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唯一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关键词,都与一个国家紧密相连,她就是土耳其。对于中国人来说,土耳其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神秘,与土耳其有关的一切,似乎都停留在历史的教科书上。今天,土耳其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正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由中国文化部与土耳其文化旅游部联合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央美术学院和土耳其米玛尔·锡南  相似文献   

2.
库尔德人是土耳其最大的少数民族,库尔德人问题是现代土耳其历史上一个久拖不决的难题。本文试从库尔德问题的成因、库尔德人的社会状况以及土耳其政府的政策,对这一现象作一粗浅的分析。并指出席尔德人的最终出路只能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民族自治。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9,(2):64-72
西方学界对何为当代资本主义统治形态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种形态的争论上:新帝国主义和帝国。新帝国主义仍然是一种帝国主义,它基于民族国家主权的维护作用,强调了一种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资本的帝国主义,表现为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主权的合谋。帝国超越了帝国主义,表达了一种空间开放的主权特性,把全球秩序视作资本统治原则的内在化,并用这种资本的统治原则完全替代了民族国家的主权。新帝国主义囿于民族国家的界限而无法阐释资本统治的全球性体系,帝国只关注资本的统治原则而忽略了民族国家主权的保障作用。资本的统治原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之间是一种不在场的关联形式,它们共同表征了一种基于帝国主义的帝国式的主权形态。  相似文献   

4.
易宁 《求是学刊》2006,33(6):115-122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反映了中西古代文明从小邦至地域性国家再至帝国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汉帝国在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将境内众多的民族和地区统一起来。罗马帝国则主要采用征服的手段进行统治。统一与征服表现出中西古代帝国内部结构上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在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文明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鲜明的、颇具特色的统一性,而这一特点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东文明的多源性和统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3,19(2):144-146
中东文明是多源的 ,其原因如下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物产单一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中东历来是民族入侵和迁移频繁发生之地 ;从语言和民族角度看 ,创造中东古代文明的民族主要可以分为闪族、操印欧语言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共三类。埃及和两河流域是古代中东的两大文明中心 ,受其影响周边发展起若干小文明 ,而在文明交往的推动下先后建立了包括三大洲的一些大帝国 ,以及三大一神教 ,最终形成了中东文化圈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历史上的帝国 ,尤其是西方殖民主义帝国的全球性侵略是造成世界民族问题普遍激化的历史原因 ,这份民族问题历史遗产随着帝国霸权的衰落在 2 0世纪全面释放 ,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在当今全球化时代 ,多样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多样性的共存共容代表了人类追求和平与推进发展的理念 ,国际体育运动的平等竞争和广泛参与为此提供了文明范式。尽管美国仍旧力图制造“单极世界”霸权 ,但是时代变迁、世事变化和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的消长 ,预示了 2 1世纪是世界走向民族和解的世纪。  相似文献   

7.
我国史学界一向认为的只有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才是帝国的观点,有悖历史事实,过于片面,有待商榷。所谓的“帝国”是指国家的规模超出了原来的自然地理界限和民族界限。帝国的政体形式可以是君主专制,也可以是共和制。罗马帝国早在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之前,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布匿战争和东方战争胜利后,已经问世,只不过此时的罗马帝国仍旧沿用传统的共和制度,元老院集体统治,因此这时的帝国是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帝国的历史应由目前的元首制帝国———君主制帝国,修正为罗马共和制帝国———罗马元首制帝国———罗马君主制帝国  相似文献   

8.
清朝政体与甲午战败之教训东北民族学院关捷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东瀛蕞尔之日本战胜了泱泱大清帝国,《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为什么大清帝国会遭如此惨败?大清王朝的封建专制政体对这场战争有什么影响?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黄民兴 《唐都学刊》2008,24(3):6-10
阿拔斯王朝与唐王朝具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首先,它们领土辽阔,民族、语言、文化众多,但帝国仍能保持控制;第二,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第三,均属于拥有自我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普世帝国,致力于建立普世秩序;第四,奉行不同的领土战略,构建了各自的国际体系.在双方关系上的特点,首先是军事和政治上从争夺中亚演变为和平共处与合作;第二,畅通的丝路有助于两国间密切的经贸联系;第三,文化交流在两大帝国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 ,美国新保守主义以美国所拥有的帝国般的军事优势来强制推行他们基于自身政治信念和美国建制经历的帝国意志 ,企图最终建立美利坚帝国治下的永久和平。伊拉克战争就是他们进行这种帝国实验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9,(2):55-63
哈特、奈格里所著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论证了新帝国秩序的生成逻辑,其中有三个不可回避的关节点:一是当代国际法秩序的理性奠定者汉斯·凯尔森,通过理性解构民族国家的主权理论,在主权国家之上建立一个超越各民族国家的国际法秩序,从而形成各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具有大同性质的跨国政治有机体;二是由中世纪开始出现的正义战争理论,通过奥古斯丁、阿奎那经院神学家到格劳修斯等新教神学家",正义战争"的概念经过几次嬗变,最终通过几次大型战争创造出符合新国际法秩序的唯一正义;三是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福柯、阿甘本等预言(证实)的例外状态常规化治理手段,通过"警察权"充当"例外之幕"遮蔽全球规训之实质,对普世秩序进行干涉的强制。  相似文献   

