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历史心理学研究方法.以竺可桢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测量其人格特质,对15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竺可桢具有:敬业奉献、求真务实、抱志自励、坚贞爱国、勤奋笃学5个方面的人格特质.运用心理传记法对竺可桢人格的形成过程进行解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发现竺可桢的人格特质是在早期家庭环境和后期多元化教育环境中发展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正式接任浙大校长一职,并做《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弘扬大学精神、明确大学使命和重视教授治校是其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深入研究其高等教育理念,对重塑当代大学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教育家办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1950年之前,竺可桢就科学及其目的、分类和本性,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的功能或科学的价值,中国科学的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诸多见解,从而形成其较为系统的科学观。即使在今日,他的科学观仍然具有某种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修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其教育主张及教育实践极大促进了直隶教育的近代化。他提出了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的主张,这为直隶教育向近代化方向迈进清除了最大的障碍;在学部主政期间他创立新的教育体制,为直隶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他兴办了各级各类的新式学堂,形成了直隶近代教育体系的雏形。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诞辰120周年.为缅怀竺可桢的丰功伟绩,研究和弘扬其杰出的科教办学教育思想,浙江大学于2010年3月19-22日举办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研讨会".有关党政领导、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及浙江大学的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竺可桢是推动中国近代地理学学科建制的关键人物。他于1913—1918年在哈佛大学研习地理学和气象学,归国后将哈佛地质学与地理学系的“双名词系科”移植于东南大学地学系,以“科学的地理学”改造传统地理,推动建立中国的新地学。然而地理学人才的匮乏阻碍了学科的成长,在1925年竺可桢离校后,地质学后来居上,主导了地学系,地理学在人员聘任、经费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都受到束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地理学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因政治关切支持地理教育,推动中央大学地理学摆脱对历史学、地质学的附丽,寻求独立的学科建制。由于大学系科之争和地理学汇通文理的学科特征,地理系独立后在院属问题上又添波澜。竺可桢及其弟子熟悉欧美地理学的潮流和体制,坚持在理学院下建设独立的地理系,倡导融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新地学,中央大学地理系于1932年重回理学院。竺可桢对于东南大学地学系和中央大学地理系的学科构建,深刻地影响中国近代大学地理学系的创立和成长。  相似文献   

8.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东关(今属上虞)人.1909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次年赴美国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转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攻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堂、东南大学、南开大学执教.1927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4月,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至1949年4月卸任,历时13年之久.竺可桢在校期间,正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校频繁搬迁,经费严重短缺.然而就在如此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在一般高等学校撤并、紧缩的情况下,他却百折不挠,苦心经营,使浙大在战乱之中仍得到  相似文献   

9.
张其昀是竺可桢在东南大学地学系培养出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学术思想上深受竺可桢的影响,师生之间情谊深厚. 1935年,浙江大学师生强烈要求驱逐校长郭任远,蒋介石和国民政府迫于压力,最后选定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而竺可桢最终同意出任浙大校长,陈布雷、张其昀等人的游说功不可没.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倾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政治,自认"不善伺候部长,委员长等,且亦不屑为之"(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未注明者皆出自此文献),对出任浙大校长一职不为所动.任教于当时中央大学的张其昀知悉后,竭力劝说竺可桢执掌浙大并协助解决相关事宜.  相似文献   

10.
竺可桢是中国现代地理学、气象学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科技界、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从20世纪初开始,竺可桢就大力倡导科技史研究,并身体力行,在气象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科学文化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不少开创性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始终关注科技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他支持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并亲自筹划组建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还积极推动中国科技史界参与国际交流,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组织化、系统化和国际化作出了重大贡献。竺可桢的生平、业绩和他的道德、人品,以及在多个领域的不朽贡献,业已构成为"竺可桢学",竺可桢也自然地成为中国科技史至重、至尊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的朱熹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文道观、《诗经》学和《楚辞》的研究方面,从总体的研究趋势来看,人们渐渐改变了对朱熹的文学思想的偏见,注意到他对文学的重视,并对朱熹关于文学的艺术性的论述有所揭示,间又涉及到朱熹的艺术理论的探讨,但在朱熹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方面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斯·茨威格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在其回忆录和一些小说中,对奥地利当时的教育制度、教学计划、学校、教育者、学生等都是有颇多微词的。今天再来审视茨威格对他的中小学生活的回忆,可以看出他对旧教育制度的愤懑,也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理念,这在21世纪我们大兴创新教育之际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伟大翻译家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鸳鸯湖畔。之江大学的四年以及随后的编辑生涯,为朱生豪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功底,同时使他具备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古典诗词创作才能,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从1935年开始准备译莎到1944年逝世为止,他共译出莎士比亚悲剧、喜剧、杂剧与历史剧31部半,给中国莎学史和中国翻译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生豪长于译笔,但也不乏译论。他具有伟大的爱国翻译思想,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他的译文自然流畅,这与他采用再现原作神韵和神采的翻译策略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民国杂志,考订了朱瑞就读南京中学校,发表小说《月夜》的史实,并且指出了《月夜》在反映20世纪初革命青年的思想历程、在研究党史和军史人物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伟长教育思想是钱伟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创造,也是上海大学干部、教师在长期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成果。深刻认识钱伟长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总结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实践,不但可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也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美学思想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的历史产物。是特定时代与独特个体的双向互动,是梁氏启蒙新民的政治文化理想在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性化体现,具体表现出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三大基本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朱德发教授是当代著名学者,新中国第二代学人的代表之一。他被同行称之为“学术劳模”,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博大的人文胸怀,其创造性成果呈现出创新思维。他从五四文学研究出发,以人为本,以文学史建构为主体工程,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他为领军的山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学术团队是一支梯队合理、实力雄厚、成果卓著、影响巨大的学术队伍。《朱德发文集》代表了他的学术研究的高度,表现了他敢于而且能够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回应现实的气魄与精神,展现了作为老一代学者代表的思想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杜威 (JohnDewey)是 2 0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哲学家 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及思想在实用主义中最具代表性 ,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中国也不例外 ,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受其影响颇深。卢作孚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并付诸于实践 ,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 ,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也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朱熹在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对张载的思想有较多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与他对张载著作的整理和研究是分不开的。朱熹对张载《文集》(朱熹多称其为《横渠集》)的校补工作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和关注;在他最重要的一些著作如《近思录》、《论孟精义》、《论孟集注》、《楚辞集注》中辑录了许多张载的“精义”;他还对张载最重要的著作《西铭》和《正蒙》作了大量的注释和评论。这些工作,对朱熹真正走进张载的思想世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安徽省朱子学会、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朱子学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就朱子理学思想内涵及其教化作用、朱熹的教育思想与书院建设、朱子学及相关的文献学研究、朱熹的生态伦理思想、朱子学的源流与海外传播等专题进行研讨,丰富了朱子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