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南北方歌谣的结集是《诗经》的“二南”和“十三国风”。“二南”(《周南》、《召南》)是流行于汝水、汉水、沱水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歌谣,“十三国风”(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则是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北方歌谣。北方歌谣,为我们储存了北中国丰富的农业文化的信息。这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农事歌谣,其中脍炙人口的是《豳风·七月》。这首歌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真实而详尽地反映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状况,为我们研究北方地区的农业文化提供了极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地带,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该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实践已开展了七十余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出台,黄河流域系统修复框架下的水土保持工作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为解决相关实践在大流域尺度、生态脆弱区域、小流域单元、林草管护领域存在的问题,未来应在水土保持工作选择性纳入生态修复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恢复为主”原则的确立、黄河流域统筹协调机制的落实、地方河湖长制的职能拓展、适应性管理方法的逐步推广,实现流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堪称北方黄河流域地区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楚辞》是我国第一部以屈原为代表而创作的新诗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堪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楚文化的卓异楷模。它们以其优良的“风骚”传统,在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光辉典范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这两大源头之间的关系问题,学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认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既有南楚本土固有文化的哺育,又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中原文化的沾溉,《诗经》影响《楚辞》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与秦汉气候史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竹林分布是生态史研究和经济史研究都应当关注的历史事实。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的竹林非“自然生”、“皆为经济栽培的产物”的意见缺乏论据。竹林分布的变化,实具有“气候变迁指示意义”。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以“竹”的分布论述秦和西汉时期的“温和”气候,是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大部份作品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流行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各地民歌,也有一些是歌颂“先王”的文治武功和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的赞美诗。由于它流传广泛,结集较早,又由于后代统治者将它抬举到了“经”的地位,所以《诗经》对我国政治、道德、文化、艺术等各个思想领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无论《诗经》成书于何年何月,无论孔子“删诗”之说其真伪如何,总之,这一批古代诗歌在现在所见到的《诗经》一书成书以前早已在社会上广  相似文献   

6.
<正>黄河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把黄河流域建设成“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为沿黄区域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落实这一重大战略要求,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准科技创新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豫”是河南省的别称。这一别称的由来似乎已有定论。《说文解字》对“豫”是这么解释的:“豫,象之大者”。而据许多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是黄河流域最温暖的一个时期,适宜野象生活”。因而,古代黄河流域被称为“豫”。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有史...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古湖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黄河是中国的两大川流。长江流域,尤其中下游流域,湖泊星罗棋布;而黄河流域的湖泊却寥寥无几。这是现在的情况。如从历史文献里看,黄河流域的湖泊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尔雅·释地》的记载:“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齐有海隅,燕有昭余祁,郑有圃田,周有焦穫。”这是古时著名的十薮。在这十薮中,除了“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在长江流域外,其余八个都在黄河流域。《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坠形训》中,各记载了九个著名的湖薮,名称虽有不同,各湖所在地区略有差异,但是九薮中的大多数是在黄河流域。除此以外,我国古笈中常提到的屠申泽、濩泽、荥泽、雷泽、菏泽、萑苻泽、逢泽、黄泽、乌巢泽、高鸡泊、郏城陂等等,都在黄河流域。总起来看,黄河流域的湖泊,上游较少,中游较多,下游最多。鸿沟以东,泗水以西,淮河以北,禹河(B.C602年前古黄河)以南地区,大大小小的湖泊几不可胜数。古典文献的记载,虽然不能表明当时黄河流域的湖泊比较长江流域多,但能说明历史时期的黄河流域确实有许多著明湖泊。而今,这些著名的湖泊都已堙塞消失成了陆地。兹按黄河上、中、下游流域,分述其所在的位置及消失演变之迹。这对于今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或不无一定参考意义的。学疏才浅,挂漏之处,读者正之。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开通运营,郑州万滩黄河公铁大桥亮相,并成为母亲河上的新地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和“十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0.
“北方文风”系与“南方文风”相对而言。中国区域辽阔,地理复杂,历史久远,版图的改变也很频繁。但要而言之,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其以北地区的北方,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包括其以南地区的南方,则大致可作为区分南北的标准。这两大地区的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开发的时间也有早晚,反映在文化和文学上,也是各具特色,互有异同。所以刘师培曾著《南北文学不同论》,历述自先秦至清季南北两方文学各自的风格特征。自西晋永嘉之后至隋统一的这段时间里,上述南北两大区域在政治和军事上更出现了对立的势态,文化和文学也呈现为分途发展、各具异质的局面。本文所谓的“北方文风”,即是此一时期与南朝文学风尚(南方文风)相对而言的北朝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总的性质、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南方都市报》的传播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翀 《国际公关》2009,(1):67-68
立足于珠三角的《南方都市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都市类媒体中的新标杆。尽管近年来网络媒体发展迅猛.但《南方都市报》依然以其权威性、准确性、服务性、实用性等特点,坚挺地迈进“主流大报”的门槛。如何利用《南方都市报》的优势.收获最大的传播效果?笔者结合该媒体的特点,浅谈“四点”法则。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兰州新区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印发,从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为兰州新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工作要点》提出,实施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扎实开展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行动,  相似文献   

