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故事斋     
郑板桥"一"字救贫一天,郑板桥上街剃头,来到"郭记剃头铺",他见到镜子两旁新贴了一副对联:"照人同照己;修面须修身。"郑板桥对这副含意深刻对  相似文献   

2.
正杭州灵隐寺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妙处就在"半称心"这个"半"字上。李先生是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今年刚从岗位上退休。一直公务缠身的他自认为会享受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可是没过几个月,原来经常高朋满座的家,变得安静下来,空闲时间是多了,可价值感却少了,他开始闷闷不乐。如果李先生能早些看到这副对联,或许能  相似文献   

3.
张达明 《老友》2014,(11):9-9
正1949年,身经百战的萧劲光将军回到阔别近30年的家乡湖南长沙赵州港。在离村庄还有一里多路时,萧劲光就下了车,步行朝村里走去。来到村头一棵大树下的土地庙前,见庙门上挂着一副"土生万物,地降吉祥"的对联,他幽默地对大家说:"这副对联,我小时候看不懂,现在才明白土地爷净说半截  相似文献   

4.
包晓 《可乐》2011,(5):21-21
一天,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字写得难看不说,语气还十分自负: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奇之余,王羲之决定去品尝一下。  相似文献   

5.
联斗贪官     
山阴有个县官,搜刮钱财,无恶不作,老百姓都恨之入骨。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还在县衙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眼前皆赤子,头上有青天。"徐文长(徐渭,明代文学家)见了很气愤,一天趁着黑夜,跑到县衙门口,提笔把对联改成了:"眼前皆赤地,头上有黑天。"老百姓见了,个个拍手称好,县官气得翘起了胡子。他得知是徐文长改的对联,就命手下人把徐文长传来问罪。徐文长当然心中有数,一见县官,故意问:"大人传我有何事?"县官惊堂木一拍,双眼一瞪,喝道:"大胆徐文长,你为何把本官大门口的对联改掉?"  相似文献   

6.
请进     
宋朝时,有一位好客的富翁,他在自己家的大门两边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3个字":话不老",下联也是3个字:"镜中人",横批还是3  相似文献   

7.
正曾国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文章诗词均极有造诣,尤其善于作对联。他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那时曾年轻风流,常出入歌楼妓院,宠爱一妓女,名叫大姑。他曾特地为她写了一副对联:"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消魂。"把大姑二字写入联中,工巧而又自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曾自题对联于总督衙门大堂大门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自幼工诗文,写对联自然是一位高手。早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的一位挚友王朴山同学毕业后将东渡日本留学。临别,周恩来送这样一副对联:"浮舟沧海,立马昆仑。"寥寥八字,颇有气魄,表达青年人以振兴祖国、抗御外侮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相似文献   

9.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百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  相似文献   

10.
挹芳摘萃     
《源流》2007,(3)
一副充满人生哲理的对联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在他无锡的私家花园梅园内有着一副对联,  相似文献   

11.
商联趣话     
广土 《老友》2009,(4):53-53
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璀璨瑰宝,自古以来就和商业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还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清朝末年,萍乡县有一举人叫肖燮文,善诗文对句。一煤矿老板请他写副对联,他挥笔而就,写道:涉  相似文献   

12.
康信忠 《老友》2013,(6):1-1
贴对联,往往是逢喜事、遇节日所为,对联内容多半是吉庆的话语,赞美的诗句。而在我的一位老战友家中,厅堂上方却赫然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曰"准备明天死",下联为"争取活  相似文献   

13.
正对联又称对了,足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一般贴于门、厅堂等处,可分类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和存联等。据说,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联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作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自诞生后,就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书法艺术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时,日本友人富藤惠秀致函祝贺,他在函中写道:"日语、英语都有对句,可是和中  相似文献   

14.
今天是腊月三十,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 一大早,我穿上新衣服,和姥爷在新房子里贴对联。我刷浆糊,姥爷贴,每贴一幅,我都会念一遍对联的内容:年年如意新春乐,岁岁平安合家欢……贴着贴着,我便感到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于是情不自禁拿着彩带,跳起了“过大年”舞蹈,把全家人逗得乐开了怀。  相似文献   

15.
走近刘仲邦先生的“六茅斋”,展现在眼前的是两副颇有气势的对联。一副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张杰先生书赠的条幅,上写: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副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先生手书赠送于刘老的对联:竹报一阳转,花开四化新。展眼望去,刘仲邦先生的书橱里尽是有关对联的藏书、资料。谈起对联艺术,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的刘仲邦更是滔滔不绝。 对联,又叫楹联、春联、对子,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耕耘于斯。如今,全国已有240多个对联组织,古老的对联文化得到了普及。刘仲邦钟情对联艺术,醉心其中,默默  相似文献   

16.
饶泉生 《老友》2015,(3):47
楹联亦称楹帖、对联、对对子。对联与对对子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各有特色。对联一般要求两个字以上,上、下联为一副,且受平、仄限制。对对子只要对仗工整,一般不受平、仄限制,上下句字数相同即可,如古对今、头对颈、东西对南北、鸟语对花香、白鹅伸颈对乌龟缩头等。对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一副,有上、下联之分,而对对子可以多人参与。另外,对联是个人文化  相似文献   

17.
<正>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优美的对联往往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和真理的光泽,发人深思,引人向上.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和诗人,而他在撰写对联方面的高深造诣却较少为人论及.他一生以革命大业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对联.就笔者目前所见,毛泽东在漫长的岁月中写有36副对联.其中自勉应对题联8副,挽联16副,惠赠联3副,综合类9副.毛泽东的这些联语,大多是在戎马倥偬中写成的,其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容,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在艺术上也很有独到之处.下面,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试作浅析,不妥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8.
巧改对联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好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老进  相似文献   

19.
解缙巧对     
解缙是我国明代的对联大师。他少年时候读书用功,不但诗词写得好,而且善于对对联。有一次,父亲领他去游泳,把衣服挂在河边大树上,随口说了句“千年老树当衣架”,解缙应声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父亲听后,非常高兴。有一次,要过年了,父亲要他去求人写一副对联,他说:“待儿自己写吧。”他见对门曹尚书府内有一簇竹林,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一见,十分恼火:“我家的竹林,倒被他用来写对联!”随即命人把竹子砍去。解缙见此情景,马上在每一联下加了一个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  相似文献   

20.
同音妙联     
《老友》2003,(1)
有一副极妙同音对联,联曰: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这副对联不仅有着同音(谐音)之趣,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