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针对影响即将毕业大学生保留工资的性别、户籍、技能、生活费用等因素提出假设,建立即将毕业大学生的保留工资模型,通过实证对假设进行检验。发现户籍制度和性别对保留工资的影响通过了检验,而较低的技能水平和较低的月生活费用对保留工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根据检验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个体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性别分工观念、性别自信及性别权利意识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均有重要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性别平等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呈反向差别。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就业质量,消除就业歧视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本文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以男性体验为规则的领域,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文化规范,决定了性别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同的影响强度和向度,也影响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进而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4.
在对人力资本衡量指标详细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一手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投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发现那些能够积极影响求职结果的人力资本变量,并不一定能在决定就业质量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反差表明,在中国转轨的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现机制和就业质量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要想提高顺利就业的概率,大学生必须扩展人力资本的宽度和广度,拥有一个合适的人力资本结构;要想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大学生必须增强人力资本的深度,从而拥有一个更高的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建立多层交叉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了个体、专业和学校等多层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初次就业概率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学校因素对就业的作用大于专业,但学校与专业对就业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就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导向的实习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6.
张抗私  盈帅 《中国人口科学》2012,(1):94-101,112
文章在工作搜寻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构建Logistic多元排序模型对全国63所大学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在女大学生就业搜寻过程中起着负面作用;工作搜寻理论没有在女大学生身上得到证实,而在男大学生身上得到证实。同时,男女生就业搜寻的影响因素差异很大。机遇、技能的掌握、吃苦进取、工作能力、观念文化和年龄等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搜寻起着正向作用;而影响男大学生就业搜寻的因素为学生干部、人际关系、实习经历、政治面貌和体貌特征。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构建男女平等的就业环境,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高校就业服务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影响因素,而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开放式调查和预试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通过前后两个样本的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构建出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四因子模型。该模型由内在品格素质、基本工作能力、情绪管控能力以及规划自省能力四个维度构成,最后对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学生就业心理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对两所高校的52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索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总分均在全国常模之下,消极情绪(焦虑和抑郁)总分高于全国常模;个体所占资源就业优势越显著个体感知到就业压力就越小,反之则体验到的就业压力越大;就业优势越显著,个体越倾向于将自己的就业问题归因于可控的内部因素,反之容易归因于一些不可控的内部因素或直接归因于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界定就业能力定义的基础上,遵循国际规范的方法编制了预测量表,然后以827位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得出和验证了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个人展示能力和就业求职能力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测量量表。统计分析证明该就业能力维度结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论操作性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另外,研究延伸和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为就业能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S) 2002年、2007年和2008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差距.研究发现:2002-2008年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有了很大提升;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工资收入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但在不同的年份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校正了就业稳定性的选择性偏差之后,该结论依然稳健;非稳定就业和稳定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2002年到2007年间减小,2007年到2008年间增大,并且主要由特征差异造成,歧视效应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小:在不同的收入组中,造成收人差距的原因不同,人力资本效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逐渐增强,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则相反.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歧视效应在不同收入组中对工资差距影响程度的变动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课题组收集的数据,描述当代已婚流动妇女的性生活状况及其与从未外出打工已婚女性和已婚流动男性的性生活水平差异,通过建立多视角、多因素的综合解释模型,对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和检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家庭经济支配权、与配偶居住情况、打工当地朋友数等是已婚流动妇女性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3,(6):70-78
本文基于626份农村女性劳动力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首次发现打工经历、家庭成员的意见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具有正向影响,而家庭中是否有需要照料的老人对其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还得出与以往学者不同的结论,即教育程度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近转移具有负向的影响,而年龄、婚姻、家中是否有儿童或少年、家庭年收入对其影响不显著;研究还验证了非农技能、耕地面积、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数、所处地区差异对就近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人口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和人口城市化率是影响我国CO2排放的主要人口因素,但从影响大小上看,人口数量变化对发达省份CO2排放的影响大于欠发达省份,而人口城市化率则对欠发达省份的CO2排放具有更大的影响;家庭小型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因省而异,对不同省份,要么没有明显的影响,要么可能导致CO2排放量增加;年龄结构目前还不是导致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主要人口因素;综合比较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对CO2排放的影响大于人口各因素,产业结构对CO2排放的影响小于人口数量和人口城市化率,而技术进步与CO2排放的关系则显得模糊。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11年5月对河北省围场县和赤峰市城郊农村进行的实地调研,根据在调研区域内对农村女性相对剩余劳动力中的21人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200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地区因素对农村女性相对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农村女性自身所拥有的非农技能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居住的地区及地区拥有的乡镇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的数量;再次是家庭成员意见、家庭劳动力的人数和非农就业意愿;年龄和家庭耕地面积影响较小。最后从加强非农技能培训、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力倡导自由灵活行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农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影响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女性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就业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文化程度越高者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的女性通常选择外出就业;配偶从事非农就业的女性比配偶纯粹务农的女性更有可能从事非农就业;另外,相比较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苏中与苏北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吸纳能力相对不足,当地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外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流动人口的婚姻家庭调查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分个人背景、流动经历、婚育状态、配偶背景等几方面对流动人口的避孕知识了解状况、避孕知识获取渠道以及避孕措施实施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对比分析和多因素影响分析,并建立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对流动人口避孕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总体避孕知识水平一般,受教育程度、流动经历、职业、孩子数量、避孕措施实施等方面是流动人口避孕知识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年的调研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毕业生不是只关注现阶段的就业质量好坏,而是同时对就业质量有全面长远的评价;收入水平仍是大学毕业生评价就业质量的首要标准;大学毕业生开始更多地关注非收入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保障性和稳定性是大学毕业生评判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在如何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对大学毕业生、 企业、 政府给予了相应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9,(2):67-76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就业结构的优化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本文基于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黑龙江跨省流出人口和省内流出人口就业特征、收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黑龙江省流出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跨省流出人口平均年龄低于省内流出人口,受教育程度、工资待遇显著高于省内流出人口;黑龙江跨省流出人口的职业选择主要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和性别等因素影响,而省内流出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更广泛,年龄、性别、流出时间、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均会不同程度对其产生影响。黑龙江省女性流出人口与男性相比在收入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年龄与收入呈倒"U"形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其月收入先增长后下降,教育程度无论对跨省流出人口还是省内流出人口的收入等级提高都会有显著影响。因此,黑龙江应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地区吸引力。充分利用东北振兴战略发展的契机,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营造优良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确保本地人才留得住,外省人才流进来,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全国2 357个县(市、区、旗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四分位图法归纳总结我国县域总和生育率的整体空间分布规律:东北、东部沿海最低,华中、华北、青藏地区次之,西南、华南地区最高。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对我国县域总和生育率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县域总和生育率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经济越发达、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离婚率越高,县域总和生育率越低;享有适当宽松的生育政策或传统生育观念越强的地区,县域总和生育率越高。文章分析了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内部造成县域总和生育率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