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沿海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空间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以浙江宁海县为例,综合运用中心地理论、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维数等理论方法,分析1990—2020年浙江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特征。结果发现:宁海县域聚落空间演化规律与典型农作区差异明显,趋向于城市发展规律,但因为县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与城市特征仍有差距;聚落规模沿中心轴线高核聚集,三门湾区点状高核突出,镇乡职能明确,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多中心网络等级结构;同时宁海县域聚落通过四种演化方式向外扩张。探究非传统农区县域聚落规模分布的演变规律,构建聚落等级体系,对县域聚落体系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在退耕还林与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基于传统社会关系形成的聚居形式难以适应并逐步衰落,需要协同时空间变化,实现韧性发展。本研究以社会网络研究小流域乡村聚落空间韧性,构建“拓扑仿真—韧性评估—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以汃河流域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对乡村聚落从现状到未来的多种演变趋势仿真,通过复杂网络指标对聚落空间韧性评估,并基于韧性评估结果对流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最终确定了区域村镇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划分6类乡村发展类型并提出分类引导建议。近期行政村数应为29个,人口约为3.89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466.7 hm2;远期行政村数应为23个,人口约为2.91万人,建设用地控制为349.5 hm2,并形成“交通廊道乡村带+特色小镇”的理想空间形态。研究成果解决了在复杂变化中揭示乡村聚落空间韧性的科学问题,可为小流域乡村聚落韧性评估与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4.
<正>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保护传承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空间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与载体,通过城乡空间的特色梳理延续是实现文明传承的重要抓手,加强特色乡村“空间基因”研究,对于乡村风貌的保护彰显尤为重要[1]。段进院士团队于2019年首先提出了“空间基因”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构建了一套从宏观层面研究村庄空间分布动态演变过程和消解特征的定量化分析方法:首先,获取研究区域内所选典型年份下的多源数据,包括村庄POI数据;道路河流矢量数据;研究区域DEM数据;运用Erdas从获取的遥感数据中进一步提取耕地、乡村聚落斑块数据。其次,运用Erdas、ArcGIS、SPSS相关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内村庄整体空间分布动态演变进程及整体消解特征;并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内地理特征、河流水系、公路网、耕地这四大因素与村庄空间分布及消解的关系特征。以陕西省陕北地区为例,获取2010年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整体空间分布和消解特征研究,并分析高程、坡度、地貌、道路与村庄空间分布及消解的关系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村庄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中山区村庄消解量与消解率均最高;5~15°区间,村庄数量分布最多,消解量以及消解率最高;一半以上的村庄分布于黄土梁状梁峁状丘陵区及黄土峁梁状丘陵区;村庄分布具有明显的公路指向性,远离公路的区域村庄易发生消解。该方法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村庄空间分布以及村庄消解时空特征的精确定量化分析,为宏观层面的村庄规划布局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的划定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6.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自然和谐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运用跨学科多角度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从传统文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深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考察研究,深入剖析以上各领域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宏观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观念层面占主导作用,在审美、选址、规划布局诸等多方面影响人们对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中观层面上,环境心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则注重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中对人与其所栖身环境的交互影响;微观层面上,建筑与村落作为人们聚居的容器,是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面对具体自然实践中的体现,这些学科结构作用不同但互相注释,形成一个有机系统。通过对这个系统进行全方面立体化认知和探讨,以期能够对转型中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寻求一种更为全面的理解,为中国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生境质量是衡量区域生态系统为个体和种群生存繁衍提供所需的物质、空间及资源等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1],也是区域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3]。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为活动及其影响下的自然环境条件变化使得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东莞市菜鸟驿站的POI数据,借助ArcGIS软件,探究其社会经济信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利用SPSS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城市人口数与企业数对驿站布局的影响并建立了菜鸟驿站预测城市人口数量的基本公式。结果显示:一、东莞市中97%的菜鸟驿站依托于商店,美宜佳便利店为其主要合作方,依托方与驿站间具有互利共生的关系。社区、企业为驿站主要服务对象。布点遵循就近原则,80%的网点在距服务对象70?m以内;二、菜鸟驿站分布呈现与城市形态一致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多核心模式,以镇街为单位形成小范围集中,各中心地间相隔较远,冷热区整体呈现伞状分布;三、菜鸟驿站数与常住人口和工商企业个体数具有正比例关系,可作为探测城市增长与社会经济变迁的灵敏探针。