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双全 《职业》2016,(3):70-71
"双证融通"的教学理念,为园林技术专业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以中职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识别课程教学现状为例,探究了如何将"双证融通"的理念运用到园林技术专业教学中,旨在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吴晓晖 《城市》2006,(2):68-70
一、传统的园林铺地景观 园林铺地景观的创造在中国是由来已久.在我们传统的古典园林中,铺地景观以江南私家园林中的"花街铺地"和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八宝铺地"为典型,它们以其精美的形象所指和文化所指在平衡和丰富古典园林的视觉景观和思想意境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是近邻,长久以来,我国对日本的各项研究中,日本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造诣的。80年代初,一大批中国的"日本通"通过各个方面的渠道了解日本的文学和文化,包括电影、书籍和科技等方面,中国全面了解日本文化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入的几年,大批的中国留学生选择日本去留学,而且在选择学习方向上多偏重于日本文学和文化研究,通过他们的描述,把一个真实的日本呈现给中国大众。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使得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理解,架设了一座经得起风吹浪打的桥梁。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文学的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以文化为背景研究日本文学。  相似文献   

4.
杨宏烈 《城市观察》2013,25(3):184-191
我国传统城镇、村落、园林、祠寺、风景区等常有将重点景观归纳为"八景"、"十景"、"十八景"的集称文化现象。这种景观命名集称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价值,对表现景观艺术的集成效应与观赏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索其发展历程、思维模式、艺术构成、运用特色,对继承我国景观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将借景置于陈从周先生"造园有法而无式"的论述背景下,考察了关于借景的"法"与"式"的含义,及其在造园文献及实例中的表象,并比较了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不同情形。可以发现,中国园林的借景可称之为"有法无式",而日本园林则发展出借景园林这一类型以及样式化的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6.
洛阳独乐园是中国文人园"园以人名"的典型案例,其园林实体早在元代就已荒废无存,但由于主人的声望和高雅的园中生活,独乐园一直为后人传颂近千年,成为中国古代园林史上最著名的文人园林。本文根据历史文献探讨了独乐园的园林布局、造园手法和文人的园中生活,并结合《资治通鉴》的编撰以及独乐园向市民开放等史料,阐述了中国文人园林生活与城市生活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一论断突出了党内民主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极端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这一论断,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首要前提,也是青年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园林专业的性质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选取常州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和2012级的园林专业同学为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目前"园林树木栽培学"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措施。其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树木栽培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实践应用性,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动手操作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和应用,有效提高"园林树木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正>自近代开始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历史的研究以来,法式问题一直贯穿其中。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丁氏《营造法式》抄本,成为中国营造学社成立的缘起。学社成立之初即设法式部与文献部,足见法式研究的重要。首任文献部主任阚铎在校勘《园冶》之余撰写《园冶识语》,在其中提出掇山"有法无式"之说,后陈从周先生又提出造园"有法无式"说,成为中国园林研究中的一个著名论断。此说  相似文献   

10.
法式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自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提出了造园"有法无式"一说起,已经广泛为园林学界所接受。在其他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中,还可以看到"无法而法"、"一法多式"等说法。本文试图梳理"法"与"式"的词源、含义,剖析有关学者对"法"与"式"的表达,探讨中国园林法与式的关系,以期促进对中国园林法式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传统造园,学术界既有"有法无式"的论断,也有"有法有式"、"一法多式"等说法,两种看似矛盾的论断同时存在,常常令人疑惑不解。文章梳理了两种说法的理论源头和依据,并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思考和辨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园林意境的创造。意境是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园林小品对于融汇和营造园林意境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设计者们运用组织、组合、布局等的艺术手段,通过对园林小品精心布局,把空间环境和景致融合起来,赋予了园林空间脱俗的魅力,园林意境也在园林景观"景到随机,不拘一格"的灵活性中得到展现。  相似文献   

14.
文人园林的审美是古典园林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强调对文人园林的诗性感悟和外形模仿,缺乏对园林审美本质的追问。本文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和同型论的观点,从园林主题、造园手法和园林题咏方面分析文人园林网师园的审美特点,认为园的主题的确立与消隐是审美心物场逐渐转变的外在表现;造园手法是知觉组织原则的综合应用;园林题咏唤起了"心"与"物"的同型,营造了丰富的景观意象,促使着审美经验的完形。研究认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有助于理解文人园林意境的生成,但在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审美知觉差异方面较为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提出以后,"以工哺农"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很多地方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工哺农"对搞好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其专业基础课《造型基础2》(模型制作)课程为例,全面剖析"工学结合、校企共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河北工程技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园林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园林人才校企双方的共培共育、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7.
高辛琳 《现代交际》2014,(3):146-146
"体育文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了人类身体运动与文学艺术互动发展的主题。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的结合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形式"体育文学"。体育文学悄无声息地伴随着我国古代文学和奥利匹克体育精神的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体育运动成为文学创作的又一重要题材、内容和精神,文学则成为宣传体育精神的最强有力的媒介之一,能够将体育运动的瞬间辉煌记录转载,转变为永恒的精神与物质之美,不仅能抒发出自由体育运动激发的情感,而且能揭示体育与社会更深刻更复杂的联系。体育文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体育运动与文学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文学艺术的平台上书写和展示了体育运动的价值及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以"萨特"为例分析了存在主义文学如何形成、演化,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及存在主义文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文化都是诗意的.诗歌是以最精练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人的情感和社会化生活的文学样式.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毛长苌在<诗大序>中写道"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也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经怨".在诗歌中,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需求、动机、兴趣、理想等心理因素通过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所以诗歌自古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