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究其本质而言,比拟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机制.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引领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靶域)的系统映射.因此从认知隐喻观的角度审视,比拟是一种最基础的本体性隐喻,是由人或物的源域向其他实体靶域投射的结果,将人或物的各种属性如特征、动机、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并使之拥有人或物的言行或品质.本文通过对现代汉语中比拟的运用进行微观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拟人化和拟物化背后的隐喻思维动因、丰富隽永的认知效果及其深刻悠远的中西方涉身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2.
英汉方位词“上/下”“Up/Down”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上/下""Up/Down"作为两对基本方位范畴,其空间方位意义投射于数量域、状态域、时间域、地位域,使之具有不同隐喻意义与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3.
英语人体成语的隐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各部位和器官被先民用作媒介命名和认知客观世界。这是基于哲学体验主义的隐喻认知观。英语人体成语的隐喻方式可分为"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两大类。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论文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汉语中词语的隐喻投射,并根据隐喻认知的原域和目标域的理论,详细的分析了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词语的隐喻投射现象。  相似文献   

5.
英汉人体隐喻认知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隐喻现象进行分析,介绍人体隐喻的三种跨域投射:形貌投射、位置投射和功能投射,并从自然及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三个方面探讨英汉人体隐喻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帮助人们理解英汉两种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提高人们遣词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语别具特色的一种语言现象,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和语用功能,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体现了人类的隐喻认知机制,其特殊的修辞功能是量词的语义特征投射到名词认知域中产生的结果。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隐喻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现象的幕后认知过程,为解释语言结构与人的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讨in和on的空间意义及其投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所投射的目标域含时间、依靠(依据)、"是……中的成员"和状态.分析英语中此类介词的空间意义及其认知过程有助于词汇习得的掌握.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隐喻认知理论分析现代维吾尔语中人体词的隐喻拓展特征,解释人体域向非人体域隐喻投射的一般规律,并认为隐喻认知是人体词成为多义词的一种认知基础。不同人体词隐喻拓展有一定差异性。眼睛、身体、头、脚的隐喻拓展范围较大,隐喻性指称功能较强,组合范围较广,其不但用来指称具体物,还可指称抽象物。其它人体词隐喻拓展范围有限,隐喻性指称功能相对弱一些,组合范围相对小一些。隐喻投射有的具有连续性、层次性隐喻投射特征(如头、身体、脚等),有的具有跨越性或跳跃性隐喻投射特征(如眼睛、脉搏、胳膊肘等)。  相似文献   

9.
人类通过认识自身而认识世界,人体隐喻词也就相应产生.同时,隐喻思维及其概念体系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是和一定的语境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隐喻的民族性.本文以非人体域向人体域的投射中动物域向人体域的投射为例,从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英动物人体词隐喻所显示的思维共性和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英语前缀派生词的生成过程实质上是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或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是一种隐喻现象。针对其丰富的隐喻功能尚未系统开发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生成及隐喻功能,论证了分析其生成、应用其隐喻功能在英语学习中的意义———有助于理解、识记、应用前缀派生词,有助于提高表达效果,有助于促进英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细致的语料分析,对英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从而证明词语的语义变化是从一个语义域向另一个语义域的投射,是从具体向抽象的投射.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mouth”与汉语“口、嘴”这两类词汇的隐喻、转喻具有理据性,都是以嘴的形状、功能、活动方式为基础。从转喻角度看,这两类词汇在同一认知域中既表现出相同的代替关系,也有个性的特征。从隐喻的角度看,这两类词汇都可投射到形状/事物域、情感/态度域、社交域和性格域,但汉语中的“口、嘴”还可投射到知识/智力域。汉语的“口、嘴”词汇投射范围广,能产性高,这归因于英汉语认知和语言特点的差异。从认知域来看,这两类词汇的隐喻投射既体现了“以身喻心”的观点,也体现了“以身喻身”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叙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相同意象和意象图式互相映射的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借助于空间方位或有形的物体来表达抽象复杂的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语言内部的修辞现象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隐喻性孕育语言中的隐喻 ,而语言中的隐喻是认知活动的工具与结果。情感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不同语义域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汉日词语中都有大量的隐喻。其中因为人类对动物的身体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非常熟悉,故就善于将动物的某些特性投射到人的身上,即基于"动物是人"这个概念隐喻延伸出的大量的动物隐喻。通过对汉日语中表动物词语的喻人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基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而差异则是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习俗、生活环境等。  相似文献   

16.
依据Langacker“认知语法”中动体-陆标、意象图式和Lakoff的空间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in,on和at的空间意义及其映射的空间隐喻拓展意义。指出in的意向图式为容器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状态、方式和趋势等;on的意向图式是平面图式,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时间、依靠(依据)、目的等;at投射的目标域主要有方式、状态和频率等。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和模仿提供了条件。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解析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且探讨了模因机制在隐喻概念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隐喻是模因的表现手段,模因模式构成了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概念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不仅发生在字词、句法层面,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概念结构,自上而下构成篇章隐喻。通过对美国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兰斯顿·休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的研究发现:认知主体把基于源域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的概念结构上,通过充分发挥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寻找出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从而快速正确地理解语篇的隐喻之意。概念隐喻能力作为人类的高级语言认知能力对语篇推理发挥着核心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20.
投射域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研究范畴。俄、汉语语料库中"水"概念隐喻投射目标域的对比分析表明:俄、汉语言中"水"概念隐喻共性投射域大于个性投射域,共性投射域与始源域"水"的客观物质基本属性密切相关,个性投射域的差异性主要与俄、汉语语言文化背景及抽象思维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