通过对物流终端菜鸟驿站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对我国城市服务性设施的合理规划布局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可为研究和预测未来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机动车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的不足和混乱,非机动车通行安全和效率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南昌市城区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非机动车在交叉口的通行现状,并对其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和冲突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空间优化策略,提出可行的措施来改善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环境,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提升城市活力的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构建“人群—环境”城市活力模型,运用多源数据测度城市活力系统中人群与环境活力的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广州中心城区正面临边缘地段城市活力较低且功能组成较为单一、城市“人群—环境”活力耦合协调度有待提升的问题。基于此,从公共空间营造、边缘地段产业空间活化、完善多层级治理渠道、促进公众参与四个维度针对性地提出面向活力全球城市的广州城市空间治理策略,为建设和提升活力广州提供思路,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空间治理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设美丽乡村是十九大提出的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国整体实现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大荔县安仁镇大力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已取得成效。大荔县安仁镇的成功实践为正处于急剧变革的中国乡土社会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个案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当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绿地与健康关联的重要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哈尔滨市秋季较适宜恢复性活动发生,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哈市秋季不同空间特征公园场景对健康恢复性影响差异,选取城市公园6个典型秋季场景,针对其开放程度与自然程度进行健康恢复性分析,对61名受试者观看场景视频时的生理指标被同步记录代表其压力水平,注意力恢复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空间特征对环境健康恢复性具有显著影响,城市公园场景中,给人以视线围合感,并且能看到远景的半开敞空间的恢复性更好,并且具有地形元素的场景恢复性显著好于其他场景。  相似文献   

15.
高军波  陈建华  丁玲 《城市》2016,(10):26-31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问的主体形式,其供给和利用事关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笔者基于对河南省信阳市实地调研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研究转型期我国中小城市广场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利用特征及类型差异.研究表明,中小城市广场整体上具有小集聚、大分散、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等级规模呈金字塔形分布,商业和休闲广场是中小城市广场的主体类型,且呈显著圈层结构格局.中小城市的广场利用率较高.七成广场休闲者能在20分钟内抵达广场,出行距离在5公里范围内,休闲者占54%,80%休闲者的停留时间少于2小时.在广场利用特征对比上,市政广场辐射范围大,休闲者职业类型差异大,停留时间长,是年轻人偏好的休闲区;中老年人就近聚集休闲广场,职业类型集中,利用频率高,就近利用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以多时相Landsat MSS、TM和ETM 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城市多时相的用地信息,分析其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1979年以来,宁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扩展速度先升后降而变化强度不断增大.(2)城市用地总规模受自然、经济、社会、交通等驱动力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城市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有利于缓减城市热岛、降低能耗和增进城市人群健康。然而,中国大城市滨水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却缺乏较为深入的定量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以武汉、南京和杭州三个水系发达城市为例,在借助多源遥感和GIS空间数据计算三个中国城市地表温度(LST)及冷岛强度基础上,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树回归方法探究各滨水蓝绿空间形态因子的对城市冷岛效应的影响程度和分布特征,同时有效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揭示蓝绿空间众多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方面的受限问题。结果表明,武汉滨水蓝绿空间的强冷岛效应区域位于东湖、汤逊湖等大型湖泊周边,南京则为秦淮河南岸,杭州则为钱塘江中段南侧和西湖南侧。决策树回归结果表明,不同城市起主导作用的景观形态因子也存在差异,不同城市的水域形态对城市热岛影响作用明显。在杭州和南京,水面率和绿地率为主导因子,杭州受其共同影响占72.9%,南京则为61.8%。在武汉,水面率、水域形状指数为主导因子,受其共同影响占63.5%。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大城市滨水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及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历史古城中因人流分布不均衡带来的街道空间活力问题,以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为技术手段,选取平遥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人流与空间句法模型指标的回归分析得出与实测人流关联度最高的句法参数,探讨平遥古城街道空间形态和商业的空间布局对人流空间分布的联动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平遥古城的大尺度空间构成效率与人流量强相关,行人出行活动的差异是低效的街道空间形态和不完善的商业等级结构所导致的。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织补道路网络结构与锚固局部商业核心节点的提升策略,旨在为历史古城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末端配送对于网络购物的重要性越来越强,网络零售企业、物流快递企业等纷纷加大末端物流网络的建设,围绕社区来配备快递配送网点和相应的服务设施。国家相关规划也提出了将电商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推动末端配送设施的网格化配置。虽然相关研究及政策已经开始推进,但是受制于数据限制,关于社区快递配送网点的规划布局研究仍然有待深化。以深圳市为例,通过兴趣点等大数据采集与空间分析方法,对邮政公司、快递公司和电商企业末端配送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分析上述公司末端配送网点的空间分布和服务能力,以期为末端物流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研究支撑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