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十七年文学”留下了一批包括诗歌在内的精神化石。遗憾的是十七年远去已近半个世纪,可对“十七年诗歌”这个辉煌经验和惨痛教训共生的复杂存在的研究,尚未走出简单的虚无主义否定或盛誉为当代诗歌高峰的批评怪圈。“十七年诗歌”当隶属于现实主义艺术范畴。如果将它置于其发生的历史情境下考察就会发现,它的许多篇章都出于诗人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着现实的某些本质,有真诚的一面。可是时过境迁后人们再回头检视,会感到它是建立在十七年运动频繁、是非交错的历史基础之上的文化现象,所以带着一种复杂…  相似文献   

2.
顾易生 《阴山学刊》2001,14(2):12-17
苏轼是北宋时期最大的文学家。苏诗闪耀着某种民主自由精神的光芒,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发展了诗歌的艺术手法。其思想站在“时代前沿”,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常常被划分为浪漫主义诗人,其精神世界的多维特点,其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中的唯美主义因素却少有学者论及.本文从徐志摩“浪漫”与“唯美”对接的文艺思想、由“浪漫”向“唯美”嬗变的艺术风格、既“浪漫”又“唯美”的诗歌主题、“恶中见美”的唯美主义表现艺术等4个方面,论述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4.
“平衡”:“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邹水旺“九叶诗派”是在我国四十年代形成并臻于成熟的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现代派诗歌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结合,又被称为新现代派。“九叶诗派”的诗人兼理论家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谈到“九叶诗派”的形成和艺术特征,他...  相似文献   

5.
“主流文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就中国当代文学整体而现,1985年之前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着现实主义的方向演变而来。“文革”前十七年形成现实主义大一统局面,主流的存在及其垄断性地位显而易见;“文革”中现实主义精神失落,取而代之的是成为政治运动奴婢的伪现实主义文学;新时期以来,以对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全面恢复为开端,逐渐走向深入,并表现出开放性特征,现实主义再次雄居主流地位,规定和制约着时代文学的总体走向。1985年前后,文学新潮迭起,形成当代文学史上空前繁盛和复杂的创新态势,在新潮的挑战中,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6.
师承是影响文学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南宋中兴诗坛的师承可以归纳为学术型、政治型、文学型三个系统,它们从政治学术、人格精神、诗歌艺术等层面对南宋中兴诗坛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宋中兴诗人在继承师学的基础上,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师承,树立了新的诗歌艺术典范,创造了宋诗“中兴”的局面,推动了文学史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精神影响在新诗之中仍然内在有力,深入骨髓。诗骚以降的介入情结和史传传统,使新世纪诗歌的“及物”意识逐渐觉醒与强化;“悲悯”情怀与新世纪大悲大喜的事件洗礼遇合,造成新世纪诗歌写作伦理的大面积复苏;受古典文化中存在型诗人的艺术态度和人格建构启迪,新世纪诗歌确立了一种清洁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9.
“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到别的学科,但心理学总是必不可少的。”——M.J.弗里德兰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自觉地以“文学应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然而,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因此,由于作家的个性、心理素质、精神品格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不同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按理,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过:“由于诗人个  相似文献   

10.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由文学史缺席者变为“经典”诗人,经历了一个“重新发现”、不断阐释的话语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他以“九叶”诗人身份重新“出场”,其诗歌被策略性地赋予爱国主义、现实主义本质;80年代中后期,文学史著作将他叙述为“九叶派”代表,即接受了西方现代派形式影响的“中国民族的诗人”;进入90年代不久,其反叛性、异质性和现代性得以凸显,被列为百年诗人之首,升格为新诗现代化的“标志性诗人”。穆旦阐释史是一个富有思想史意味的文学事件,一场经典“再造”的话语活动。  相似文献   

11.
革命浪漫主义在前些年一直受到冷落,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文学史上历来有两个基本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我们今天只要一个现实主义,这显然是不够的。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人们厌恶“四人帮”炮制的假大空、“瞒”和“骗”的所谓文艺,极力倡导现实主义,主张直面人生,揭露“文革”造成的“伤痕”,这是必要的,也是“拨乱  相似文献   

