重的批判走向新生和强大。本文立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 ,通过现代化、全球化对传统日常生活基础和思维模式的冲击 ,分析了中国目前文化转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全球化浪潮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谈中国语境下的日常生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日常生活问题是中国学界关注的学术热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 2 0世纪的中国曾经经历了几个曲折的阶段 ,它最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由一部分温和的启蒙知识分子提出 ,在建国后又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干扰而成为学术禁区 ,直到新时期以来才得到充分的关注。同时 ,与西方世界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语境相比 ,中国的日常生活问题还有其特殊性 ,这就决定了它极其复杂的问题结构和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的有限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李子坝村地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李子坝村独特的生产生活特性。茶叶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产业结构的单一、种茶成本的日益上升以及茶叶价格的不断下跌给李子坝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代社会中"宗族复兴"的现象,有必要梳理和分析"五四"前后对家族制度和道德伦理的批判理路,发掘和分析其时审视宗族文化的多元角度和深层动因,追索宗族批判话语的生成背景,体会历史当时的丰富信息,从而对家族文化在新旧世纪的命运能有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仲生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文学批评一直关注、追踪着当代文坛发展演变的轨迹,尤其是陕西作家在小说、散文领域的创作迹象.他的批评活动无疑成为推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力量.其批评文本既不乏深刻的理论思考,又呈现出独特的诗性特征.正是这种诗性的批评使他与其他的批评者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话语不同、领域不同和方法不同,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基于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但这些不同的哲学流派围绕着本体论这一永恒话题也表现出了某些一致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现代工业社会的各种危机和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反思和对人的生存及发展的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各理论学派丰富多彩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这些文化思潮从总体趋向上表现为如下特征反思理性,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凸显了文化在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文化模式从一元走向多元;文化趋向于大众化并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