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市民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本文探讨了农民市民化推进过程面临的主体性和制度性制约因素,提出强化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旨在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促进中国乡村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又一次体现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贵州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笔者以高荡村为个例,通过对它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乡村建设成功的案例,总结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要体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核心地位,就必须考虑到农民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问题,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关注农民的心理建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新型城镇化进程对农民心理的影响,分析当前的农民心理冲突产生原因,提出新型城镇化心理建设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小寒  李泽新  于林 《城市》2016,(11):39-43
传统村落是承载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其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借助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关系加以剖析,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以重庆凤阳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对其自然、 人文要素的调查研究,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内容,并从物质要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3个方面分别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东阳地区传统村落与民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适应地域气候条件,形成了以"十三间头"作为典型单元的独特建筑文化.研究选取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在文献史料与现场测绘的基础上,结合软件模拟与实地测试,从村落规划和民居单体两个层面分析总结其在适应本土气候方面的空间特征与构造措施,为现代绿色乡村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7.
朱志刚 《城市观察》2011,(4):166-171
"城市村落"的概念提出,是对"城中村"概念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正如其概念一样,形成了单一性、二元对立的研究模式。本文拟就广州城市村落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空间形态现存状况的分析,探讨广州城市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及注意问题,并提出"城市村落"的研究应从人文关怀之意义出发,更侧重于对其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传统村落、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湖村为例,关注如何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来促进传统村落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首先分析了湖村村落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接着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关系,再梳理政府、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村落物质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结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湖村物质空间发展策略,最后提炼出构建"人—村—遗"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完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加强以生态博物馆理念为核心的村落内涵建设及建设以特色产业为媒介的多方参与体系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婚嫁变迁是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的真实写照,本文选取H村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婚嫁作为研究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的切入点,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农村社会关系变迁,以探究农村社会关系变迁与城镇化的关系,得出农村社会关系朝着更好地融入城镇化的方向变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安顺市新型城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央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政策指导下,偏远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安顺市城镇规划的各个乡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代表安顺市经济发展、城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具体体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民族关系的现状为: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城镇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二是安顺市民贸民品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良好;三是安顺市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遭受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加之“重文化、轻自然”的保护思想较为普遍,导致传统景观难以维持平衡状态而出现破碎化、异化与衰败等问题。本文基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系统解析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内涵与机理,并构建景观韧性评估模型,以陕南地区的12个传统村落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陕南传统村落样本景观韧性综合得分平均为55.282,处于景观韧性一般水平,最高为青木川村,凤镇街村、营梁村与云镇村得分均高于60,处于韧性较强水平,得分最低为西坝村处于韧性较弱水平;第二,指标准则层中文化景观韧性得分最高,是影响陕南传统村落景观韧性水平的主导因素,依次是生态环境韧性与社会网络韧性;第三,一级指标中陕南传统村落样本得分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受到自然环境、旅游开发、人口流失与移民搬迁政策等因素影响。最后,基于景观韧性评价结果与文化与自然融合理念,从增强抵御干扰力、提升适应恢复力、优化学习发展力等入手,提出传统村落景观韧性分类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受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村落发展缓慢、亟待振兴,近年来国家尤为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笔者基于片区式保护与乡村振兴视角下传统村落更新利用的关系,选取传统村落高度集聚的冀中南地区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抓取划分传统村落保护片区,总结传统村落现状及其片区式保护面临的困境,提出打造魅力、活力、绿色、宜居的传统村落保护片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武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应坚持城乡一体,走城郊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转变方式,走绿色、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优化管理,走市场配置型的城镇化道路;提升服务,走功能互补型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网红经济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网红旅游地.笔者以闽南地区的网红旅游地梧林古村落为例,通过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传统村落通过形象塑造、流量传播和情感传递获取信息流、资金流和人力流的模式,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信息分析功能对其进行村落集聚度分析,得出冀中南传统村落呈"大集中、小分散"的集聚型空间分布特征的结论,并结合文化价值、交通现状及区域资源进行片区式保护可行性分析.进而依据相关政策、村落集聚度及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对邢台区域进行片区划分,以王硇片区为...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产业集群是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从人口状况、城镇结构、产业区位商等方面对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多元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具有互动发展作用。本文对如何促进城镇化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重要的大型考古遗址,分布范围100多平方公里,位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杭州市余杭区,在遗址保护方面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态势下土地资源特别紧缺与经济发展特别急速的矛盾,主要涉及城镇建设、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社会居民调控4个方面。本文以良渚古城为例,探讨了在高速城镇化背景下面临上述发展压力与环境因素的大型考古遗址整体保护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9.
张宁月 《城市》2018,(4):14-21
笔者基于我国以及天津城镇化的发展现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IU比、NU比两种定量指标,分别对我国以及天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性进行实际度量,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小结提出未来天津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