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那还是1973年6月的一天,当年清华大学的名教授吴宓先生,此时身负罪名正谪居在重庆市郊的一间斗室里,垂死病中,他忽然梦到了老友陈寅恪。此前一年多,他曾冒死写出一信给广州中山大学的革命委员会,探问“在国内及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陈寅恪教授”的近况,结果是泥牛入海,毫无音讯。他不知道陈寅恪在浩劫中历尽摧残洎尽而逝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这生死不渝的情谊,竟形诸梦寐。老友在梦中向他诵释自己的新诗句“隆春乍见三支雁”,吴宓百思不解其义,从梦中惊起。1919年,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汹涌之际,在美国波士顿郊外的哈佛大学,…  相似文献   

2.
学林两宗师终生情谊深──傅斯年与陈寅恪关系述论马亮宽傅斯年与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学术界有影响的两位大师,他们两人从青年时代起就建立了深厚友谊,终生情笃谊深,为后代学人树立了相互交往的典范。一、柏林同学共甘苦傅斯年与陈寅恪都出生于世代书香世家,接受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岳南的《陈寅恪与傅斯年》记载:陈寅恪跟鲁迅是日本弘文学院的同学,两人很早就认识,后来也有交往,在鲁迅的日记中可以看到“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这样的记载。鲁迅后来在文坛上的声望如日中天,陈寅恪却很少向人道及他们当年的交往。他晚年解释说:正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以为自己像鲁迅说的“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相似文献   

4.
严复思想直接并深刻影响了陈寅恪.“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是严复和陈寅恪共同推崇和努力践履的现代理念与人格操守.他们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共同陶冶造就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旧学”淹贯,却不弃“新知”.严复认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建设应“斟酌新旧间”;陈寅恪认为“旧”与“新”、“中”与“西”虽“相反”而适“相成”.在他们看来,“相反”的中西文明能够互相成全.如果说严复和他的同道们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性学人,陈寅恪则以他一生的实践,继承并超越了严复,将自己成全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5.
陆远 《东方论坛》2008,(3):9-14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藉此也可更深入地理解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并呈现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时期的陈寅恪,哀病流离,穷困交迫,生活深受“穷”和“病”困扰。从困居香港,到暂留桂林,再到托足燕大,其间都有一笔或隐或显的经济账,影响着陈寅恪的抉择和行止,他本人也有“急急于争利”的自嘲。陈寅恪享有战时大学教授的最高待遇,也是唯一一位任职于私立大学的部聘教授,地位优崇,“月支双俸”,但生活仍入不敷出,甚至每况愈下。抗战末年陈寅恪因目疾手术后,教育部破例给予高额补助。即使在战时环境中,陈寅恪依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且享有特殊待遇,体现出陈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稀缺性,以及在体制内寻求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关于陈寅恪的研究发端于1934年,至今已有八十年。八十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可以改革开放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又可以陈寅恪逝世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段,后期则可以《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为标志分为两个时段。陈寅恪研究的成果形式多样,而尤以专精的学术论文、专深的学术专著最有分量,而数量众多的报刊论文则显示了陈寅恪研究对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杂考数则刘正就我所读到的中、日、美、法四国学者的陈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思想研究的论著来说,日本学者代表作如池田温先生的《陈寅恪先生と日本》一文、美国学者代表作如C.H.Wang先生的《Ch’enYin-k’oApproachestoPoetry...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有隋末王通讲学河汾,传道解惑,培育人才,卒开唐代贞观之治的说法。“续命河汾”是陈寅恪一生的学术理想。他所认定的“续命河汾”的学术路径有二:一是守先哲之遗范,文化续命;二是托末契于后生,开启来学。这种守先待后的学术理想,不管在炮火连天逃亡办学的困厄中,还是在双目失明个体生命的逆境下,陈寅恪都有很好的坚持坚守。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实践者与播种人,陈寅恪着意将“续命河汾”理想与“学术独立”的观念转化为大学和社会的共识。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过程中,升华前贤,救赎自我,鼓励新读书人,超越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走出前辈学者憔悴忧伤的遗民情感自设,赤地新立,做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学人。这种自度度人的情感救赎,使陈寅恪“续命河汾”的学术理想,更臻圆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阐述王国维、陈寅恪建立中国近代史学的功绩,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何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吸收和发展;从而说明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从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围绕陈寅恪先生失明一事,试图从他的书斋名及著述中寻求其心路历程。陈寅恪先生失明后聊以自慰的是之前已经成书的两部著作,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并强调这两部书都与金明馆有莫大关系。“金明馆”取自《铁围山丛谈》中的一段记载,其中所记相关失明事件成为金明馆的古典出处,而陈寅恪先生的失明则是今典。  相似文献   

