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的生活境遇等问题意识下,诗人和学者把眼光投向人物的内心世界.詹姆斯·赖特创作的诗歌“秋天在俄亥俄的马丁斯费里开始了”描绘了在他家乡,劳动工人们普遍低落的身心状态.在面对家庭责任时,他们愧疚不堪;在想到人生理想时,他们只能从孩子们身上重温少年时代的英雄梦.文章通过对劳动工人们内心世界的挖掘,对美国当时经济状况的分析以及对劳动工人英雄主义思想等问题的探究,阐述在美国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劳动工人消极的个人生活的根源与实质.  相似文献   

2.
杜甫以诗而名垂千古,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的人品堪为后人楷模,也是世所公认的。然而,宋代以来,论杜者却多推崇他“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之心。到了清代,梁启超对杜甫忠君爱国、同情人民的深情大加赞许,誉他为情圣。诚然,杜甫作为一位封建社会里“奉儒守官”的诗人,忠君爱国自然是其为人的主旨,但是,杜甫既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  相似文献   

3.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入蜀,便开始了他“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的生活.杜甫在川西和川北的生活,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平静生活,有过漂泊的日子,有过为求生存而与官吏们虚以应酬、俯仰沉浮的酸辛.有过为报知遇之恩而再历官场的生涯.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四川军阀段子璋、徐知道的叛乱,以及吐蕃对蜀的入侵骚扰,这一切都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影响着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创作.本文试就杜甫在四川的主要情绪,涉笔下列三个问题:对杜甫在蜀情绪的基本认识;杜甫情绪的变化;杜甫两川诗风与其情绪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因为他经历了一条艰难困苦的生活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到痛苦的社会底层,从而了解了人民的喜怒哀乐,看清了统治者的罪恶,又从而创作出一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这个观点已被文学史学家反复地、详尽地论述过了.的确如此,没有这条道路,他不会达到如此辉煌的现实主义艺术顶峰.但是,杜甫何以会走上这条艰难困苦的道路?有了这条道路,就能确保一个诗人的成就吗?安史之乱给众多的诗人带来苦难,为什么只有杜甫取得这样高的成就?这个问题,就不是上述观点所能解答的了,但这显然又是应该说清的.说清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对杜甫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原因,有个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艰苦的生活道路是玉成杜甫的一大因素,而杜甫的思想、品性、气质,乃是促成杜甫走上这条道路、写出一代“诗史”的另一原因,是他可贵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一位极重友情的诗人,他平生对社会一般人,尤其是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是极富同情心的,对待他的朋友,就更不待说了。在盛唐诗人中,如王维、高适、岑参诸人,几无不是杜甫的朋友。杜甫素日与他们唱和的诗,是很多的,而在所有朋友当中,与杜甫关系最密切、且交情最深的,就数李白了。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是杜甫平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进入“金闺”,但在天宝三年春就被“赐金放逐”,他只有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生活。他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汴州又遇见诗人高适,三位诗人一同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等地。这使杜甫长久不能  相似文献   

6.
"戏作"之诗虽不是杜甫的主要作品,却有助于研究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诗人生性诙谐,能在苦中作乐,处处流露真情.诗人采取历史评价与特色分析相结合的态度和方法评述诗坛,见识卓越.  相似文献   

7.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杌,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晚年漂泊四川时,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由甘肃同谷县跋山涉水,穿过艰难的蜀道,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从此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第二年春天,靠友人(裴晃等)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一座草堂,算是暂时定居了下来。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但生活仍然十分贫苦。他盖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的  相似文献   

9.
陆游对杜甫非常推崇,他诗中化用了大量杜甫诗,陆游是宋代诗人中使用杜甫诗典故最多的诗人。陆游精心安排对仗,他诗中的当句对和具有"时空并驭"特征的对仗,可以看作杜甫以来精心锤炼语言的传统所产生的影响。陆游的一些五七言诗也直接学习和模仿了杜甫诗。尽管如此,陆游诗总体上和杜甫诗并不相似,杜甫诗之苍茫深厚尤陆游所不能及。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他所创作的诗歌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日本、韩国等一大批文学家、汉学家,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杜甫对世界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劳动妇女诗篇是其"诗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战乱带给广大劳动妇女的不幸和灾难,歌颂了她们深明大义的美好品质,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又体现了杜甫诗歌所特有的抒情特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对劳动妇女题材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辉煌的诗歌创作将中国古典诗歌推向最高峰,他的艺术成就既是其才智和辛勤的结晶,但也与他的诗学理论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杜甫诗学主张入手,分析其诗学对儒家诗学的继承与发展,进而指出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杜甫在扬弃前提下博采众家之长,在借鉴前人基础上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个人风格。这一文艺思想,对今天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来说,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诗歌,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成为我国诗坛上现实主义的典范,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千百年来,他的诗歌特别是反映当时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传颂不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杜甫不仅写出了极丰富的与当时政治社会直接有关的作品,而且还写出了大量各具特色的山水诗,其数量之多,超出了当时一般的山水诗人。祖国的山川风貌,尽收诗人笔下。在他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处处触摸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脉搏。因此,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心忧天下,一生干谒过多次。关于他谒唐肃宗的时间和地点,正史记载有抵[牜吾]。以杜甫的人生轨迹和他的诗歇为线索,对杜甫谒唐肃宗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7.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的诗描绘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完整的生活画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杜待今存1400余首,其中大量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悲苦心情的,诗中直接出现“哭”、“泪”等词语的就有近200首。这些“哭”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诗史”所展示的深刻内容,我们大都可以从“哭”诗中透视出来。走向现实主义的艰难历程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O首,其中没有一首有“哭”类词。俗话说:男儿有…  相似文献   

18.
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春天,杜甫卜居浣花溪畔的草堂已经有一年了.诗人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了成都,一家人的生活居然安定了下来,对此是比较感到欣慰的.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个人生活的安适,仍时时不忘国家大事,常常惦念着那仍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北方乡土,也没有忘怀自己迫不得已弃官而流落成都的.当时,诗人年满五十,因为安史之乱,流离奔波,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已变成一个连路都走不稳的老头儿了.所以,他在情绪上有时甚至有点儿颓废,诗歌中就不免流露出叹老伤病之感;只不过这不尽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悲愁,更多地还是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忧虑.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音乐文化尤为繁盛 ,帝王和艺术家都在努力营构这一音乐文化氛围 ,置身其中的杜甫必然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浸染 ,从而刺激和触发他的艺术创作。同时 ,服膺儒学的杜甫治世理想又与唐代的音乐文化是相契合的 ,这就促使诗人自觉地表现这一音乐文化 ,形成杜甫诗文的音乐世界。在杜甫的诗文中 ,反复浮现诗人理想中的音乐意象 ,反复描写诗人对唐代乐舞的感受 ,反复出现的对开元盛世的音乐文化的追忆 ,加之诗人历经五十余年的兴衰治乱 ,因而使杜甫的诗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肖滌井先生在他著的“杜甫研究”,书的“尾声”后面写道:“我誠恳的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为了我们的詩人——杜甫。”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詩人杜甫和他的詩,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詩。”这种心愿是好的,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我們伟大的詩人,劳动人民自然是应该欢迎的了。但是、劳动人民不需要为了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