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0.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总共约有120个左右,常用的有90个左右。一般按意义将连词分为两类:(甲)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如“和、跟、或者、还是、与其、宁可、不但、而且”等;(乙)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如“虽然、但是、即使、因为、所以”等。本文只讨论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1.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常用的有60个左右,约占常用连词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分为以下七组:  相似文献   

2.
一、“因为……所以……”(一)课文内容(1)因为他工作很忙,所以我不愿意为这件小事情去打扰他。这是个偏正复句。前一分句说原因(或理由、根据),是偏分句,后一分句说结果,是正分句;用“因为”和“所以”联结起来。这种复句,反映的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叫作因果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间的因果关系很明确,有时也可以不用“因为”和“所以”,如上例就可以省去不用;也有时候,只用“因为”,或者只用“所以”。表示原因除用“因为”外,还常用“由于”。表示结果除用“所以”外,还常用“因此”等。有时候,先说表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一句:“所谓华山洞者,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见全国通用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原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阳,山的南面;以,连词,作“因为”讲,表示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然而细细推敲,无论从课文内容或文字的字  相似文献   

4.
连词“结果”与“所以”使用差异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里,"结果"和"所以"都可以作连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但"结果"与"所以"的用法有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联句类的差异;二是搭配强度的差异;三是搭配语义韵的差异。认清二者用法上的差异在汉语的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应用研究领域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文言连词“所以”的存在文言中有如下包含“所以”的句子: A(1)吾先君文王,作仆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左传·昭公七年》) (2)故若大师文者,以其兽者先之,所以中之也。(《吕氏春秋·君守》) B(3)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①(4)陛下既知其贤而选之,今不敢遽当。盖器识远大,所以为贤也。(《贞观政要·英宗之正》) 例(1)下杜预注云:“行善法,故能  相似文献   

6.
“可见”在上古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可以看见”,现代汉语中“可见”为表示推断、结论的连词,其演变过程是动词短语“可见”→连词“可见”.句法位置的变化过程为“NP+(不)可见+NP”→“可见+VP”→“S1.可见+S2”.在“见”抽象化基础上,“可见”经历了重新分析,最后,在双音化、韵律制约、高频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大约在明末以前词汇化为连词,中间并没有经历“动词、副词”阶段.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斯”字出现了七十一次。第一个“斯”字出现在“学而第一”篇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的“斯”字,按宋人邢昌疏说:“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朱熹注:“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二家之注均以斯为“此”字之意义。今人杨伯峻注(按:杨著《论语译注》后,附有《论语词典》)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斯为美,有美玉于斯。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连词:这就、于是(31次):观过斯知仁矣。杨注有两个指代性词类,一个作为连词。  相似文献   

8.
确指类反问假设复句是一种通过反问表示确指的假设复句。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有4个显著特点;从意义上看,这类句子表示确指。这类句子虽是假设复句,但一般没有也不能加上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如”。文章对这类句子产生确指义、排斥假设关系连词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主谓间之“而”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使用一个“而”字,这样“而”字常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承接连词“则”,或陪从连词“之”.本文仅就这种情况试作探讨. 一使用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的.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10.
“所以”句式本是用来提取介词宾语的一种形式。从语用的角度看,提取的介词宾语(OP)或置于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或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述题,置于句末的,通常是表示原因的语义成分。这种句子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就构成了由果溯因的因果复句。这种语用表达,后来固化为语法形式。由于提取的OP是语义的焦点,这种句式可以转换为以OP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在原因不言自明或无须说出原因的时候,OP可以缺省。在韵律句法的作用下,“所以”成为一个固化韵律词,其后的原因语不得不再加“以”字提示。“以”和“所以”互动,催生出“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所以”虚化为一个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句型则由“之所以……是因为”句型而来。  相似文献   