12.
张庆海 《浙江学刊》2006,1(4):82-87
一般而言,法国启蒙运动为犹太人在政治上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启蒙运动宣扬的平等精神以及反宗教的理性思想的确为削弱对犹太人的歧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启蒙运动也强调民族主义尤其是文化种族主义,使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在赋予犹太人公民权的同时,也要求犹太人融入法兰西民族,接受法兰西民族的改造。这样,犹太人解放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犹太人不仅没有被完全改造,其民族性反而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康乾盛世与奢靡之风李景屏康乾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但由于封建体制的制约,大量社会财富流向非生产领域;在畸型消费的刺激下,奢靡之风席卷着大清帝国的上上下下,盛世的根基渐趋蛀空,帝国的大厦最终倾倒。一、封建体制对社会财富流向的制约康乾时期的清帝...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彼得大帝时代起 ,在民族自我反省过程中 ,大俄罗斯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核心要素就是 :( 1 )根深蒂固且极力张扬的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 ;( 2 )基于地缘安全和意识形态对抗进行地理扩张的帝国思想 ;( 3)国家思想的一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的理想 ;( 4 )帝国的俄罗斯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无不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一种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大俄罗斯主义特别强调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性 ,结果造成了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欧洲之间严重的安全两难和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日趋脆弱。在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 ,国家思想一元化是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同一性的根本所在 ,是大俄罗斯主义的重要特征 ,但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前苏联国家意识形态解体后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还没有一个一元化的国家思想 ,所以当今俄罗斯政坛上 ,意识形态多元化意味着大俄罗斯主义的退潮。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2):147-149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为避免卷入战争之中,宣布保持中立,回避参战问题。土耳其为了远离战争,在1939年9月至1940年11月不同阶段的战事背景下审时度势,斡旋于英、法、苏、德之间,在保持中立外交政策不变的前提下采用灵活的外交手腕,捍卫着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土耳其虽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但最终依靠外交手段保证了本国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帆 《社会》2019,39(6):149-186
18世纪,五台山逐步发展为一个跨区域、多文明的神圣中心,吸引着来自我国的汉地、蒙古、藏区以及印度、日本、朝鲜等地的朝圣者。此间,大量不同版本、不同语言的五台山山志以及朝圣指南频出,包括僧侣编写的汉文、藏文和蒙古文等朝圣指南以及清廷主导编写的钦定山志。本文通过比较关于五台山的四个汉藏文本,分析这四个文本中的汉传佛教叙事、藏传佛教叙事和皇权叙事,探讨不同叙事呈现出的不同文明体系对于空间和地景、民族和国家、世俗和神圣等概念的想象和表述,进而以“文明”的视角拓展对知识生产、神圣空间和国家建构之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文章解绑了语言、民族、文化、国家等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将帝国作为一种跨地域多文明体系的国家形式,指出帝国的扩张过程并不是帝国中心不断推进、“文明化”作为文化和自然的边陲的过程,而是多文明体系互动交融,不断参与帝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国际民族政治的舞台上,多民族国家如何构建国内和谐的民族关系,化解民族冲突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北爱尔兰民族冲突的化解是一个凸显团体理性的博弈过程,冲突各方最终签订的和平协议充分体现了权力共享的精神,其实现民族和解的经验昭示我们,民族冲突的化解需要冲突各方学会相互合作和妥协。谈判与妥协,无疑是化解多民族国家民族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侯俊丹 《社会》2014,34(3):61-91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帝国的冲击不仅体现在财政税收、人口、土地关系等社会结构要素上,更重要的是人心与世风之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民情基础。这一世风丕变特别体现在:地方为应对太平军冲击而进行的军事化运动中伴生的失范型暴力,是以“任侠之气”的精神伦理作为军事动员的内在组织原则而导致的后果。“侠气”这一精神伦理以“力”的无限扩张为法则,与传统帝国政治结构中的宗法、乡礼、师道以及凝结在地权上的依附关系形成巨大张力,由此造成军事化组织与国家政治的背离。“力”的无限扩张法则打碎了帝国政治所依赖的身份与等级结构,导致了夷平化的社会形态出现,从而对传统政治治理构成挑战,并最终召唤了用现代革命的方式推进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民族省区社科院调整定位,贴近地方实际、贴近应用对策研究,围绕新型智库进行转型,围绕地方优长学科进行创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进行创新。本文论述了民族省区社科院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围绕地方民族特色的转型与创新,提出了民族省区社科院转型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19年后,我们重新来审视曾经风靡一时的哈特和奈格里的著作《帝国》,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19年后,《帝国》中的一些论点已经过时,但他们的一些论断仍然在今天起着作用。尽管今天的帝国并没有超越民族国家,也没有抵挡住新民粹主义的兴起,但是哈特和奈格里的分析仍然具有内在价值,尤其是他们提出的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造成的实质从属。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是人的解放,也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国与国之间的差距的缩小,相反,资本对人的奴役、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和盘剥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被强化,导致了数字帝国主义的兴起。数字帝国主义正在成为今天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形态,在一定意义上,今天的数字帝国主义正是19年前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理论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