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核心词的角度讨论《后汉书》中的"你"的早期形式,并比较"汝、尔、若、子、卿"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谦敬功能上的异同,可以看出其中的演变:"汝"字占较大优势,且这一时期新生的"卿"字使用得也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汉语史的论著,都认为"尔"、"汝"在战国时期是表示贱称,而通过考察战国、秦、西汉出土文献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的用法,得出战国、秦、西汉时期,只有封建文人或士大夫言语对称使用"尔"、"汝"才可能有谦敬功能,在老百姓实际口语中,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尔"、"汝"、"而"、"若"一直都是通称形式,没有谦敬功能。对此认为:以往学者依据的语料是文人或士大夫的作品,而出土文献中有第二人称代词的例句多是当时人的口语,士大夫用语与百姓口语对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4.
以《三遂平妖传》中的第二人称代词系统为考察对象,穷尽性地统计、分析其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单复数、排除式、包括式、无所指、泛指的使用情况,以管窥明初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特点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该书第二人称代词系统有“你、你们、卿、汝、尔”五个,其中“你”占绝大多数,“你们”比较少见,“卿、汝、尔”则十分罕见,“卿、汝、尔”的使用主要出于修辞语用上的考虑,而非语法。“你”既可表示复数,也可发生人称转换,相当于“我们”或“他们”,还可表示泛指。“你”表示复数的方式共有四种,现代汉语只保留了其中一种。在复数领域,包括式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5.
阳江话人称代词的数和领格关系密切。根据古汉语文献,人称代词复数的屈折韵尾-k来源于近代汉语词缀"家"。其领格可分为形容词性和名词性两类,名词性领格读音比较单纯,形容词性领格根据调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声类、阳平类和阴去类;阳平类只出现在亲属称谓词和专有人名前,是变调构词的结果;阴去类与上声类的用法一致,它是上声类领格连读变调的结果,从而揭示"阳江话的复数与所有格读音完全相同"是一种假象。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语言的领格类型来观察现代汉语被领者带有定/无定标记词的特殊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领属结构既有类似于限定性领格语言的特点,也有形容性领格语言的性质.它是一种类形容性领格特点的限定性领格语言,这一表现可能与汉语量词的描摹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格助词"で"和"に"都可以表示动作、作用的时间,有时可以互换,有时不能互换,并且互换后的深层意义不一样.以往的研究中对"で"表示时间的用法论及得很少,即便提到了,也无法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表示时间的"に"和"で"在用法上差异明显,"で"含有到达该时间点的过程,而"に"不含过程,デ格只和瞬间动词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8.
定山话的人称代词单数为我/我侬、尔/尔侬、其/其侬,复数为我那施、尔那施、其那施.单复数一般都可以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我们认为人称代词单数的本字为我/我侬、汝/汝侬、渠/渠侬,复数的"我那施"本义应是"我家家".  相似文献   

9.
江西境内方言的人称代词单数的"格"的分布呈现出主宾格严格区分和不严格区分两种类型。这种"格"的演化模式呈现出鄱阳湖流域板块和信江流域板块。两大板块的第三称人称代词单数"格"的区别来自上古中原汉语,词形上则受吴方言词缀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各家考释西周金文"蔑(曆)(历)"一语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其共同点是"动词+定语+宾语"句法.接着从"蔑汝(曆)"之"汝"为宾语、"穆王蔑长"和"长(田)蔑(曆)"上下文互勘、"蔑某(曆)"和"赐某金"上下文对举等三个方面来证明"蔑某(曆)"是"动词+宾语1+宾语2"双宾语句式.再从张光裕发现的新铭"加曶(曆)"一句出发,系联"加子白义"一句,以传世文献作为旁证,提出"蔑(曆)"即"加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古汉语虚词"而""已"和习惯说法"若是(如彼、如此)其……"作了与传统不同的解释,连词"而"字用在主谓之间纯粹表示逆接;陈述语气词"已"字用在陈述句句尾,主要表示肯定论断;"若是(如彼、如此)其……"等并不是"其……若是"、"其……如彼"的倒装,应该是两类性质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以"my train"为例对单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结构的认知域进行分析,指出这种结构在英汉两种语境中,既有认知完全相同的理想认知模型,又有所属认知关系不同的理想认知模型。同时针对单数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结构的英汉认知差异,对这一结构的汉译加以探讨并提出两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英汉领属关系类名词短语都有成分缺省现象,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试图发现缺省以及英汉语中此类短语存在不同缺省的相同和不同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撰写文章时,他们的论述视角都深深地受到来自各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又波及到了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在英汉写作中,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的使用差异均是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思想动机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例分析表明,英语领属短语如“th is is John s”并非一定包含一个被省略的隶属名词,其歧义由领属标记的不同性质引起。领属标记在当代英语中有屈折与派生两种性质。第一种情况可按Kayne倡导的功能中心成分处理;第二种情况在词汇层起作用,所派生出的领属形容词分别在主宾位置和述谓位置表现出互补的形态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定语位置上名词的句法表现及其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根据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定语位置上的名词分为领属定语和属性定语两类.二者在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领属定语句法上表现为能前加名量词,能受形容词、区别词、名词等定语的修饰,语义上显现出空间义、有指义、外延义;属性定语与之相反,句法上表现为不能前加名量词,不受形容词、区别词、名词等定语的修饰,语义上显现出性质义、无指义、内涵义.文章还指出,做定语不是名词的典型句法功能,而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领属关系又可分为典型的领属关系与非典型的领属关系。文章重点探讨了非典型领属关系的各种表现形式,如领属结构中存在隐喻,指称义的虚化等等。  相似文献   

18.
领属关系主谓谓语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领属关系主谓谓语句是主谓谓语句中的典型句式,大小主语间仅仅是语义上的隶属关系,而不是结构上的偏正关系.大主语常常是说话的起点,小主语则往往是表达的重点.主谓谓语句本身的语法、语义及语用特征是区别它与其他相似句式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汉语领属关系研究,目前主要基于彼此之间一方领有或具有而另一方隶属或从属的狭义理解,或基于对N1的N2这样简单格式的界定和分类。在汉语传统的领属研究基础上,我们把领属关系作为一种语法范畴,关注它的基本语义及其延伸,关注它的基本格式、变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去发现领属范畴对汉语语法系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