11.
一“是”的意义“于是”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各种大学教材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张志公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都指出“于是”是表示承接关系(有的叫顺承关系、有的叫连贯关系)的连词。但是具体意义和用法在各教材中均未涉及。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对“于是”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2.
“要不是”句式的三维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不是”句式是假设关系内蕴因果关系的一种复句形式。“要不是”组合存在连词与非连词的区分,其词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要不是”的句法位置;结果的已然、未然对句法结构是否成立具有绝对的制约作用;“要不是”句式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对既定因果事实的否定推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传递新信息。  相似文献   

13.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必不得已而去”中“而”字,高等师范院校协编教材《古代汉语》(下册、17页)的解释是:“而,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对于这种解释,我持有异议,现提出来,以求教于众。 根据上文可知,子贡是在孔子提出三种治政方法后,以假设语气提问的。即是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是一个假设疑问句。倘若把“而”译作假设连词“如果”,那么,“而”应管全句。事实上,“而”表假设关系,是管不住状语“不得已”的。其次,古汉语中,“而”表假设关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是目前发行量最大,影响广泛的古代汉语教材之一,但书中文选部分的注释也不无可商榷之处,现就若干注释提出一些商榷性的意见,以就正于编者、读者。 《精卫填海》:“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教材6页注[6]:“以,介词,表示两事物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略等于‘用来’。” 这里的“以”是连词而不是介词。连词“以”表示”常衍西山之木石”的目的是“堙于东海”。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表达因果关系的方法是多样的,除了用从属连词引导的状语从句来表示原因和结果外,还可以用并列句和简单句表示句子中的因果关系探,就简单句中的因果关系而言,能够表达因果关系的句子成分不仅有状语,还有主语、表语等。能够充当这些成分的有名词(短语)、形容调(短语)、介词短语以及不定式结构等。本文旨在对这些语法手段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从而〕今用在因果复句的正句里,引出结果或目的。连词。古指跟从(他)。而,连词,不译。《师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众人〕今指大家。古指一般人。《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学〕今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了。《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以上〕今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方位名词。古指向上走。以,连词,不译。《游褒禅山记》:“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相似文献   

17.
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 ,因果连词“所以”始于先秦 ;同时提出了确认“所以”为因果连词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用语言材料,系以侾(音“哈”)方言保定话为代表。保定话的虚词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象声词等六类,一般都有抽象的词义。例如副词中表示程度的“va:u~(53)”,表示范围的“(?)an~(53)”,表示时间的"khu:n~(56)”,表示重复连续的“lom~(11)”,表示语气强调或转折的“(?)om~(11)”,表示否定的“ta~(53)”等,分别含有“最”、“也”、“先”、“再”、“却”、“不”的意思。但也有些虚词单独出现时,是没有意义的。例如“(?)~(11)”、“p(?)~(53)”、“k(?)~(55)”、“ts(?)~(56)”(表示数词“一”的“ts(?)~(55)”与虚词“ts(?)~(55)”是同音词,它们毫无相干)等。它们只有放在某些词素(或“音节”)之前构成新词,或放在句子中与邻近词发生关系,方有词的意义或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字辨六例     
一、巳、已、己。 口诀:巳(si)满已(yi)半己(ji)开口。 辨析: 已在金文中作,是胞胎的象形,所以字形是封口的。现在只在地支里出现。 己在甲骨文中作,是人跪时身体三折的形状,所以字形是开口的。古代“己”和“躬”是一声之转,所以成为表示自称的“己”。以“己”为声符构成的形声字还有“忌”、“纪”、“记”、“跽”等。 已从字源上考察和“巳”一样是胞胎。但在意义上分化成停止、完结讲。如:现代汉语中的“已经”等。在字形上则介于“巳”、“己”之间成已。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以”可用作介词、连词。作介词用时,表示方式、状态;作连词用时,连接词、词组和句子。在古代汉语中,“以”除用作介词、连词外,还可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一、用作介词,一般可译为“在”、“用”、“把”、“凭着”、“依靠”、“因为”、“由于”等。 1、表示时间,相当现代的介词“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