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对语符的改换,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胡云飞 《唐都学刊》2002,18(1):122-123
语义作为翻译的核心 ,要依托具体的语用环境来得以重塑和再生 ;语境作为一个语义整体 ,其具体形态、对象、时机、场合等因素是语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借用关联理论加以分析 ,语符换改的动态流程就是寻找和发掘宏观、微观语境中语言内部或语际间的最佳关联性。在英语中 ,任何表意的语言成果 ,无论语词、语句、语段、语篇 ,甚而层次、内含、语势、照应上都时常展现出一定的关联特征和语义思维脉络。语符移译时 ,有心存留一些语言语境的关联意识 ,如实把握一些语言表象的关联特征 ,对语符的改换 ,不仅能更恰切地传述语义和更本质地还原语境 ,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相似文献   

4.
李育鸿 《社科纵横》2007,(10):177-178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至少要通晓两种语言,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还必须熟谙两种文化,这样在笔译和口译过程中才能领会"弦外之音",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再创造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文化屏障是可以跨越的。  相似文献   

5.
王健  王安民 《社科纵横》2008,23(4):177-178
翻译无法摆脱语境因素的介入.原文意义的确定,同样离不开语用因素的切人.为了确定原文的意义.有时需要结合语境和语用等多种因索.以下以克林顿的自传<我的生活>中"Ich bin ein Berliner"一句话的翻译为例,来说明语境因素、语用因素等在确定和再现原文意义时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湄 《学术交流》2008,(1):141-143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功能再现.这是因为:1.语言只有在它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翻译的唯一目的是让处于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了解翻译内容,接受翻译内容,达不到这一点,翻译就失去意义.2.翻译活动受目的语文化背景的制约.翻译本身不是单纯的文字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翻译内容上它受意识形态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受译者文化身份和文化倾向的影响.3.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化功能转换的过程.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实质上是在实现它的文化功能.要使一种语言中的文化成分传入另一种文化中,就必须实行语言的文化功能转换.  相似文献   

7.
李杰  钟永平 《社科纵横》2010,25(3):164-167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域即由情景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体,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决定着语言实际运用的范围,语境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的变异。换言之,我们所说的话以及所写的语言会随情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异。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因素有三个: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境的这三个变量也决定语言的意义系统;而意义系统又同时在词汇语法等层面得到体现。商务语篇的行业特色十分浓厚,而这些特征在词汇、句子结构以及修辞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从而构成了商务语篇的语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4):123-127
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书名的不同语言翻译比较,并以《丰乳肥臀》法文版章节为例进行的翻译分析,探讨了"神似"观在莫言外译作品中的表现,以及翻译中"忠实"与"接受"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翻译中如何兼顾"形似"与"神似",并适当把握"忠实"与"接受"的度,以最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是莫言作品外译给当前翻译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沛 《唐都学刊》2011,27(4):89-9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字和语音,又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因此,语言形式美的翻译具有相对性。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回目语言,八字对仗,整齐划一,句式凝练而又富于变化。翻译时,只有通过补偿、转换、迁移、变通等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对源语句型结构、对偶、重复、比喻等语形修辞美的传递,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形式美。  相似文献   

10.
歌曲是音乐符号、语言符号、标点符号三者的有机整体,其翻译已突破了单纯语言符号的范围,是典型的"符际转换活动".音、语、点三符转换说的提出将歌曲翻译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符号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了歌曲翻译的本质,即三符符形之换、符义之转、符用之化.  相似文献   

11.
杨一丹 《学术交流》2001,(4):116-117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不同于"语义学".语用的交际离不开语言实际应用的能力,语用的表达离不开语境,语境是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语用交际中,语言的习惯用法蕴涵着深层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9):147-149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借助语言进行表达。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就翻译而言,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转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差异,有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本文拟从英汉语的思维方式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探究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红新 《社科纵横》2008,23(2):171-173
辜鸿铭是儒家经典英译史上第一个中国人,其译文流畅、丰润,融合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如果按照传统译论的语言层面对等转换原则去分析辜鸿铭的译本,他的翻译是不忠实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译者的关注为翻译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翻译这项复杂的活动中,译者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辜鸿铭的翻译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不忠实"的翻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从中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明阳 《社科纵横》2007,22(7):161-162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最活跃的元素和基本的单位,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赏析和翻译诗歌的关键因素。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诗歌的"不可译性"。英汉诗歌翻译的最大障碍在于形象、生动、准确地把握意象转换。本文试从英汉诗歌意象转换的关键环节即原作意象解读入手,对诗歌互译中的意象解读的原则和方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悖论是由于语言表达层次出现混淆而导致的一种自相矛盾.通过分析著名的理发师悖论、金山悖论和说谎者悖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在语言学研究范围内被学者广泛争议和探讨的语言悖论所体现的哲学问题.即人们可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造一种克服日常语言缺陷的理想语言,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就会像用数学和逻辑语言那样精确和严格.但是,由于人类思维本身存在着矛盾性,因而造成了语言悖论存在的特殊性.正如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更好地体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语言悖论的存在也从哲学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龚柏岩 《学术交流》2004,(5):133-135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大理论,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境是决定词或话语确切含义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具体说包括话语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言语交际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是最基本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的具体运用。由于语言自身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具体交际过程中需要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意义。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合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真实含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证性的哲学"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有立场"的哲学传统,其语言使用上的特色是立足"真"与"假"对立的一分为二传统;"描述性的哲学"去除语言使用过程中包括形式逻辑在内的一切前提条件,诉诸一种不断自指或返回自身的"中性"语言,这种语言从古老的语言悖论现象中获得了巨大的启示,消解了各种人为划定的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哲学敞开了崭新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极为丰富,其中尤以格式固定,结构稳定的成语为重。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英汉成语的文化内涵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成语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成语为例,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周敏 《学术交流》2013,(1):153-157
词汇变异存在着深层的动因:语言的经济性以及追求陌生化、新奇效果是促使词汇变异的语用动因;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和转喻性是促使词汇变异的认知动因。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着词汇发生变异。当代汉语词汇在变异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音、形、义、功能四个方面:(1)新词汇多音节化发展趋势明显,三音节词汇逐步取代双音节词汇占主导地位;(2)词族化现象比较普遍,成批的新词大量出现;(3)语义逐渐泛化,旧词赋予新义现象十分明显;(4)词汇组合自由化,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研究汉语词汇变异的规律性不仅有助于有效地理解新词汇的生成和演变,同时对我们把握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全面认识当今社会语言交际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对当代西方文本阐释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阐释学发展第三次转向的意义更加明确。它的理论研究现状表现为三个方面:研究视野从"形式主义"走向"多元视野"共存;研究范畴从"意义确定与否"走向"阐释本体";元理论分析范式从"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走向"文本意义的生产方式"。这三个走向表现出文本阐释理论研究与当代语境的互动,但仍存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