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使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玄学派诗人邓恩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进行研究。邓恩对意象和隐喻娴熟的运用导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须进行反复思考和推理,这是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来源。意象和隐喻的"陌生化"制造出独特的玄学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英国玄学派诗歌领袖约翰·邓恩诗作笔法奇特,妙想连篇,似非而是。这种"新奇的" 玄 学诗风往往借助隐喻。如按传统修辞学的观点把隐喻视为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把隐喻 两个项的相似点局限于对词语的分析,邓恩式隐喻显得"牵强附会,荒诞不经"。理查兹博士的"互相作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指出,隐喻是思维的互相交流而非词语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邓恩的奇喻有很强的解释力。文章试用这一理论分析邓恩爱情诗中圆形意象的隐喻意义,为解读邓恩爱情诗再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3.
由于生活环境和政治方面的原因,曹植的诗歌,尤其是游仙诗中出现了不少与泰山有关的内容。本文试从曹植诗歌中这一特点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的个性特点及当时社会背景方面分析了玄学派诗歌的产生条件及情智复合的创作法.并对约翰·邓恩诗歌的时空张力也作了扼要的介绍,反映了其诗歌不朽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是一部蕴含丰厚的小说 ,是福克纳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他采用C、A、B、D的时序颠倒的手法 ,展示了南方社会对女人的偏见和歧视 ,以及康普生家庭的冷漠无情是造成凯蒂悲剧的根源。小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福克纳对女人的情结 ,既有美化女性的一面 ,又有批判女性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蓉子是当代台湾影响最大、作品最丰富的女诗人.就蓉子整个诗集而言,抒写女性意识和乡愁情结的诗歌所占比例最大.对女性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是蓉子诗歌的灵魂.蓉子诗的乡愁情结,既烛照了诗人自身的内心天地,更辉映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渴望.  相似文献   

7.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神学诗是诗人自我灵魂的剖析,是他对宗教的沉思。诗歌的主题涉及罪孽、最终审判、死亡与救赎,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焦虑。神学诗中流露出了邓恩对上帝的虔敬,反映了他害怕上帝不肯宽恕自己的恐惧和对上帝的祈求,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难忘亡妻的俗世情缘。作为神职人员的邓恩创作的神学诗歌中也存在着大量的世俗元素。  相似文献   

8.
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他的诗歌摒弃了传统的意象,采用了奇特的意象和比喻,独树一帜。通过对邓恩诗歌语言的分析,探讨了其在意象、主题和叙述方式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特色。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具有深厚的"山歌情结",诗歌创作走民间的路子,深刻地彰显了他诗歌革新的理念,成为了现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走向。黄遵宪身体力行的"歌谣化"诗歌创作实践,对"五四"以后中国新诗发展打开了思路,由此,中国白话诗脱下了诗歌语言典雅华美的古代文言盛装,换上了20世纪平民百姓的口语便装。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夏洛特·勃朗特及其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以自强不息、追求平等独立、叛逆传统和反抗父权的女性形象的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多是贤慧的妻子或孝顺的儿女.本文旨在阐述夏洛特·勃朗特道德品行中传统的一面,还原其传统女性及孝顺女儿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新诗潮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革"地下诗歌团体流变的重要时期."白洋淀诗群"与"朦胧诗派"相继而起,诗人芒克作为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明证了中国地下诗歌由地下逐渐向公开转变的过程.芒克个人的诗歌创作和生活际遇,对"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派"这两个诗歌团体的承续和发展,起着中枢桥梁的关键作用,乃至于关照整个地下诗歌和朦胧诗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的诗歌多用"巧智"引起读者的玄思。其爱情诗智力与情感同构,对后世的影响跨越了时空界限。《别离辞.节哀》是邓恩早期著名的作品,也是英国玄学派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诗加以分析,即从字位、音位、词汇、句法以及通篇所使用的修辞等五个层面剖析全诗,旨在为该诗的理解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三曹"诗歌中的感伤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曹”诗歌研究历来都是古代文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众多专家和学者对“三曹”诗歌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信念比较热衷 ,却相对忽视了“三曹”诗歌感伤内容的大量存在。本文主要从感时伤势主题、思乡念人主题、才士不遇主题这几个层面 ,去探析“三曹”诗歌的感伤情结 ,进而阐释“三曹”诗歌的感伤情结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诗歌中重叠交融的圆形意象及其蕴涵的深邃思想,从爱情和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阐释,认为邓恩以圆入诗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意象新颖,突出了完美与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想的统一,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王伟萍 《南都学坛》2012,32(4):43-47
在中国古代诗歌园地中,有不少以牧童为题材的诗歌。中国古代诗人之所以钟爱牧童的理由有二:一是牧童题材诗中人牛相与相恃、自谦自足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中国古代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幻想;二是牧童的形象特征暗合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身理想人格与性情的想象。诗人们精心构筑的明净、纯朴的童稚的世界,不仅让自己,也让时人焦躁不安的心灵得以藏、游、息、修,同时也让千年万代以降的成人们拥有了一个可以永远回望的精神家园,这或许就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创作牧童诗的初衷所在。  相似文献   

16.
贵州水族青年、山东党组织创立者、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革命历程艰难曲折。家乡的生活和教育、水族英雄潘新简的英雄事迹孕育了邓恩铭的革命思想。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发展源起于新思潮,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邓恩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表明邓恩铭革命思想已经成熟。在革命过程中,邓恩铭历经艰辛组建党的组织和工人组织,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工农罢工和暴动。当革命事业危机四伏时,邓恩铭在革命斗争中献出宝贵的生命。邓恩铭短暂而辉煌的革命历程彰显出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当代贵州改革发展事业的推进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新思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奚密的批评注意复杂叙事背后的作者对态历史的态度:既包含彼时彼地诗作诞生的历史情景的理解,又不回避政治对现代汉诗干预的严峻的一面。在研究女性诗歌方面,陈义芝这位试图作"女性解读"的评论家,所关注的不仅是诗歌文本,而且关切文本中透露出来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女诗人思考并在写作中发挥的空间。杨宗翰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主流论述,大胆地挥起自己的"针刺",向台湾向大陆的名家进行针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朱自清的生活观、创作观出发,论证<背影>抒发的是父子挚情,从而否定蒋济永所认定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郑小琼的诗歌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的、中国的、底层群体的生存风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活于底层现场的诗人,她的诗歌还力图在疼痛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彰显出其中蕴涵的温暖及担当。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相关条目记述了魏晋女性生活状态的基本情况,其中门第观念深刻左右着女性的生活,并主要通过影响女性的婚姻来发生作用。魏晋女性较为自由的特点则主要体现在言行恣意和重视才能两方面。儒家观念也从两个方面对女性施予影响:一是“孝”思想的存在对于有子的女性生活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二是重“礼”的思想往往限制了女性的行为,情止于礼。魏晋女性既有较自由的一面,也有言行受到压抑的一面,需要辩证、全面地看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