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自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综观学术界,国内学者从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自信的功能、文化自信的核心、文化自信的培养等方面对文化自信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则对文化认同、群族认同、文化反思、文化批判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性探讨。但总体来说,文化自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研究内容有待深化,研究方法有待丰富,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和逾60万澳门同胞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成功付诸实践。这既得益于澳门社会与生俱来的爱国传统、葡澳政府治理的消极无能、爱国社团长期"拟政府化"的运作以及小型而单一的经济体量等先天优势,也归功于回归后"以我为主"的特区政府管治团队有效地平衡了中央全面管治权和发挥自身高度自治权的关系、长期坚持了对国家认同的宣传教育以及在中央的支持下全方位有规划地做好了青年工作。有鉴于澳门"一国两制"的成功经验,在香港,中央须切实推动"以我为主"的特区管治团队的构建,以统战部和社会主义学院为依托力推国情班教育,并以建制派社团和爱国学校为平台切实做好香港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3.
2019年香港爆发暴力示威事件,相关统计显示:暴力示威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以青年为主。香港事态的严重反映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教育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场所,香港国家认同教育缺失的背后既有殖民期间遗留的教育问题,又有现阶段学校国家认同教育要素的漏洞问题。加强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需要以"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为基础,大力发展国家认同教育,优化国家认同教育各要素。同时社会、家庭、学校等均是培养和影响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家校社的协同合作将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基于众多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产生的集体认同意识,展现了各民族对共同历史记忆、国家政治体系、中华文化一体性的认可,对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作为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着与一般青年共有的国家认同感,也有着反映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环境、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因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全球化的日益推进而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在国家认同的表达上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差异与冲突。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认同表达的中介形式,对民族、政治和文化场域的共同认同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与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高度嵌合。所以,以民族、政治、文化等实体要素构成的"场域集合"嵌入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教育,是推进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认同由自在走向自觉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外国民族法的研究进展迅速,学术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一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多元主义民族政策下的法律制度,二是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处理萨米人等土著民族文化保存与发展的法律制度。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研究的理论色彩与思辨性明显加强。研究中也存在问题:研究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研究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相关研究的现实价值仍未完全显现等。  相似文献   

6.
回归前的港台交流,既间接塑造了香港青年的"大中华情结",也烙下了"反共"的深刻印记。回归以来,频繁交流的港台两地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台独"思潮在部分香港青年中快速传播,甚至形成"以台为师"的"港独"与"台独"串联之势,对当代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造成影响与干扰,急需"拨乱扶正"。本文立足于辩证地看待回归前"台湾因素"对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作用,梳理现阶段"台独"对香港青年世代的负面影响,探讨提升香港青年国家认同度的"国家经验"之统战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获奖者视角开展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研究,研究发现:全国优秀青年辅导员年轻化显著、双性化的人格特征突出;且入职3~5年为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关键期。此外,辅导员专项分工、外在组织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青年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呈现显著影响。基于此,高校需要从加强入职培训教育,增强青年辅导员专业认同,开展分类分级培养,提升青年辅导员核心专业技能,组建辅导员共同体,强化青年辅导员专业胜任力三方面,深化青年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是国家统合的前提,而教育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在香港回归之前,港英政府采取隔断中华文化脉络、推进语言征服、禁止讲授中国近代历史等方式,造成了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的难题。香港回归之后,公民教育困难重重,造成了部分青少年对国家的对立和抗拒,于是像"占中""港独"等这类闹剧接二连三地上演,对青年的国家认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消除隔阂,促进两地融合,在包括两地青少年交流、香港学子到内地工作、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9.
中国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跨国族群认同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 赴韩国务工的朝鲜族的认同呈现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认同在清晰、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在增强的特点.影响国家认同加强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性适应的困难和中国的快速发展,影响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是业已形成的群体差异和社会适应的困难,影响跨国族群认同的主要因素是韩国文化辐射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如何应对跨国族群文化认同将会成为跨国民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澳门回归后,随着法律框架下的国家融合,澳门与内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扩大及近年来澳门经济的发展,澳门人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的国家认同得以增强,但与此同时,由于澳门移民所带来的族群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澳门对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融入不断加深,使澳门的文化认同面临着新的一轮整合问题,文化认同更加多极化,并且受到西方文化更为强烈的挑战.这一切直接影响到国家文化在澳门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到澳门从法律框架下的回归到文化意义上的回归这一个国家整合的深层次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强化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主体性认同.  相似文献   

11.
澳门特区成立二十年来保持繁荣稳定和持续高速发展,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已经写入澳门发展的光辉史册,也成为当代中国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一国两制"丰富实践的精彩历史记录。澳门特区在"一国两制"实践中自觉履行宪制责任,依照基本法规定完善国家安全立法体系,设立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不断夯实宪制基础,稳步推进澳门特区政制发展,实现了宪制秩序的重塑和特区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深化并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一国两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建设"一中心、一平台",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一国两制"实践的高度和层次,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开辟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模式,也让澳门特区成为"一国两制"创造性实践的试验田和示范地。  相似文献   

12.
澳门外劳输入使其因劳动力不足出现的经济发展瓶颈得到缓解,对澳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如何测量澳门外劳的社会认同问题少有学者研究。文章从交往行为的理论角度出发,采用问巷调查的方法对澳门外劳的社会认同进行研究。文章在对澳门外劳社会认同进行操作化定义的同时,深入分析了澳门外劳的城市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4个方面,结果表明:澳门外劳的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感较强,群体认同和文化认同较低。  相似文献   

13.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战争走向和平、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繁荣,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青年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融入青年群体教育,才能更加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这就需要青年做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深入了解中国的具体国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中国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赵志峰  李志伟 《旅游论坛》2020,13(1):96-110
在旅游研究中,国际学术界对认同话题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族群认同发展到今天诸如目的地认同、角色认同、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等多个层面的认同,研究领域(范畴)不断拓展,研究主题趋于多样,研究视角愈加宽泛新颖,研究内容越发深入。文章以SSCI所收录国外旅游研究中的认同话题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Ⅲ,对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测研究热点与演化过程。文章不仅客观反映出国外研究前沿,捕捉国外研究热点,也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探讨话题、关键表述、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斯大林模式的百科全书,是打开斯大林迷宫的一把钥匙。作为一个时代极具代表性的著作,《教程》是研究苏共党史、苏联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列主义传播史等都无法回避也无法绕开的话题。中国学术界对《教程》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现有研究成果仍然不够充分,研究力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度和广度也都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研究对国家社会秩序的哲学关怀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维启示。在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儒家文化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中文化认同的向导。在清末西藏边疆危机严重的情势下,张荫棠劝导的"藏俗改良"是以创新的儒家文化为向导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巩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清王朝国家认同的一个典型个案。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历史的过程和意义,将有助于我们在西藏更好地开展加强"四个认同",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着缔约过失责任的内涵、法律性质、类型、赔偿范围和立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并理清当代青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律,并通过分析青年自身、核心价值体系、时代与社会等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因素,提出深化理论研究、整合宣教方式、寻求有效载体、优化社会环境、加强机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持续推动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新生力量。新时代,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立足"五个认同"教育,将理论与实践、主动与推动、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坚持以马恩经典原著为指引、以"五个认同"为内容、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躬行实践为方式的现实培养路径,不断巩固和强化青年群众的社会基础,夯实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汇聚青年群体蓬勃力量,加快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