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小说的"欲望叙事"是一种存在主义的言说方式,即,新感觉派从幻象般的感觉中开掘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焦虑与存在状态,以自己独特的欲望叙述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实现了对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利意志是"欲望哲学"或"艺术生理学"的思想根基,它们从生命存在的本质、人和世界的关系来认识与理解身体、欲望和艺术的本质,试图以此创造新的思维和生命形式及其可能性。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同存在主义的"欲望哲学"并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一个"存在"的问号,通过这个问号重新探询欲望诉求的可能性。而从王国维到新感觉派则显示了非理性主义欲望叙事在现代中国演变的轨迹,如果说在五四文学的欲望叙事中"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那么新感觉派以"感觉"的方式通过对欲望话语的伦理改写,思考人在"欲望"层面上作为生命存在"主体"的自觉是否可能,从而凸显了欲望对"文化"——存在主义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名氏小说: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成 《东南学术》2002,(6):129-134
本文试图通过对无名氏前后两个时期小说的研究 ,探究其前期的“新浪漫主义小说”是如何在40年代“颠覆”“大众经典” ,以及后期的现代主义巨著六卷《无名书》是如何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和存在的确证来建构其“审美理想国”的现象 ,来说明无名氏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人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但是由于存在主义困于个体的人,对人的情感、情绪等潜意识的因素作非理性的把握,看不到人的理性的力量,看不到人作为阶级的实践活动能够对社会进行变革,因而,存在主义陷入到对人的现实命运的悲叹之中,成为人们自哀自怜的悲观厌世哲学。50、60年代,萨特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方向…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先生以人生四境界说,追寻着人生存的意义.本文试图从人生四境界之分析,来揭示其生存哲学之意义.并与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思想比较,力求从中剖析殊途同归的原因--乃源于对人之生存的领悟,乃源于对生命的诠释.这一切启迪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中,唤醒对人的生命价值之尊重.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3):25-30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产生的,他对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方法、历史哲学与宗教哲学等给予了彻底批判与颠覆,表达了对黑格尔哲学思辨抽象与忽视个人的不满。作为对黑格尔的反叛,克尔凯郭尔将哲学思考的重心转移到了对单个的人、对个体生命的体悟和沉思,开启了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存在主义之先河。研究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能够使我们在一个更宽广的视野中把握黑格尔哲学的遗产以及存在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何刚刚 《理论界》2020,(5):19-24
基于生存论视野下,儒家与存在主义在生命意志,时间的领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而这种差异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对于生存境遇的体验。儒家表现为荒凉、孤寂与忧惧的生存体验,而存在主义表现为荒谬、孤独与恐惧的生存体验。在这种生存境遇之下去分析两者救赎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存在主义的救赎方式在于反抗,救赎的动力来源于生命的激情,救赎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自由,而儒家的救赎方式在于消融,救赎的动力来源于仁爱,救赎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个体与万物的中和。因此,存在主义与儒家在救赎观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对两者救赎观的比较和分析,能促进双方理论的互补与融通。  相似文献   

8.