12.
针对钱学森晚年叩问,将陈寅恪与同时代学者进行学术比较,认为陈寅恪治学特点体现为学贯中西、坚持"求真"、重视史料、诗史互证、理解之同情、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将陈寅恪与同时代学者进行命运比较,大师晚景尤为凄凉,最是文人不自由。假若历史可以假设,陈寅恪将成就另外一个陈寅恪(大师典型)。在转折年代的文化更新何其艰难,陈寅恪一生将学术作为生命象征和存在意义,这样也造成他个人史的悲剧与学术史的交织。  相似文献   

13.
从陈寅恪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入手,分析其既不守旧泥古、抱残守缺,也不全面照抄西方、失去自我本色的第三种文化视角。从陈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世渊源,陈寅恪自身开放自由的学术心态和独立的学术品格,探求第三种选择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史学大师陈寅恪在不同阶段,其交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聚谈、诗文唱和及书信来往是他一生的主要交友方式.陈寅恪与吴宓是结交最早、两心相知、友谊深挚、始终不渝的朋友;王国维是陈寅恪思想感情、学术境界最为相知的挚友;冼玉清是陈寅恪的异性知音;陈垣是陈寅恪在学术上比较推重的朋友;傅斯年是陈寅恪与官员交情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上的朋友.陈寅恪的朋友大都有到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大都钟情于学术文化事业且有较高的学识.陈寅恪一生虽从未说过自己的交友原则,但他的交友是有一定之规的第一,学术上的相互推重和相互得到教益,从无文人相轻或相互吹捧之意;第二,学术上的平等地位,可以自由争论,学术争论并不影响个人感情;第三,思想感情、学术境界的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和贺麟对儒家纲纪学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首先,本文对余英时关于陈寅恪与儒家伦理之间关系的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他没有正确理解陈寅恪借助柏拉图主义所表明的在儒家纲纪学说上的立场;其次,本文分析了陈寅恪和贺麟的“纲常理念说”,判别了二者的异同,并进一步梳理了贺麟对儒家“三纲说”的柏拉图主义阐释的思路,指出其阐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兴起了陈寅恪研究,但影响未能超出学界太远。90年代,出现了持续甚久的“陈寅恪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的人格、思想不仅为学术界?文化界大多数人所认可?赞颂,而且由书斋走向大众,陈氏家族研究也开始受到“陈学”界广泛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陈寅恪热”有所降温,学界开始理智冷静地研究陈寅恪,并加强了陈氏家族研究的分量,出现了陈寅恪研究与陈氏家族研究并重的局面。20多年来“陈学”研究表明,“陈学”有着多方面的课题价值,值得学界以“预流”的眼光介入。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在日本、美国和德国留学期间接受了兰克史学的熏陶。陈寅恪的史学与兰克史学多有相似之处:史学方法上强调广泛占有资料并严加考证;在史学思想、史学观点方面奉行人文主义、客观主义,注意运用民族(种族)文化观念治史。陈氏归国后又在大学教学中实行了“习明纳尔”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的《审查报告》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名篇。通过述学文体的视角揭示陈寅恪《审查报告》蕴含的“对话性”,同时深入爬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史语境和思潮风向,可以掘发陈寅恪与学界的多重对话及其时代议题。陈寅恪针对整理国故运动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了解之同情”的研究立场,恰能有效矫正胡适以“一己之眼光”来条理统贯中国哲学史和白话文学史时出现的偏颇。陈寅恪不仅对科学方法的“假设实证”和“求真”这两重意旨进行了深度的辨析,而且秉承对中国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守正开新之宗旨,展望现代中国的中外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9.
陈寅恪 ( 1890— 1969) ,江西修水人。著名国学家 ,复旦杰出校友。光绪三十一年 ( 190 5年 ) ,陈寅恪因足疾自日本辍学回国 ,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四年后 ,陈寅恪于 190 9年再次出国留学离开复旦。 192 5年 ,陈寅恪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并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一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曾困居香港。当时陈寅恪在大后方的许多亲友、同事、学生对他身处险境都很关心和焦虑,其中俞大维、傅斯年、杭立武、朱家骅等都在积极设法营救其脱险。尤其是朱家骅在营救陈寅恪脱险中起了关键作用,但一直鲜为人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所藏朱家骅档案中有一组函电与此事相关,现依序整理出来,以就教于关心这类研究的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