13.
《周南》《召南》作为《诗经》的首两集,是历代经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二南》中“南”的解释及其创作的时间和地区历来众说纷纭。现当代很多学者认为《二南》创作于西周晚期和东周早期的洛阳或者是“周召分陕”后的陕西和陕东之地。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学者的观点,认为《二南》中“南”应指“南方的曲调”,《二南》诗歌主要应该是文、武、周公时期由岐阳去到江汉流域诸国的周人和来到岐阳周原的南方诸侯国之人创作的。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我国古代史籍如《淮南子》、《史记》、《汉书》中均有“百越部落”的记载,今天的壮族可能是“百越部落”的众多分支中的一个。而后来的“西瓯越”和“骆越”,则可以肯定地说是壮族的较接近的祖先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壮族人民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著名的花山崖壁画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样,古代壮族人民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璀灿瑰丽的神话传说。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壮族  相似文献   

15.
广西简称“桂”,因秦置桂林郡而得名。实则称桂更早:《逸周书》就说过南方有“桂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桂,江南木,百药之长。”晋朝嵇含《南方草木状》: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颠,冬夏常青,其类自为林,间无杂时。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叶似柿者为菌桂,其叶似枇杷叶者为牡桂。明朝李对珍《本草纲木》谓单名桂者,即为牡桂。桂的种类甚多,有供观赏用,有供药用和做香料。它们遍布南方各地。以物产为地名,“桂”就成为南方的泛称,而不限于广西。桂中  相似文献   

16.
曾“西游”会见成吉思汗的元代全真教“掌教”丘处机去世后,由继任“掌教”主持,在北京彩绘《西游记》壁画,传播“老子化胡”论,导致“掌教”副手被捕。这是全真教小说《西游记》的“结胎”。在元代后来的佛道角力中,全真道士史志经在《玄风庆会图文》名下,形成全真教《西游记》初稿。它传入南方,获得文化沃土。在元代南方市井中,全真诗词汇编《鸣鹤余音》的流传;著名文人虞集为《西游记》另一种全真教草稿写序;道化剧和江南“书会”艺人对唐僧取经故事的改造;南北宗内丹理论的会流等,均展示了《西游记》形成与全真教关联甚密的侧面。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评论界给弗兰纳里·奥康纳贴上的“南方”作家标签掩盖了作者对“南方性”的反思与阐释,有关南方性含义和来源的讨论亦层出不穷。鉴于此,本文首先试图对南方性进行“谱系学”式的梳理,聚焦于南方性的“他者”意蕴,并认为奥康纳觉察到且排斥非南方人为南方性强加的他性内涵。其次以20世纪50年代南方的具体社会历史背景为坚实依托,通过细读《鹧鸪镇的节日》和《临终遇敌》,指出作家虽看似反对南方小镇排斥异己的集体无意识,但实际上批评了年轻一代为摆脱他者身份、回归美国标准而忽视家族传承和否认南方文化历史的行为,同时认为奥康纳表达了对南方历史沦为庸俗文化表征和盈利手段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殷墟即商丘     
殷墟并不是殷人的废墟,如《新华字典》所解释的那样:“有人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字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墟”字古书多作“虛”,它是集镇。我国南方各省至今还把集市叫作墟场,把赶集叫作赶墟。 “殷墟”一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个殷虚,《史记集解》说它是“故殷都”,“故”即“从前”,并没有“废墟”的意思。 古代“虚”、“丘”一义。《说文解字》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  相似文献   

19.
都掌人是山都木客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蒋炳钊先生在《厦门大学学报》第三期上发表了《古民族“山都木客”历史初探》一文,该文对汉晋及唐宋时期在我国史书上出现的“山都”与“木客”作了较为详实的探讨。蒋先生认为:“山都”与“木客是一个古代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诸省,尤以赣、粤、闽交界的山区较为集中。从他们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来看,可能与古越人有关。蒋先生在文中还提到四川的山都掌可能就是山都木客。在  相似文献   

20.
说溪峒     
南方多“溪峒”,如“溪峒诸蛮”、“羁縻州峒”、“诚徽州十峒”、“左右江四百五十余峒”、“梅山峒”、“抚水五峒”、“黎峒”、“峒官”、“峒丁”、“峒民”等等,《宋史·夷蛮传》中还专有《西南溪峒诸蛮》两卷,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有《羁縻州峒》一节。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