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那么对于集群企业来说,哪些因素会影响技术研发投入?以D'Aspremont and Jacqueminde(1988)的技术研发博弈模型为基础,考虑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集群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集群企业的研发水平不仅是其吸收能力的增函数,而且是其溢出效应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2.
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主要源自于集群内部创新机会诱发的创新灵感、集群内部激烈竞争产生的创新动力、集群内部资源的可获性与共享性获取的创新资源、集群内部合作形成的创新范式。知识溢出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知识溢出对集群内部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激励是有条件的。对产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应给予创新者适当的补偿而不应完全抑制,创新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的溢出,而是依法维护创新者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3.
综合资源观与关系观理论,引入吸收能力中间变量,构建轮胎产业集群创新的资源-关系-吸收能力(Resource-Network-Absorption,RNA)分析模型,以山东省轮胎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以及结构方程(SEM)分析方法,对集群企业内部资源、网络关系资源与吸收能力三维要素各因子之间,以及各因子与集群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企业内部资源、社会资本与知识溢出有显著相关关系,知识溢出与企业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企业吸收能力与集群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知识溢出在企业吸收能力作用下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最显著,这说明了集群各主体资源和社会资本通过知识溢出,在企业吸收能力中介作用下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我国以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研发资源,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由于诸多原因,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技术溢出效应还未充分体现。文章利用FDI技术溢出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研发技术溢出效应的有限性,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两方面分析了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诱导对策。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信息社会中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如何衡量技术溢出是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建立理论模型,表明区域集群内技术溢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利用区域技术成交额与专利量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出现四种结果,其中两种结果表现显著。第一种称为依赖型创新,在这类技术创新中,技术溢出增加,同时技术创新减少;第二种称为独立型创新,在这类技术创新中,技术溢出减少而技术创新增加。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对“长三角”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形成对“长三角”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和其它新的负面影响。目前,“长三角”地区高端生产性服务支撑体系薄弱,已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重要瓶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尚未形成,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政策、制度缺乏规范和协调等是影响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3D打印产业链中游是打印机研发与生产,上游包括打印材料等,下游包括国防科工等。产业链上游的难点主要是技术层面的,下游的难点主要是经济层面的。产业集群的构建将经历三个阶段:“研发机构(或团队、个人)+企业,产业集群”、“技术溢出产业集群”、“分工型产业集群”。、产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及早进行调查研究,加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建设。3D打印将对就业、制造业及其格局产生影响,该产业自身存在成本问题、资源整合等问题,产业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后发工业国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战略演进路径呈现多样性,为解释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路径差异和选择,通过构造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主要内驱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溢出为拉力、研发投入和产业激励政策为推力,高昂技术学习成本和企业创新惯例和惰性等为阻力以及市场竞争和约束性产业政策为压力的汽车产业技术演进动力模型,比较分析了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的动力差异和选择机制,并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逆向技术溢出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投资与母国企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互相影响会不断增强。借助经典R&D溢出回归模型,测算了1982-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国内研发存量及对外直接投资所吸收的国外R&D资本溢出,探寻对外直接投资溢出的R&D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值得肯定的是,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技术提高有积极作用。但是,国内R&D资本存量是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自主研发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后发工业国从模仿到创新的技术战略演进路径呈现多样性,为解释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路径差异和选择,通过构造一个以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为主要内驱力,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和溢出为拉力、研发投入和产业激励政策为推力,高昂技术学习成本和企业创新惯例和惰性等为阻力以及市场竞争和约束性产业政策为压力的汽车产业技术演进动力模型,比较分析了后发工业国汽车产业技术演进的动力差异和选择机制,并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区域贸易壁垒是OFDI逆向技术溢出在母国省份间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运用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测定各省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扩散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区域双边产品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和人才流动壁垒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扩散量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存在省际扩散效应,其中三大经济带和交通枢纽城市的逆向技术溢出省际扩散量排名居前;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省际扩散效应受到双边省份多重贸易壁垒的影响;贸易壁垒对研发资本溢出型和人力资本吸收型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扩散均存在显著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了FDI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给出了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多数文献认为FDI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利用现有文献采用的计量模型研究FDI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得出了相同结论,但这些结论都是在计量模型遗漏了"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得出的。在计量模型中对代表"改革"与"开放"的变量控制后,发现FDI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下降,甚至发生了定性变化,19992003年FDI技术溢出效应由统计上显著的正效应转变为不显著的负效应,20052007年则从统计上显著的正效应转变为不显著的正效应,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FDI技术溢出效应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上述结论对研究经济转轨国家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贸易溢出模型的扩展,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影响各区域技术进步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研发资本的溢出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溢出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主要依靠自主创新,FDI对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技术进步依靠国内外资本的注入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内外先进技术溢出都对东北地区技术进步有较大地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为实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3-2012年中国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信息通信技术渠道国际R & D溢出效应。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随机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研究中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渠道获得的国际R & D溢出与当地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建立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模型,采用稳健标准差回归,检验各省份由信息通信技术渠道获得的国际R & D溢出门槛效应,并从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化建设角度分析存在门槛效应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省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渠道获取的国际R & D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有正相关关系;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渠道获得的国际R & D溢出对当地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我国1995-2009年15年间高技术产业中16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超效率C2GS2模型,从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三个方面核算了各行业的研发效率,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市场结构、产业规模、企业性质与政府干预四个因素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信业、电子计算机业的研发效率较高,且主要表现为纯技术效率较高;行业中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行业中企业的数量越多越有利于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率,但不利于提高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同时行业中国有企业数量越多也越不利于产业纯技术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反向技术外溢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上并未显示出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但在分地区的回归中,我国东部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反向技术外溢效应,这表明反向技术外溢规律在中国是适用的.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初步判断其成因是我国的技术吸收能力不足.把与国际经验分析相似的指标作为吸收能力代理指标,经实证考察发现:我国总体上的吸收能力并未达到反向技术外溢的要求,除人力资本强度、研发强度以及技术基础设施外,其他吸收能力均未对我国反向技术外溢效应产生正的贡献,且资本强度、研发强度、技术基础设施的贡献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