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德育教育,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使德育活动的结果充分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各种社会实践之中。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新定位,从而有效地实施大学德育活动,树立新的大学德育观。  相似文献   

2.
雷锋精神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道德范式,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学雷锋活动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是高校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德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德育资源。但是泛道德主义的绝对的无私奉献也是远离这个时代的,必然导致德育走向"乌托邦"理想。如何解读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成为当代大学生可学可用,能学能用,长学长用,进而激活雷锋精神的道德影响力,使学雷锋活动走向常态化,是当今高校德育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依靠良好的道德实践。本文将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分为尝试阶段和成长阶段,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将德育教学与志愿者活动等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自身道德情操,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旨在唤醒大学德育对德育生活世界的失落与遗忘,是对大学德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从"生活世界"的内涵入手,结合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困境:大学德育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疏远;大学德育对大学生德育主体意识的忽视;大学德育对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剥离。并从对话生活——倡导大学德育的回归,转客为主——凸显学生主人翁意识,立足实践——转知为智,化行为德等方面提出大学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创新路径选择,以期切实提升大学德育的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养成的目标应符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生态道德养成教育有别于生态德育,生态道德素质重在养成。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教育应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原则。应重点关注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陶冶大学生态道德情感,锻炼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以最终规范大学生生态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讨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来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慈善伦理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以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同时,慈善伦理教育是促进德育创新的有效途经,通过慈善伦理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和谐的高校德育管理系统,深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等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习道德的培养与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的一个紧迫问题。为此,要高度重视学习道德对于大学生良好学习行为所具有的意义,认识社会不良道德对大学生学习道德与行为的负面影响,在学校工作中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大学生学习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创造校园特定的道德环境,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制度,匡正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道德与行为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德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德育教学改革要突出理论教学和道德实践两个层次。理论教学改革要“精”、要“管用”。道德实践是改革大学德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大学德育应于求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大学交往德育模式是在交往德育理论指导下,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大学德育程序及其方法体系。高校应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制"的制度环境以及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环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提供环境保障;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情境、"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活交往情境以及"互动合作"的主题活动情境,为大学交往德育模式创设情境模式。并通过讨论教育法、生活交流教育法、熏陶感染教育法以及生活实践互动法等方法推进大学交往德育模式的实施,从而实现大学交往德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是高校德育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内在激励是道德修养的最深厚的内在原动力。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育应找准德育的切入点,激发大学生道德需要;遵循德育规律,增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内在激励;营造德育环境,激发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生成的外在认同,从而推进大学生道德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博雅教育重在培育学生内在的精神生命和道德力量,同时培养学生自由思考、自主选择的能力以及在此之上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博雅教育的特质,注定了它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上有着高度的一致。从博雅教育维度来审视当前我国大学的德育实践,就会发现其存在着无根化、形式化的弊端,致使其往往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我国大学德育,应以促成大学生完善的道德品格和心智的全面成长为目标,以渗透了良善价值的校园共同体的日常熏陶作为德育方法,以阅读人文经典、接续人类文明、培植现代公民道德为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品德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等素质的教育,作为大学本、专科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叫做"思想道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在课程表上一般就叫"德育",在我院(重庆邮电学院)的课程表上也是如此。本研究所说的"德育"就是指这门课。大学新生对德育学也许一无所知,但进大学前的学习经历,使他们对德育这个字眼儿并不陌生,可以说,在大学生的心目中,都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少大学生思想迷惘而混乱。因此,帮助大学生们明辨是非,提高道德判断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是当前高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的课题。自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方法之一,是个人在道德修养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加强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克服当前高校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管理模式,如"压制式"管理、"包办式"管理、"片面式"管理等带来的弊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高大学生道德批判能力是大学生道德教育长效性的突破口。培养大学生道德批判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德性思维方式及批判性思维方式,并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德育实施中,运用以美育德的桥梁作用,从德育的角度发掘美育的道德教育价值,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德育层次,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在以美育德的实践活动中要防止用德育“包办”美育、一概抹杀理论灌输、无视针对性、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等各种误区。大力拓展德育资源,加强对审美实践各环节的德育指导,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实际,并将之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德育与美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统合,达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相似文献   

18.
"反求诸己"是中国人最具特征的思维指向与思维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应用于高校德育中,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人格的境界,追求正确的道德理想,更好地进行道德实践。在高校德育中运用"反求诸己",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抵制不良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笔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0.
建设绿色大学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什么是绿色大学及如何创建绿色大学的认识从事实层面揭示了绿色大学的内涵;从价值层面分析绿色大学,道德维度是最基本的价值思考。具体而言,绿色大学的产生存在及其运行发展,道德是作为前提和提供担保参与其中的。建设绿色大学需要以求"善"、求"美"为实践理念指导,推动师生生态道德实践,使师生的实践活动成为道德自律的一种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