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首脑决策人物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因而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些都是英美决策者们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作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日本右翼势力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责任问题上"英美与日本同罪".其实质是割断历史、混淆界限,为日本的战争罪责开脱.英美在历史上有罪,但与日本不同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责任已成为历史的铁案.先有"重庆大轰炸"后有"东京大轰炸".原子弹空袭"被害史观"的实质是抹杀日本的"加害"责任.对中国而言,日本与英美--法西斯国家与民主国家、战时中国的敌与友岂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3.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不仅意味着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也标志着日本用武力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日本与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了有利于抗日...  相似文献   

4.
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决策过程相当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这其中既有长期的近代以来大陆政策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膨胀的侵华野心,也有七七事变必然性和偶然性并存的特殊性。但根源还在于日本错误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这一错误集中表现为日本发动对华侵略战争的国家意志,但它的构成却是来自不同的影响国家决策的集团和个人。本文选取了军部特别是其"中国通"、政府首脑、智库三个样本,分析了他们的对华认识及国际秩序观是如何影响侵华战争的。轻视甚至蔑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国政府及人民的抗战决心、建立以日本为霸主中国为附庸的东亚新秩序,是日本把七七事变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也是日本对华认识的主流和影响日本对华决策的主要因素。日本虽然也存在一些抱有对华客观认识的智库和明白人,但始终没能成为国家对华认识的主流,没能起到制止或中止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  相似文献   

6.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7.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9.
研究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对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历史状况,及该时期中、美、英、日间的国际关系,将不无裨益。 (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随着日本肆意扩大侵华范围,特别是进攻长期被英美视为势力范围的上海、华中、华南等地区,英美和日本的矛盾急遽加深。但英美并没有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来阻止日本的疯狂进攻,仍奉行所谓“中立”和“欧洲第一”的政策。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英美等国一时无暇东顾,远东和亚洲出现了暂时的力量真空,于是所谓“南进”,囊括远东和亚洲于“共荣圈”内的政策就迫不及待地被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芦沟桥事变,发动了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是它妄图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全部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采用速战速决的战略进攻方针。“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日本军阀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故用其主要力量向国民党战线进攻,对它  相似文献   

11.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事变发生后,日本陆军省内部出现了两派,一派主张立即扩大侵华战争,一派则主张采取"不扩大"方针,将事变作为地方事件加以解决,以达到蚕食中国领土的目的.但在极短的时间里,日本政府就将"不扩大"方针改变为全面侵华方针,本文拟就日本这一方针的变化做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华战争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但战争遗留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屏障.我国学界对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未停止.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新史料的不断涌现,中国学界关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中日关系背景之下,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4.
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争决策体制,到全面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时期臻于完善,并最终伴随着战败而崩溃。以"明治宪法"为核心,日本确立了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的政军体制;统帅权独立制、帷幄上奏制以及1900年规定的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成为其军国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甲午至日俄战争时期,日本实行的"大本营"与"御前会议",是战时确立的决策体制;战后制订的国防方针,则是其对外军事战略。作为明治时代的政治与军事遗产,它深刻影响着此后的侵华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的军政制度与决策体制有所改变;国防方针亦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在1936年8月确立了南北并进的世界战争战略和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侵华政策。七七事变以后,日本迅速走向全面侵华战争,恢复了"大本营""御前会议"制度,并实行"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的决策体制,推行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名的侵华政策;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又推出"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决策体制,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近代日本经过不断演变而确立的以天皇为首、政府与军部为主体、以政略与战略为核心的侵华战争决策体制与政策,证明了日本的侵华与对外战争,并非仅...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有其历史必然性。本文从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发展、其近代的政权结构和“七·七事变”前后的有关历史论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必然的,而并不像日本某些人所说是“突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纪念日。在中国及东南亚战场上,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经过了8年多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那么,日本政府为什么会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呢?因为:首先,日本是一个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本身就具有侵略性;其次,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为摆脱经济危机等因素,需要转嫁危机对它的影响。但这些最终还得由日本政府做出侵略决策,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就是日本政府内部政党和军部之间争权夺利斗争逐渐激化,最终军部战胜政党,形成军国主义内阁,建立起法西斯专政而制定侵华方针的结果。 那么,日本法西斯的心脏即军国主义内阁是如何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部和关东军精心策划的武力侵华事件,从此开始了长达15个年头的侵华战争。这场日本侵华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武装强占中国东北。在日本决策者看来,中国东北土地广阔,资源富饶,便于日本移民,一旦吞并,日本将由资源贫乏国家变成资源富饶国家,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日本决策者看中了中国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旦占领,不但巩固对朝鲜统治的地位,还可以此为战略基地,北犯苏联,南侵中国内地,重新瓜分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从“七七事变”到淞沪抗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政策。“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政当局立即以“卢沟桥事件”为契机,制造种种事端,激化中日矛盾,以此为借口,将“卢沟桥事件”扩大为“华北事变”,再扩大为“中国事变”,将战火从中国平津地区扩大到华北地区,再扩大到上海及华中地区,终于将“卢沟桥事件”这一中日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9.
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天皇。其在位期间 ,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裕仁的战争责任 ,战后日本主流社会一直讳莫如深。事实上 ,裕仁并非和平君主而是战争罪魁。《大日本帝国宪法》赋予了裕仁皇权的绝对性。在裕仁的指导和纵容下 ,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和全面侵华战争 ,进而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裕仁与一系列的战争暴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裕仁还人为地延迟了战争的结束。天皇制的存在 ,成为日本右翼否定侵略战争罪责的免罪符 ,成为其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70周年。70年前的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