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就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制度优势和实践方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共识性成果丰硕。总结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从多元视角审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目标、方向和现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紧密契合,党的建设同样是治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开启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既是治理的重点,也是治理的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现代化的目标建构科学合理、健全完备、相互衔接的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实践表明,实现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前提是要秉持理念的现代化;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推进治理的法治化,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提升治理的民主化、拓展治理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3.
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我们深入回答谁来引领、用什么引领以及如何引领等一系列崭新的时代课题,同时也需要我们扎实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构建好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话语与实践范式,坚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自觉,更好地推进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将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由此明确并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战略意义。纵观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肯定这一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及已取得的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基层社会治理技术、治理结构、治理主体等方面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基层社会治理新需求的满足。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以期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上下联动,进而全面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独特作用的政治高度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出发来谋划审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念。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认识和理解审计在大学治理的逻辑必然,有助于强化审计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有效释放审计综合效能,提出高质量的审计结论。以审计功能优化促进大学制度和机制的健全、完善,在高质量审计助力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建设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推动公共事务管理由管制向国家治理不断转变。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从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涵义、特征要素、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实践路径等领域不断进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回应了“什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怎样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术关切。当前,应进一步思考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问题、国家治理各领域联动改革的问题、拓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为实现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自信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乃是当前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和精神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而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理路.  相似文献   

8.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文化引领、文化支撑和文化自信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诉求.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乃是当前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文化引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基因和精神动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深厚支撑,而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文化理路.  相似文献   

9.
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立足新时代村民最新诉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健全涵盖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乡村治理内容体系、乡村治理运行体系、乡村治理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体系。其中,组织体系是关键,内容体系是重点,运行体系是载体,保障体系是依托。四者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实现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建党以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党领导的农村社会治理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与政治认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组织整合与制度奠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赋权放活与治理重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组织振兴与协商共治四个阶段。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新时代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应当继续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不断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突显理论创新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我们党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制胜密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并自觉运用这条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将现代治理理念用于政党政治领域就是现代政党治理,它强调协调性、多元化、互动性、扁平化、规范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重要前提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现代化,即逐步从一个传统的管理型政党向现代的治理型政党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切实推进党的观念现代化,不断推动党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积极推进党的制度现代化,全力打造信息化政党,大力倡导包容性政党文化等。  相似文献   

13.
党(村级党组织)作为村级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能力强弱对村级治理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推进村级治理现代化也对党的领导能力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党要正确认识和应对村级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挑战,积极推进党的领导能力建设,实现党的领导能力现代化和村级治理现代化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改革的总目标被确定下来。因此,经济治理现代化成为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任务。经济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进行经济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时代特征。经济治理现代化是指多元主体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治理的系统规则体系和相应设施的现代化,在新时代表现为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上的经济制度现代化和经济体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思想、理论和现实三重逻辑。在思想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核,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思想之源。在理论逻辑上,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前提,实现不断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表征,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重要精髓。在现实逻辑上,顺应时代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完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特质,助力国家治理是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将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领导下的文化治理取得了长足进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这一框架之中文化治理的远景目标即为基本实现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治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它在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制度稳定、维护社会安宁的良性运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新时代仍然要坚持推进文化治理的意义之所在。新时代中国文化治理现代化应立足实际,从主体、手段和目标取向等多个维度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实现路径: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各种科学化法治化的治理手段和方式,夯实文化认同基础并在创新发展、开放交流中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者的提出有着其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现代国家治理中,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最根本的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推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法制化,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正确认识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明显增多,安全困境加剧、发展难题凸显、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综合性难题与困扰在不断涌现.如何有效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形势和发展实践,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对党的领导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必须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以党的政治制度优势为统领,持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增强制度供给,提高制度执行力;依法推进治理过程,提升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风险,提升制度效能;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能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我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契合性,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依靠力量和目的归宿,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全过程。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