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夜店》是中国话剧史、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本文研究《夜店》的剧本改编,包括艺术内容和形式,以及有关的背景、过程。首先是从高尔基的剧作《底层》到柯灵、师陀的话剧《夜店》的外国剧作中国化;其次是柯灵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影片《夜店》的舞台剧电影化。对《夜店》的剧本改编的艺术性、创造性有深入的、细微的解释,并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2000年,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首次采用了网络小说作为剧本,打破了单一的传统文学改编局面。自此,网络小说开始登上影视剧舞台。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终于在2012年达到繁荣局面。网络小说在故事的丰富性、情节的生动性、受众的参与性等方面具备着天然的改编优势。然而,在题材的庞杂、内容的自由、剧本的改编等方面也存在着种种弊端。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相关部门的合理引导下,不断提高网络小说创作者自身文学素养,强化文学网站及媒体的文化传承重任。  相似文献   

3.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4.
汤雅洪 《金陵瞭望》2009,(10):83-83
当年,电影《渡江侦察记》在全国上映不久,各大出版社纷纷看好这个题材的连环画改编工作。目前已知有4家出版社曾经将《渡江侦察记》改编成连环画,其中,上海私营机构福记书局是最早出版根据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改编的连环画,其他出版社也相继于不久之后出版《渡江侦察记》连环画。  相似文献   

5.
话剧《桑树坪纪事》在由小说改编为剧本、由剧本发展到舞台演出的两度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徐晓钟长期追求的“兼收并蓄、以我为主”的美学原则,这种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而以写意原则为主的手法,使话剧《桑树坪纪事》成为新时期话剧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6.
古典名剧《看钱奴》改编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莫里哀的《吝啬鬼》问世前 4 0 0年左右 ,中国就有了反映吝啬鬼形象的剧本《看钱奴》了。笔者以“一为二不”为宗旨将之改编的昆曲本 ,作了“昆剧走向观众 ,观众走近昆曲”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本是一首爱情叙事诗,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曾先后七次被改编。呼应着五四时期"人的觉醒"的主题,从1917年欧阳予倩的京剧本到1935年季剑的五幕话剧,屡次的改编本都在借古人衣冠复活现代魂灵,凸显现代人在面对"爱的理想"和"家"这一有形牢笼或无形困境时的永恒挣扎,以及在妥协和反抗中现代自我觉醒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活跃在活剧舞台上半个世纪之久的名作《日出》,经原作者曹禺先生和女儿万方的改编,终于推上了银幕。改编后的《日出》,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突破了原话剧本的结构框架,在反映交际花陈白露的生活的同时,穿插表现了下等妓院以及小职员的生活情景,从而摆脱了话剧因受舞台时、空制约所造成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川剧《柳荫记》被普遍看作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但其“化鸟”结局引发了褒贬不一的评论。文章从川剧《柳荫记》的剧本内容、剧本发展、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四个维度综合研究了其“化鸟”不“化蝶”的铺排、沿袭、必然和缘由,揭示出川剧《柳荫记》“化鸟”结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2.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龙凤呈祥》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传统剧目。它的流行一方面得益于名著的经典效应,体现了《三国演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它的走俏,凸现了中国古典戏曲某些最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族歌剧自上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在学习与借鉴欧洲传统歌剧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许多优秀歌剧作品不论是歌剧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堪比西方歌剧。然而,民族歌剧的艺术形式影响着歌剧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许多优秀的新歌剧"昙花一现",中国民族歌剧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探索一条我国歌剧自己的道路还需要歌剧创作者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迥异于对方的鲜明特色,但在长期的争胜发展中,并非完全对立、彼此隔绝,而是相互吸收、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最终达到融合并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和声腔剧种。  相似文献   

16.
"样板戏"叙事:"他者"观照下的女性革命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7.
海盐腔的来源及本体原貌历来是中国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根据海盐有关地名传说及戏曲史资料,可推证海盐腔乃秦始皇遣派关中、中原的"囚民"来浙北沿海挖河晒盐、筑宫造桥后留下的"迁民"所带来的,历经千年而在当地民间流传.海盐腔在南宋时得到第一次改革与勃兴,至明初海盐腔内部自然发生了第二次改革与勃兴,最终裂变为昆腔.  相似文献   

18.
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集中展现《水浒传》中“宋江杀惜”情节的影片《阎惜姣》一方面通过对阎婆惜追求真爱及其孝女形象的彰显重新塑造了这一特殊的女性人物;另一方面,影片又出色地发挥了戏曲唱段对于片中人物性格刻画的重要作用,从而既折射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人物精神内涵的特殊理解与诠释,亦体现出戏曲元素对于古典名著改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戏曲改革是解放初中央政府发动的对戏曲艺术全方位改革的大举措,从剧目的创作、表演及演员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使戏曲艺术绽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然而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过于与政治相联系,脱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导致戏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失误。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评剧由于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借助改革的力量向前迈进,因此,戏曲改革促使评剧艺术走向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20.
演唱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演侗戏不仅是侗族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侗戏的组织和演出仪式上看 ,更是侗族的一种风俗。本文从侗戏与侗族 ,侗戏的组织 ,侗戏的演出仪式三个方面研究侗戏风俗 ,提出侗戏这种文艺活动形式不仅是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