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传统形而上学中,意识被理解为异于物质实体的其他类型实体或"心理材料"。梅洛—庞蒂的意识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概念,不是笛卡尔或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而是一种自然化的意识,一种处境化的意识或者介入意识。他从辩证的角度考察身心关系的问题,认为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意识也并非从外部作用于身体,身体和意识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因此,他的意识概念代表了其克服二元论的企图,是我们理解其全部哲学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詹姆斯的意识流学说使他的心理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原创性.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关于心理学的直接描述法和意识现象连续性特征的强调.但意识流学说尚未克服传统二元论的痕迹,这导致了詹姆斯后来向经验主义的转变.意识流学说直接影响了詹姆斯对经验主义的阐述,同时意识流学说中的二元论色彩,也在后来的经验学说那里留下了印记,使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最终没能真正摆脱基础主义的覆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对意识问题作出了论述,但国内传统的教科书在进行阐述时,却不知不觉地把它置于二元论的境地.在重新研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心灵哲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特别是意识的本体地位、意识的反作用进行新的解读,以消解传统解读中的二元论幽灵.  相似文献   

4.
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主体间认同和交往困难,是哲学中传统的错误主体观念所制造的一个虚假理论问题.对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所抱的实体性和体验性两个教条,造成在"我"与"他"之间的认识论的非对称性,并最终产生逻辑上的主体间性障碍.其实,自我意识并非直接给定而不可分析,相反,"我"这一概念同样是一个具体的意识,有其意识形成结构.从普遍意识存在形式出发的分析表明,"我"是经历与"他"一样的反思历程后而形成的纯粹概念,"我"与"他"具有认识论对称关系,由此,主体间性成为先验可能的,从而根本消除了主体间性困难.  相似文献   

5.
齐硕姆在心身问题上反对"心身同一论"和"实体二元论",主张"属性二元论".其"部分学的本质主义"理论指出了人不等同于其"接续之是"的身体,而具有其身体所不具有的一些整体和内在的特征,从而反驳了心身观上的物理主义观点.其"副词理论"驳斥了心身观的"实体二元论",否定了现象是对象的形式或本质的观点.但他对物理主义和"实体二元论"的批判并不彻底,存在着局限性.齐硕姆的心身观提出了 一些著名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把二元论哲学归结为唯心主义,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我们认为,把二元论哲学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进而把本来属于二元论的哲学家统统归类于唯心主义哲学家行列,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上的事实。 首先,从理论上看,二元论同唯心主义并非等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学说,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在先,物质在后,前者派生后者;世界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在传统符合论真理观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符合"和"实在",提出其具有人本主义色彩和发生学意义上的实用真理观,不仅为了克服传统二元论的对立,更在于为宗教信仰提供一种可以将其划为真理范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观、实践观和整体观上否定了传统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辩 证法和物质定义。他们或立足“实践一元论”强调马克思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辩证的物质 观,在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中,突出了实践的中介作用;或认为物质实体 只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语言结构和符号系统的最后参照物;或认为世界中不存在原初物质、物质和 精神的同一性,及物质的绝对第一性。其唯一存在就是“不断的破坏和连续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二元论除了延续原来的对立、攻讦的关系之外,还出现了相互靠拢、吸纳、融合的新趋势,乃至诞生了融两者于一体的自然主义二元论。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存在既离不开物理实在所表现出的功能组织,又根源于物理实在隐结构中存在的心原。意识一经产生,就有自己不同于物理实在的独立存在地位。自然主义二元论尽管还只是一种猜想,但完成了对传统二元论的许多超越,在承认意识有依赖于物理实在的一面的同时,还把意识结构与大脑结构的同型关系、意识与功能组织的协变关系概括成心理物理规律。由于不完全对立于科学,因此有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消除意识体验特别是其中的感受质与人的行为或人脑的生理机制与功能之间的“解释性鸿沟”的问题,是心身关系中的“硬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焦点.意识体验及其中的感受质之所以是不可还原的,原因并不在于“意识”像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不同于物质实体的另外一种实体,而在于它的主体性——即意识体验只有从体验主体的“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才能得到充分的把握,而无法被物理主义者所采取的“第三人称视角”所把握.意识体验“主体性”是造成物理主义和表象主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体性”是解开意识体验及其感受质的不可还原性这个心灵哲学的难解之谜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二元论世界观源于人类主体意识的确立,也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内在倾向.但二元论所确立的心身对立的世界图景使得意识或者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或被完全否定而消失于无形.具身现象学通过考察“行为”的性质而揭示出的心身同一论,不仅超越了二元论及其结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而且代表了一种以有机生命为着眼点的意识研究的趋势.从二元论到具身概念兴起的过程,是人们对意识范畴的否定之否定的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12.
柯尔律治是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哲学家,他的双重身份使他在思考哲学问题时,同时倾注了一种诗人气质。柯尔律治的诗论主要围绕“自然”一词展开,用诗化的语言展示了其认知思维中二元思维范式,明确区分出了两种“自然”,并由此推演出了事物的两种关联方式,其中有机关联、对立统一、矛盾协调的关系呈现了柯尔律治特有的辩证法思想。柯尔律治建构的“自然”的诗性形而上学,实现了哲学的诗化。  相似文献   

13.
意识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灵哲学的各个流派都对意识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呈现出多元化的解释局面,但是这些解释存在很多问题。麦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神秘主义的心灵哲学思想。他通过考察对意识的取消主义式、二元主义式、唯心主义式、泛心主义式、新神秘主义式解读,指出我们不能解决心身难题。  相似文献   

14.
歌德有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神学思想。他是因果与宿命的二元论者。《浮士德》是他以艺术 (诗、戏剧 )、哲学、宗教三位一体的方式思考人类命运的天才成果 :人类的命运既是因果的 ,也是宿命的 ;既是自主的 ,也是他主的 ;既是乐观的 ,也是悲观的 ,最终是乐观的。这就是《浮士德》文本的核心思想。《浮士德》的艺术是象征。舍象征而他求 ,不可能真正进入《浮士德》  相似文献   

15.
李贺以其仙鬼题材的诗作闻名于世,并被认为是有唐一代最得屈原之风的诗人之一,原因在于他的诗在屈原浪漫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恢诡谲怪的色彩,从而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李贺仙鬼诗中的"女神"形象,与屈原辞中的"女神"形象亦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反映两人生命意识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陈寅恪的学术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生虎 《阴山学刊》2006,19(2):5-14
陈寅恪为中国20世纪罕见的具有鲜明学术个性的文化巨人和学术大师。学术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是其毕生所坚持的奋斗目标;历史文化的辨析与阐发为其终生的努力方向;以语言为工具、以材料为基础是其一贯的治学态度;种族差异和中国文化本位是其基本的文化观念;打通意识和史诗互证是其常用的研究方法;“了解之同情”和“古典”、“今典”的疏解是其主要的阐释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载在本体论上提出了"气"说,认为天人一气,天人同质,打破了天人异质学说中的等级界限。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天人同性的"太虚"说,认为"太虚"是天地和人的精神意识的本原,由此人就具有了天地的健顺之德。他强调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并提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同时还从生死观方面论述了人心之和谐。  相似文献   

18.
赵玉霞 《齐鲁学刊》2001,(4):100-104
孙中山提出“以党治国”思想的本意,是以政党的力量把中国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国民党在“训政”之初宣布继承孙中山“以党治国”思想,由国民党担负“训政”全责,并通过一系列宪法性文件规定了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起“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然而,这一体制运作的结果却是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寡头专制和蒋介石的个人独裁,与孙中山的本意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