欧阳英 《学术研究》2000,1(6):80-85
在西方,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以自由哲学著称于世的,但是强调自由只是其终极目的,而其真实的存在意义,实际上则在于试图鲜明地表明一种行动观。正因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反映了一种行动观,所以,将毛泽东实践观与萨特存在主义实践观作比较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与把握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内涵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张萍萍 《文史哲》2002,1(3):22-26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文化综合”的面貌。宗教与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也在这一时代融合交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一种“文化宗教精神”。以张爱玲、徐讦、鹿桥和无名氏四人为代表的作家们便以宗教为精神立足点,以文学为手段,将文学与宗教作为那个动荡时代生存的慰藉,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永恒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作为当代美国文学代表人物,影响深远.本文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小说<赫索格>的结尾,从存在主义哲学人手,分析<赫索格>的结尾所体现的传统存在主义要素和索尔·贝娄独特的存在哲学观.进一步揭示贝娄在试图帮助人类摆脱困境方面所表达的存在主义主张--只要人类通过自身的反省与感悟,一定能找到生存的意义,并最终得到诗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无名氏早年广泛涉猎西方文学作品,其创作中的超人毅力和强大的自律精神深受尼采及其"超人"哲学的影响,《无名书》中哲理性的语言及关于音乐、绘画等现代派议论的描写,显示出无名氏对西方文化的多方面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除哲学学会之外,最大的哲学家组织就是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学会,当然,这两个学会是有明显区分的。有趣的是,近年来有一些人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学会的名称,虽因人数不足而失败,但却表明了一种新趋向:他们已不满足于讨论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这些“经典”人物,试图在各个方面超越前辈。与此同时,对于这些“经典”人物——特别是萨特与海德格尔——的理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种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跨越。这是一种中国式的以主体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它以个体自我为生命真实,以时间的"绵延"为生命性质,以痛苦荒诞为生命主题,以非理性的艺术方法为生命形式,并在儒、释、耶三教合一的东、西方文化的平衡互补之中实现生命本体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论存在主义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契机:死亡恐惧,既为存在主义的情感之源,又乃存在主义哲学的推动剂。死亡意识的分歧,也规定着存在主义流派内在的差异。先期存在主义,以重造死亡恐惧,强化每一个个人“我自己的死”,进而过渡到充分意识“我自己的在”。后期存在主义,以异己恐惧取代死亡恐惧;在人神分离前提下,自然界、其他人、自己,都可能成为地狱。随死亡意识的更替,“向死的自由”,也迈向了“绝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人的生命本体论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将"结构"与"选择"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陷入了"二元论"的泥坑。人的生命本体论由"二元论"到"二重性"转变已是时代的切望。基于20余年对人的生命本体的研究和调查,本文作者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科学方法,试图在哲学人类学领域重构人的生命本体论。文章提出,人的生命本体具有"结构与选择"的"一体化二重性",结构与选择互相联结、互相决定、互相转化,一体化存在。人的生命本体"结构与选择"具有共时态存在、历时态存在、交互关系态存在等多种存在方式,并且具有实践性、现实性、主体性和二重性等多种属人特性及功能。这一理论重构是对"主体人类学原理"的进一步深化,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人的生命本体论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人生哲学,为人类学自我超越提供了理论参考,具有多种前提性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白银时代不但存续了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叙事策略与哲学的思想传统,而且在与西欧哲学形成对话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文化的宗教性特征.世纪之交的动荡迫使俄国思想界陷入对世界文化与人的存在意义的本质思考,宗教意识与哲学思考均在此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苏联伊始,官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了对宗教世界观的控制,讴歌革命与新生活的主流文学处于文坛中心,书写俄罗斯过去的非主流文学被迫边缘化,但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文学史的作品,存在主义意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小说中的传承与变异,仍可发现无论哪类小说作品均不同程度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的问题所做思考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有关人的重大问题上的思考存在着深层一致性,即思维方式的一致性,从而为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有关人的理论问题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穆旦的诗蕴含着丰富的存在主义精神,存在主义精神贯穿其一生的诗歌创作,成为一条内在的精神主线。穆旦的诗揭示了现代人失去价值庇护之后处于虚无之中的生命状态,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本质。尤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消解各种谎言,直面虚无,而且拒绝接受失去意义的生命状态,执着地追寻意义,反抗虚无。  相似文献   

19.
西蒙娜&#183;德&#183;波伏娃以《第二性》奠定其女性主义思想家的地位,她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使其闻名于世,但是其哲学家的身份却在她生前未得到公正的评价。本文试图通过辨析其中的原因,介绍她在存在主义哲学上的主要贡献,以期对波伏娃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地位做出公允、客观的评价,这对于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状态将更多地在闲暇中度过,休闲已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人类休闲的历史,休闲与人的生命质量的内在联系,在文化精神的维度上对人类传统的休闲进行了反省与批判,并试图通过对休闲文化的界说找到新时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汇合点,建构一种新的休闲文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