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是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理论具体的方法论成果,在纵览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源起的基础上,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影响变异学研究,并界定影响变异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在它发展过程中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是谁也不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如何评价这种借鉴,却有种种不一的意见。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理论考察这一问题,同时适当地与二、三十年代的我国新文学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情况作比较,以便对这一问题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以第·梵根和基亚等人为代表的比较文学法国学派把文学影响的过程描述为:放送者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著名法国学者艾金伯勒曾就比较文学说过一句名言:比较不是理由。此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目的。比较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法国的梵·第根将此界定为“研究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但如果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这不过是一种文学的‘补贸”工作。在他看来,真正的比较文学必须在对象上打破国别之间进行文学比较的人为界限,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总体的文学观照。此外,比较文学尤其应在观念上充分重视‘文学性”的问题,而不应使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成为公众舆论史、旅行报告或民族性格的概…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有缺陷,但是通过辩证的比较思维可以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得到明确.同时对于一些片面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论点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对象论、比较文学定义与系统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如"世界文学""影响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关键词的梳理,反视和评介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其论著的特点及其不足,探讨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前人的继承、借鉴与发展.西方早期比较文学学者对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均产生过间接或直接的理论影响,对其理论贡献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当今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与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相比,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对于“异质性”研究的强调。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这一研究思路的转向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是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世界文明间的和谐共处;二是能够促进文明间文学的对话与交流,能够促进世界文学乃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三是能够促进世界性理论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8.
一 在西方,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很早,但近年来已逐渐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众所周知,以究渊源、查媒介与重考证等“经过路线”为其主要特点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曾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它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和孔德的实证主义论,因此,使他们“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背上了“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而一味拘泥于狭隘的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两国文学间的比较,又使之变成对两国文学间“外贸关系”的研究,而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谈论比较文学的危机,已不是近几年的事了,当年韦勒克在美国教堂山对“法国学派”的有力抨击就是从惊呼“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的。应该肯定,韦勒克的发难确实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崛起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谈论“危机”并不意味着使人灰心丧气,按照王宁的说法,“我们走到危机之境时,常常就仿佛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下一步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转折点”。中国比较文学的转折点何在?人们也许对此众说纷纭,但我认为,与其无端地纠缠这个问题,倒不如以扎实的、有说服力的实际成果来证明,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有了真正的转机,这个转机就体现在一些卓有见识的比较文学学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介绍和浮于表面的争论,而是致力于理论建构工作。最近问世的《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乐黛云、王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就是这一建构工作初见成效的可喜征兆。它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走出了“两根支柱”(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支撑的时代,进入了“三足鼎立”的新态势。因此,就这一点说来,这本书的出版对比较文学学者无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4.
15.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过去”(即历史)问题的看法,即所谓史学中的事实只不过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解释,而这种解释由人们对于其“将来”的规划所调节,力图揭示史学研究的一个潜在性质:无论知觉与否,“求真”之真,将随着人们对“将来”谋划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永恒的原子事实。根据这个性质,扬弃“信古”与“疑古”两种史学态度,说明“层累历史”现象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肯定“层累历史”的价值。在结语部分,则逻辑地提出“基于将来的释古”的史学研究命题。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