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实态、症结及其“中国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中国大陆正在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地 ,从而也使日本产业空心化中的所谓“中国因素”受到高度关注 ,甚至将其视为“中国威胁论”的主要依据。而通过分析表明 ,迄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进展程度仍颇为有限 ,即便有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 ,其根本症结也在国内而不在国外 ,更不应完全归罪于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 ;“中国因素”在日本产业空心化中的作用有限 ,远不足以构成“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 相似文献
2.
对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双重代理和利息平价理论的风险补偿分析模型,认为低汇率、经常账户顺差和高国际储备既导致福利损失,也有助于稳定货币信用,降低国家风险与利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我们把这一政策称为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认为这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对自身金融脆弱性的补偿或担保.这一政策的可行性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可持续性和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独立是北美殖民地重商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母国的经济产生了威胁,由此导致了七年战争后英国对殖民地经济与政治政策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又直接导致殖民地上层人士对英国的不满,而英国政府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了北美殖民地与母国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拥护贸易自由,反对重商主义,似乎已成为学界常识。但通过对亚当.斯密著作的文本分析,结合当时英国发展的历史史实,可以确认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重商主义的信徒,自由贸易也并非由亚当.斯密首倡,而是重商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亚当.斯密的思想是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基础上对重商主义思想的扬弃,两者属于同一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以来,英、法两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继续以传统的重商主义原则为指导,为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进行了殊死斗争.同时在遍及于几大洲的贸易竞争中,两国各自实行的重商经济政策也在进行着演进与变化.它们最终突破了以往重商主义的模式,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体制开始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就是1786年英法两国签署的和平贸易协定.它是两国所实行重商主义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的关键性一步.这种尝试是结束敌对竞争、开放对外贸易的举措,在两国不啻引起轩然大波,对国内乃至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在竞争中取胜的英国,领先于法国发展,完善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并夺取了世界贸易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日本内阁府通过了到2020年旨在"重塑"日本经济辉煌的《新增长战略》,被称为是日本未来10年经济战略的主体规划和实现菅直人政府提出的经济、财政、社保"三强"目标的具体计划。该规划确定了环境与能源、健康大国等7个战略领域和21个重点"国家战略项目"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目标。但是,2011年3月的东北部地震对该战略的实施将产生重大影响,给一些既定战略措施的操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自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以来,在南太平洋、南中国海和东海地区编织制衡中国的网络.日本政府积极响应、配合美国的新亚太战略: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加强与越南、印尼、菲律宾和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公开介入南海争端.日本在未来既为美国所倚重,但也可能丧失地缘优势地位.基于此,日本意欲推出既不违背美国意志、又能彰显自我的“太平洋宪章”.借助日美同盟,达到成为世界政治甚至军事大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以来 ,是世界政治风云骤变的时期。随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 ,维系了四十余年的世界冷战格局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迅速结束。同时 ,资本主义头号大国美国的实力也不断削弱。而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 ,以自身的雄厚经济基础 ,积极扩展其政治影响 ,以填补冷战结束后的权力真空。为此 ,在中曾根当政时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得到了其后继者异乎寻常的重视 ,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 ,则表现为新民族主义的高涨。近代以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史 ,实际上是民族主义思潮和改革思潮交替行进、彼此消长的… 相似文献
9.
10.
改革后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 (简称新JICA①)是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一元化综合实施机构.新JICA明确提出要实施“能看得见效果的援助”,减少或停止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合作、文化交流等能够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援助领域,同时加大公共宣传.新JICA对改善日本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构建和传播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新动向与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00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由连续三年下降转为回升以来,2003年后又再次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局面。这与中国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投资环境全面改善等有很大的关系。这次新发展是以制造业中的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投资为中心而展开的,还出现了大型投资增加的新动向。这标志着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仍存在着相对落后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平成时代的30年间发生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尤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令人难解的现象,一方面陷于长期低增长和通货紧缩难以自拔,另一方面社会运行又显现出高度稳定和不断创新的成果,因此有"失去说"与"创新说"之争。基于经济供给侧的增长核算方法,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发现,在平成时代日本经济超低增长过程中,相当一段时期内其TFP增长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对经济增长起明显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却与TFP增长相逆;IT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也没有对TFP增长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日本病"现象的发生,其原因还在于内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为解释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日本“入关“后的产业保护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于 1 952年申请入关 ,1 955年正式加入。入关之时正值日本刚刚完成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 ,产业国际竞争力还相当薄弱之际。为使日本既能享受到入关的利益 ,又能充分保护国内产业 ,免受外来商品的冲击 ,日本政府根据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 ,趋利避害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经济政策 ,较好地把握了对外开放的节奏 ,在有效地缓和入关冲击的同时 ,育成了一批颇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国加入 WTO已近在咫尺之遥 ,如何充分利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自由贸易 ,避免或削弱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 ,对同属后发展经济类型的中国而言 ,日本的经验无… 相似文献
14.
在跌宕起伏的不良债权冲击波中,日本银行业历经考验并最终化险为夷,其中政府注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以2002年出台的"金融再生计划"为分水岭,政府注资对不良债权的治理效果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新金融行政框架"为标志的"强化监管+治理"的新举措在最终解决不良债权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无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如何发展 ,而一国民族产业的育成及成长则是永恒的战略目标。一般而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摆在一国经济面前的首要课题之一便是如何内守自己的民族市场和开发国际市场。从日本的经验看 ,以内守国内民族市场为根基的国际市场外延化 ,是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实施的主要战略 ,而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就是首先强化本国民族产业的育成及不断发展状大。 50年代中期 ,日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便在完成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上 ,进行了旨在强化民族产业的育成大调整。实事证明 ,当时日本通过对民族产业的强化育… 相似文献
16.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12年会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新格局中的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日双边经济关系、日本经济综合问题以及日本产业与企业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编纂会”新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称“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优秀的原因”;兜售“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和“自卫战争论”两大否定侵略战争的理论;继续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居然审定为“合格”。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战后曾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外国同类产品进入国内商品市场的保护性政策 ,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然而 ,始于 60年代初的贸易自由化则迫使日本经济不得不开放竞争能力尚弱的国内商品市场 ,这对于刚刚渡过恢复期的日本经济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此 ,日本采取了大量防御性政策 ,如限制自由化商品范围、改革关税制度以及维护生产秩序等措施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贸易自由化后外国商品对本国商品市场及幼稚产业的冲击 ,然而 ,这些仅是对贸易自由化所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的消极防御。保证自由化顺利实施的更为… 相似文献
19.
除了东京等大城市外,在处处鱼米乡的日本,小河、池塘数不胜数。在几乎所有泥坑池塘中,就算是钓不到鱼,也肯定能看到不时浮到水面上的泥鳅。在浑水中也能顽强生存的,正是那些很不起眼的泥鳅。 相似文献
20.
一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特大地震,不仅给日本经济及社会造成重创,而且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全球制造业产生巨大冲击,后者成为与近年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大地震的最大不同特征。此次日本大地震给人类的启示颇多,本文仅就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来列举三点:其一,日本制造体系(Madein Japan)依然非常强大,在全球产业链上“日本元素”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二,全球化已将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制造业更是如此,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殃及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上游且关键的环节;其三,产业竞争力的赶超绝非朝夕之功,长期的竞争力构筑是各国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