12.
论俄国象征派的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转变之间的象征派,其批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贬低现实生活,夸大艺术的作用,信守“美将拯救世界”的箴言。这种“纯艺术论”的美学现,表现为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艺术拯救世界”的宗教化主张,和以勃留索夫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使命在于传导出“心灵的运动”的两种类型。他们把象征主义说成迄今文学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佳状态,过分夸大象征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俄国象征派在创新艺术形式和磨厉与完善诗歌语言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继建安、正始之后,西晋诗坛群英荟萃,创作兴盛。西晋诗歌在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和语言词采的锤炼上对建安诗歌既有继承,亦多有突破,它一方面继承了建安诗歌以“气”胜的美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以“韵”胜的美学境界。西晋群才虽然“力柔于建安”,但在以“清”为主要标志的美学追求上却超过了建安诸贤,江东诸谢的“高韵”,实由西晋诗人开之。对西晋诗人、诗歌的总体评价,刘勰、钟嵘、元好问、叶燮、郑振铎、王钟陵诸人比较客观允当,但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影响甚大的中国社科院编《中国文学史》及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则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4.
北大“中国文学史”,通过两条道路的斗争,阐明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文学现象固然有其特殊性,但总脱不开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问题在于这种规律,是否可以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来概括。“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来看,它是先进的、正确的,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本质;同样,积极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也是先进的、正确的,它也可以真实的反映现实的本质。因此单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概括文学史上的一切现象,这就太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5.
诗人创造了诗,诗人是整个创作过程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诗人的体验和感受无论通过什么形式在诗歌作品中呈现,都必然以明显的情感特征反映出诗人主体精神的影象.从这个基点上看问题,诗人在创造的同时,他也必然体现为一种“角色”.所谓诗人的“角色”就是诗歌作品中表现出的由诗人主体精神形成的艺术“人”化形态,是诗意创造及传达的通道.诗人的“角色”是诗人个性的物化显现,对于诗的表现具有决定意义.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强化创作和阅读中的“角色”意识、理解诗的个性特征都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6.
论"文革"期间小说的"潜在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革"期间小说的"潜在写作"包括手抄本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以手稿形式放在自己抽屉里两种类型,它具有非公开性、非共名性和非功利性特征;挖掘和研究它对于客观认识"文革"期间小说作品的全貌和真正的艺术水平,认识作者可贵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个性化的创作特征,认识"非常态"背景下"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张扬以及小说创作的美学审视等方面都具有文学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和龙 《江西社会科学》2022,(11):74-81+206-207
在文学研究界,“阶级”作为一个批评概念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荣光,但纵观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与工人阶级文学史,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永远没有过时。英国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实践与斗争实践的产物。宪章派诗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共同的疾苦与生存处境,诉诸劳工阶层共有的阶级情感,用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将工人们的个体情感询唤为工人阶级的情感共同体。宪章派诗人经常采用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构建工人阶级的集体身份意识,用团结理念形塑工人阶级的社群主义身份认同。宪章派诗人还主张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阶级联合,用国际主义精神形塑跨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直接影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建构。宪章派诗歌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工人阶级意识与共同体精神卓立于19世纪英国文坛,其社群主义价值观与国际主义精神拓宽了英国诗歌的主题边界与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凭文本立足的“中间代”诗歌,有策略的“及物”与“深入当代”,恢复了对历史现实和时代语境的处理能力;它注重先锋的艺术实验,语言意识的高度自觉,追求叙述性,致力于多元技巧综合的创造与调试;它在个人化的精神统摄下张扬“差异性”原则。沉潜的现实表明“中间代”诗歌影响力孱弱;但它仍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诗歌发展史中,清初诗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为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清初诗歌创作主体--遗民诗人与贰臣诗人,理应进入学界研究的视野,得到相应的重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以往学术界囿于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对清初诗坛贰臣诗人群体的评价多失客观.近年来,随着学术气氛的宽松与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述现象逐渐得到改变,但对贰臣诗人的研究仍有大量的空白领域,如清初的京师贰臣诗人群体,这是一个在清初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对清初诗歌发展的走向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诗歌群体.因此,本文力求立足历史与文本,以期还原这个群体在清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