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2.
刘梦琴 《南方人口》2010,25(4):45-51
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致使老年残疾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残疾人口结构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需求,老年残疾问题凸显为重要社会问题。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残疾人的分布状况、生活状况、残疾状况、康复服务与需求状况,指出残疾老年人经济贫困而社会保障不足。本文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救助等层面提出了完善老年残疾人社会政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地区的、具有不同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的农村老年人,其农业劳动供给行为不同。其中,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增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农业劳动时间,但在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依然是发达地区老年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建立全覆盖、高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是提高农村老年人晚年福利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5,(6):45-55
在考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的基础上,利用2011年全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及教育保障等社会保障状况对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尤以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状况的影响更显著。城市农民工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个人属性特征与迁入地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等其他社会经济要素对其市民化意愿也有明显影响,年龄越大、在婚、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强烈;迁入越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大;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民工市民化意愿越大。要实施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首先要努力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特别要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子女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同时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实现"1亿农民工市民化"重点放在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运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所提出的“暴露水平—敏感性—适应能力”脆弱性分析框架,综合已有研究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识别出高、中、低三种社会参与脆弱性特征的农村老年人,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揭示出不同特征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脆弱性类别的相关因素,并结合雷达图展现不同类型风险人群的脆弱性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脆弱性整体处于中低水平,仅有少部分老年人群的脆弱程度高且内部差异大;高龄、文化水平低、健康状况差、无配偶、所在村居没有老年活动场所或设施的农村老年人更容易在社会参与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脆弱性。不同特征的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脆弱性差异是由暴露水平、敏感性及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高暴露性是识别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弱势人群的重要依据,而低适应能力则是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呈现出较高脆弱性的关键因素。未来应根据不同特征农村老年人的脆弱性类型及表现,从个体、家庭及社会不同层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以降低高风险人群的脆弱性,防范中...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农村人口在进城过程中是否携带子女,关涉儿童健康成长、 农民工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基于对全国范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工有携带子女进城的行为,并且不同特征的农民工在携带子女进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基本状况、 工作状况和未来打算等因素对农民工携带子女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家庭年收入、 务工地类型、 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关于未来打算是影响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原因、 研判随迁子女未来走势等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敏  段成荣  朱晓 《人口学刊》2016,(4):93-102
农民工因迁移造成的空间场域转换、社会适应难、经济地位低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龄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社会支持已被证实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据此,本文研究社会支持对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量"的特征对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社会支持"质"的特征则显著促进心理健康并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差于中青年农民工,但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高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负担;此外,在高龄农民工内部,跨省农民工心理状况劣于省内流动者,而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跨省流动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劣势,而自然资本作为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的重条件不受其子女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老龄化 ,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偏重于城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忽视占老年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在少量研究农村养老的研究中 ,大都侧重于宏观的、客观现状的描述和分析 ,使得研究流于程序化。本文从农村中青年女性的主观养老意愿入手 ,探寻形成当今农村人口选择“家庭养老”的深层原因 ,提出几点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宏观"普查数据和"微观"村庄调查数据结合起来,考察当前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存方式.研究显示,农村超过90%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个及以上的存活儿子,约70%有两个及以上存活儿子.只有一个儿子的老年人在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较高.但有多个儿子的老年父母与已婚儿子分居各爨成为主流,他们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由诸个儿子"轮流"赡养占较大比例.就整体而言,农村老年人缺少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尽管他们的衣食之需得到基本满足,但居住条件明显不如中青年子代,医疗消费很低.农村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生存方式并没有获得"同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